APP下载

铁路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研究

2018-03-26王树芳蒋桂梅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铁路工程

王树芳 蒋桂梅

摘 要:为了进一步保证铁路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必须对铁路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浅埋暗挖法与明挖法进行重点介绍,以期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最终实现施工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铁路工程;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6.100

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运输道路的空间与资源,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节约空间,许多城市道路建设均采取了立体交叉的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施工技术难度比较大,不仅要确保修建完成之后高速公路的运行质量,并且也要防止路面沉降现象的发生。所以,目前铁路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已经成为现代铁路与公路施工的重难点。基于此,本文以某铁路隧道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对铁路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对铁路隧道工程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工程DK186+385191下穿某正处在施工中的高速公路,二者的平面夹角是147°57′30″,铁路路肩设计高程是900.55m,高速公路路面的设计高程是914.81m,二者高差为14.26m。铁路隧道在运营时的净埋深度是4.74m,而现阶段实际开挖埋深是1.80m。由于下穿高速公路,是半填半挖式的路基,故鐵路隧道和公路以小角度相交,该铁路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里程是DK186+315—DK186+440。高速公路路基的覆盖层厚度比较薄,属于浅埋段,洞身地层是泥质砂岩夹泥岩,呈现棕红色,弱风化;并且,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结构呈角砾碎石状,比较松散,承压性能极差。同时,隧道洞身含有基岩裂隙水,含量较少,但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比较大。在雨季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水,呈水滴状渗流。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确保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以及高速公路的运行质量,对铁路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技术进行了研究。

2 浅埋暗挖施工技术概述

2.1 浅埋暗挖法概念

浅埋暗挖法指的是在与地表相距比较近的位置,进行各种地下洞室暗挖施工的方法,适用于软弱地层的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1]。浅埋暗挖法的实际应用,必须将地质条件的改造视为前提,将地表沉降的控制视作重点,同时将格栅等钢结构以及喷锚作为初期的支护手段,遵循十八字原则施工。

2.2 浅埋暗挖法的施工流程

首先,对地层进行加固施工。隧道工程的地层加固施工,不仅是保证开挖面土体稳定性的重要施工流程,而且也是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得以良好应用的前提所在。具体施工时,路面沉降与塌方等现象,会极大的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性,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需要进行地层的加固施工。简单来说,地层的加固施工,即在地层中中打入钢管,再注入水泥或者化学浆液等建筑材料,实现加固。而再加固完成之后,进行短进尺开挖。

其次,超前支护。超前支护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超前大管棚支护。大管棚支护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地面集中载荷较大的隧道工程发生地面的过度沉降,或地面建筑物发生过度的倾斜。相对而言,大管棚的支护施工技术比较复杂,且进度慢、造价比较高。所以,通常情况下,超前大管棚会与钢拱架进行组合,形成棚架,以此来对高速公路的地表沉降进行控制。(2)小导管的超前支护。通过小导管的超前支护,可以在隧道的周围形成一个加固圈,有效防止坍塌现象的发生[2]。由于自身工艺较为简单,且成效比较快,故其在非特殊地段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3)超前大管棚与小导管的联合支护。为了更好的保证隧道稳定性,部分工程在施工时,会采取超前大管棚与小导管进行联合支护。在两个钢管之间设置超前小导管,小导管的ф为42,以此来加强支护的力度,确保支护的稳定性。而同时于下穿段的拱部进行大管棚的设置,管棚利用长度18m,ф159的钢筋搭建,钢筋的搭建密度3根/m。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隧道不会穿顶,在大管棚的实际施工中,需保证钻孔外的插角为2°左右。

再次,开挖过程。为了进一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在铁路工程正式施工前,实地考察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地考察工作,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工程的实际施工环境及其地质情况,而且可以在必要时进行监控测量[3]。而在工程的实地考察中,围岩变形的测量是重中之重,其必须确定围岩变形是否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若围岩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则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序之前,便可以将中间支护系统拆除,而具体拆除长度取决于仰拱浇筑的长度,通常情况下拆除长度是2-3m。

最后,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是浅埋暗挖法的重点工作流程,其最终目的在于保证所建立的支护体系实现支撑强度合一。在该过程中,一般选择工字钢架支撑、钢筋网以及喷射混凝土、系统锚杆等技术中的几种,建立起复合式的初期支护系统。相比较而言,隧道的初期支护参数要高于其他普通隧道。而在实际施工时,一般使用规格ф8,间距20cm×20cm的钢筋网,确保施工安全。支垫主要采用纵向托梁32槽钢作为外部钢架,这种情况下,受力面积的增加,也变相的提高了支护安全。

2.3 浅埋暗挖法的适用范围

浅埋暗挖法的适用范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工程四周的施工环境比较复杂,且施工时需要多方面考虑影响因素;(2)施工工程地层的岩性比较差,且存在地下水;(3)明挖法与盾构法均无法应用的情况之下,采用浅埋暗挖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浅埋暗挖法的应用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并且,浅埋暗挖法法还可以和其他技术进行结合应用。例如,计算机技术。目前,技术即技术已经成为浅埋暗挖法的重要辅助性工具。

3 明挖法的施工技术

3.1 明挖法概念

明挖法即指在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地面开始向下分段、分层次的依次开挖,直至满足结构要求高程与尺寸,之后于基坑中,开始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与防水作业,最后回填,恢复地面。明挖法的关键,在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土方开挖、边坡支护、结构施工以及防水工程等,其中,以边坡支护最为关键,其是保证施工安全的主要技术。明挖法的主要优点为施工快捷、简单,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缺点则是对周围环境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主要应用于城市地下隧道式工程施工的初期。

3.2 明挖法的施工流程

首先,开挖高速公路路基。在开挖高速公路路基时,通常选择将灌注桩顶面表格设置在与隧道圆心相距1.5m-1.6m的位置上,然后于桩顶面开挖。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开挖边线,必须根据高速公路路基的坡比来确定。

其次,搭建临时施工平台。在铁路建设工程中,搭建临时的施工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流程,其可以为后续开展的压顶梁施工、桩基施工等施工流程提供重要保障。而为了真正意义上保证临时施工

平台的质量,通常会使用比较专业的压实设备,来保障合格的压实度。

(下转第106页)

(上接110页)

一般情況下,会利用挖掘机密排碾压的方式。同时,借助分层压实的施工方法,将压实厚度保持在30cm上下。并且,要保证平均碾压次数在20次之上,以做到碾压均衡,避免发生不规则沉降现象。

第三,桩基施工。在正式施工之前,需要准确测量桩位,以免因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桩基出现扩孔或者偏孔的现象。而在测量桩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桩位距隧道轴线的间隔,并根据桩顶标高与原地面标高,来确定桩的实际长度。由于铁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钢筋搭接时的长度损失与损耗,故实际施工中要求钢筋用料必须充足。一般主筋之前需要确保20cm距离,而箍筋之间的距离则需要保持在30cm之上,并预留出钢筋搭接的长度,以确保钢筋焊接时的质量与牢固性。

第四,压顶梁。铁路隧道的初期支护中,压顶梁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流程,通常利用钢筋混凝土,来提高钢筋构件以及砌体稳定性。在实际施工中压顶梁时,需要事先对防线进行测量,对混凝土垫层进行浇筑,完成上诉流程之后,再利用钢筋实现绑扎,之后通过相应模板的设立,完成混凝土砌体的浇筑工序。

第五,护拱施工。护拱施工的具体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将工字钢进行弯曲成型,设置合理的弯曲内径为与拱架长度;(2)在钢筋网中,开展钢筋网片的挂设工作;(3)将模板借助钢筋或者扎线固定在拱架之上,同时保证拼接质量,若发现比较大的缝隙,则可以选择水泥砂浆或者锚固剂之中的一种,进行相应处理;(4)混凝土浇筑作业,并保证混凝土振捣工作的质量,以此来为护拱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进而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铁路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与公路工程相交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保障铁路隧道工程和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综合分析实际情况,基于实际施工要求,选择合理的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技术。本文以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暗挖法与明挖法进行了分析,并按照实际情况以及施工要求,合理的设置了相关施工参数,为下穿高速公路的铁路隧道施工的质量与施工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进而在保证了高速公路运行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虞定定.浅埋段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技术控制及优化[J].低碳世界,2017,22(33):308-309.

[2]雷明林.浅谈大跨度超浅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7,43(11):149-150.

[3]张建宇.浅埋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高速公路关键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7,46(S1):799-800.

猜你喜欢

铁路工程
探究分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
铁路工程项目的32m双线整孔箱梁移动模架应用分析
浅析铁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
铁路工程施工图预算审核的工作重点分析
铁路工程物资采购供应管理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铁路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浅谈保险的理赔清算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及应用研究
铁路工程总承包项目施工管理控制
铁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