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古诗词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2018-03-26许小明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积极推动诗歌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内涵,是实现大语文教学的需要。文章立足于实践,试着从小学诗教的意义、价值以及实施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诗词教学;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8-24
作者简介:许小明(1975—),男,福建晋江人,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英埔中心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一、通过学习诗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1)了解社会历史形态。在浩瀚的诗歌海洋里,有许多经典佳篇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引导学生进行了解和品评可借此解读当时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增强人文时空感。如读曹植的《七步诗》可了解三国时期封建王朝内手足相残的斗争;读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边塞诗则可追溯古时征战之轨迹。
(2)培养人性美好情感。许多诗歌是美好情感的自然抒发,诗人至情至性的表达能让现代社会相对冷淡的独生子女增加情感体验。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浓郁亲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悠远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的朋友情谊等,都有助于深化情感体验。
(3)回归自然怡养性情。现代社会更多地依赖声讯传媒,疏远了自然,而为数诸多的田园、山水、花鸟诗歌可以拉近现代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距离。无论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谧,还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以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乡野情趣,都能让人流连其中,为之深深陶醉。
二、通过学习诗歌提高语言水平,强化语文能力
(1)学习精心锤炼词语。古人为诗,最讲究锤炼字词,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也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虽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但更多的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僧推月下门”之“推敲”典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之“千寻”,无不是点亮“诗眼”和“文眼”的精典范例。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加以学习。
(2)强化诵读积累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该更适合诗歌的学习。而古诗词的诵读吟又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熟读成诵”“厚积薄发”。无数千古名篇自然成为校园里晨读早课的“美味佳肴”。除了课堂上的古诗品读,教师更可开展“古诗日日诵”、古诗接龙、古诗新唱等,借日常化的读诗活动使诗歌进入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学生欣赏古诗、诵读古诗、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语言修辞手法。除了讲究押韵和平仄,现代汉语的各种修辞手法在诗歌里其实有更精华的表现,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瑰丽比喻,以及“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叠加,“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动拟人,都是学习语言修辞的好素材。
三、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1)进行作文思维创新训练。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上,如果能够通过适当想象对情节和画面加以延伸,或者尝试进行改写、仿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如《寻隐者不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诗歌,本身就是一个深长隽永的生活故事,简短的字里行间有着丰富的情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通过想象和还原,改编成现代叙事文,借此激发思维创新。
(2)进行艺术形式创新训练。艺术的形式是相通的,通过整合又可以产生更为丰富的意象。如《江雪》 《鸟鸣涧》 《绝句》(杜甫)等诗歌诗画合一,其鲜活的意象往往使人遐想无限。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诗配画创作。而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杂诗》(君自故乡来)等一些情境较丰富的诗歌,则可尝试诗歌小品剧和音乐剧的创新演绎。
(3)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们喜欢上诗歌,而不只是视其为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应借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歌综合实践活动吸引他们的目光。例如,组织学生成立诗歌兴趣小组、进行诗歌搜集剪辑、专题诗歌研究、聚焦重点诗人或者举办诗歌吟诵节、文化节等形式。孩子们的“诗心”肯定很容易被打开,当诗心与童真、童趣有机融合时,诗歌与教育、传统与新生便会绽放最美丽的光芒。
四、通过学习诗歌升华道德情感,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在品读中升华道德情感。我国历代皆把韵律诗歌作为幼儿启蒙和接受教育的第一教材。而无数诗歌佳篇以及历代诗人们无形中便成为可贵的教育资源,陶渊明的率真、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悲悯、陆游的激昂,既能让学生体验到诗人的人格魄力,又能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内在修养。
(2)在赏析中学会道德思辨。古诗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历朝历代的传世诗作往往带有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每一首诗歌也许就是一个生动的人生案例,每一位诗人都有其独特的人生阅历。教师通过学习古诗词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遭遇、变迁等进行思考和讨论,借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
(3)在涵养中奠定人生观和价值观。虽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纵观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许多伟大诗人的形象和人格至今仍然鲜活。因此,在接受诗歌教育的同时,其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便会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从小根植下知书达礼、进取达观的榜样,并直接涵养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觀,成为融“现代文明与传统精神”为一体的新生代。
参考文献:
[1]廉 萍.陪孩子读古诗词[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孔汝煌.诗教文化刍论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