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综合规划探讨
2018-03-26陈立华
陈立华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新安江是钱塘江正源,发源于皖赣两省交界的五龙山脉怀玉山主峰六股尖,穿过黄山市城区,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面积1.15万km2。安徽省境内新安江流域总面积0.6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4.8%,地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两市三区四县[1]。
流域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区,有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四种地貌类型,整体地形自西向东倾斜,西北部有著名的黄山山脉。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670mm,水资源总量为69.2亿m3,是安徽省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流域主要水系包括率水、横江、练江、昌源等,主源率水流向由西向东,至黄山市屯溪区花溪饭店处与左岸支流横江汇合后始称新安江,至歙县境内左纳练江、昌源,于皖浙交界的歙县深渡镇注入新安江水库。
1 形势与问题
新安江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域内汇聚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遗迹于一身,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和国家战略储备优质饮用水源地。古往今来,河流是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通道,新安江更是见证了古徽州的繁荣与兴旺,流域经济兴衰与水息息相关,经济发展始终贯穿着治水的主线。流域独特的自然特征和尚不发达的经济状况要求流域水利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1.1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新安江是抚育徽州百万人民的母亲河,是润泽皖浙千万人口的生命泉,是维系长三角生态安全的保护神,是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区[2]。泛长三角地区生态屏障的新安江流域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是传统的农业区及新型旅游区,与下游地区、与相邻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存在巨大落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流域尤其是黄山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为流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保障流域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同时,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交织、激烈冲突的时期,统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要求切实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协调流域内各类涉水开发行为与江河健康的关系,防止经济社会活动对水的侵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
1.2 流域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流域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水旱灾害频发是流域治理与保护中的薄弱环节;生存空间小、人类活动频繁是必须面对的基本现实;出境径流明显减少是加剧水体污染的最大威胁;千万人口供水安全是下游地区的重大关切;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流域面临的突出矛盾;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是上下游共同面对的光荣挑战;水利现代化与综合管理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规划目标
根据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水力发电开发滞后、灌区配套不完善、流域综合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堤(岸)、疏、蓄、滞”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及防洪减灾体系,构筑“全面节约、优化配置、统一管理”的水资源调控体系,构建“污染严格控制、水体有序流动、生态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全面治理水土流失、稳步开发区域小水电、提高灌区灌溉保障能力,构建“权威、高效、先进、公平”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涉水行业发展相协调的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格局,逐步实现流域水利现代化[4]。
3 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特点,针对流域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以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为核心,逐步建成和完善水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保持、水力发电、灌区配套、流域综合管理八大体系[5]。
3.1 水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规划
3.1.1 总体布局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开源,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在挖潜现有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以月潭水库、扬溪源水库、富堨水库等骨干供水工程为依托,面上小型蓄引提工程并举的“以点带面、多源共保”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在开源的同时,通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转变流域经济增长方式和用水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工业布局的优化,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控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以节水促减排,有效保护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6]。
3.1.2 主要任务
改造和扩建现有水源地,新建水源地,提高供水能力,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较匹配的地区适度发展灌溉面积;确定水量分配方案;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河道生态需水,逐步开展生态用水调度;制定和完善应急供水水源;加强防旱抗旱能力建设。
3.2 防洪减灾规划
3.2.1 总体布局
流域防洪采取“堤(岸)、疏、蓄、滞”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在城区上游兴建蓄洪工程,配合城区堤防(护岸)运用,提高沿江(河)城市的防洪标准,进一步完善沿河屯溪、歙县等重要城镇防洪保障体系,采取疏浚河道与修筑防洪堤(护岸)相结合,合理选定流域防洪总体规划方案[7]。
3.2.2 主要任务
建设月潭水库、扬溪源水库,丰乐水库功能性调整(主要是增加防洪库容)为下游主要城市承担防洪任务,兴建中小型水库,加固病险水库;整治新安江干流及率水、横江、练江、街源河等主要支流,建设沿河一般乡镇防洪工程,提高其防洪标准;完善沿河屯溪、歙县等主要城市防洪治涝工程;进一步治理中小河流和山洪沟。
3.3 水资源保护规划
3.3.1 总体布局
从新安江流域自然地理和水生态环境特征出发,综合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保护的要求,以统筹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保护,以落实纳污红线、强化水功能区目标管理、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完善水资源监管体系为宗旨,结合区内行政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在分析评价各水资源分区水资源保护现状基础上,把握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按照“上中下与重要节点相结合”的总体布局思路,形成“上游水源涵养、中下游综合治理、城镇集中河段及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修复”的水资源保护总体布局[8]。
3.3.2 主要任务
严格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逐步实现地表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实施新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新安江入千岛湖河口等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工程、城乡饮用水源保护与涵养工程、灌区等节水减排工程、水库除险加固与塘坝清淤扩容、新安江河面垃圾捕捞工程、生态移民等工程。
3.4 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
3.4.1 总体布局
按照规划范围内河流水系的自然属性,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要素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分异规律,维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地域及其系统边界的完整性。确立新安江水系干支流水源涵养、行洪、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渔业等的生态主体功能。维护河道生态流量,保护和恢复河道滩地、浅水区及河床环境,提高水生生物生物量,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河道水生态系统平衡,改善水环境质量[9]。
3.4.2 主要任务
新建大中型水库,加固改造小型水库,新建扩挖塘坝工程,新建改建生态滚水堰,增加新安江干支流水量调控能力;从物种保护与生物资源养护、生境保护与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与监督等方面提出水生态寒假保护与修复意见。
3.5 水土保持规划
3.5.1 总体布局
扩大上游植被良好区封育保护和人口稀少、水土流失轻微区生态修复范围;在人口密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以径流调控为主线,因地制宜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行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和综合防治,坚持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坡面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建立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10]。
3.5.2 主要任务
加强黄山山脉、天目山脉、白际山脉等植被良好区预防保护;实施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沟壑治理及小型蓄引排工程等综合整治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完成流域70%的治理任务;在水库型水源地上游开展清洁型小流域面源污染辅助控制工程建设;综合治理泥石流沟道、崩岗及滑坡灾害点。
3.6 水力发电规划
3.6.1 总体布局
稳步开发区域小水电,尽可能与行政区划相协调,以利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尽量减少淹没损失,避免对两岸农田和城镇乡村造成洪灾损失,各梯级泄洪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泄洪能力,合理利用水力资源,对规模大、效益好、开发难度小的电站及梯级龙头电站应优先开发。
3.6.2 主要任务
适时开发率水、昌源河、街源河等28座水电站项目。
3.7 灌区配套规划
3.7.1 总体布局
加强灌区的续建配套、更新改造和用水管理等,使现有灌区规模达到原设计要求;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加强科研和经营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结合月潭水库及扬溪源水库的建设,在水土资源较匹配的地区发展灌溉面积,建设新的灌区,为粮食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
3.7.2 主要任务
完成丰乐灌区、东方红灌区和万安坝灌区的续建配套、更新改造;建设月潭水库、扬溪源水库灌区。
3.8 流域综合管理规划
3.8.1 总体布局
推动流域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进一步完善流域水法规体系;逐步理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3.8.2 主要任务
建立和完善流域水利规划、防洪抗旱、水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河道岸线利用、水力发电开发等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完善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基层水管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由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水利信息网络及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等组成的流域流域综合管理平台;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基础设施、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开展流域治理重大问题研究,全面提升为流域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水平[11]。
4 结语
流域综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是政府规范流域水事活动、实施流域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新时期国家宏观政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针对安徽省新安江流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长远发展需要,对新安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科学谋划未来一段时期安徽省新安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以建立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良好水生态整体协调的水利体系[12]。
[1] 吕永鹏, 谭学军, 邹伟国, 等. 新安江流域
综合规划兼谈流域防洪与生态保护[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08): 26- 28.
[2] 孙静, 阮本清, 张春玲.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与分析[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 5(02): 121- 124.
[3] 李敏, 张旭, 郑东燕. 珠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与保护思路[J]. 人民珠江, 2013(增刊1): 12- 15.
[4] 叶建春. 建设“智慧太湖”的目标及实施策略[J]. 中国水利, 2013(17): 19- 21.
[5] 谢晖. 流域规划体系的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01): 37- 38.
[6] 焦宏波. 新疆白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05): 11- 13.
[7] 张天任. 山区河道防洪堤规划建设关键性问题探讨[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04): 14- 17.
[8] 费永法, 张炎斋. 淮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对策[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5(01): 23- 25.
[9] 周钧. 江苏水生态修复中的新技术应用[J]. 水利技术监督, 2004, 12(02): 49- 51.
[10] 倪新燕. 浅谈尉犁县水土保持现状及治理措施[J]. 水利技术监督, 2010, 18(03): 23- 25.
[11] 李陶.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探讨[J]. 水利技术监督, 2014, 22(03): 33- 34.
[12] 朱振家. 把握流域水利发展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J]. 东北水利水电, 2013, 31(07):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