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涝区治理现状和建设规划思路初探

2018-03-26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3期
关键词:江西省规划工程

程 华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西省水工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南北长620km,东西宽490km。省区东邻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连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104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4%,主要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其中长江占97.7%,珠江仅占2.1%,此外有约243km2面积径流汇入东南沿海水系[1]。

江西省雨洪涝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光照条件好,适合于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经过历年的治涝工程建设,江西省基本形成了排、蓄、滞、截相结合的综合治涝体系,部分涝区治理后,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家的重点商品粮基地。

但由于缺乏治涝统一规划以及系统的投资,加之治涝工程不配套、不完善,排涝设施自然老化、年久失修、排涝能力差、排涝标准低等诸多问题,导致因涝成灾、因涝致贫,雨洪涝区的粮食产量不高不稳,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和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瓶颈[2- 3]。

1 涝区治理现状

江西省雨量丰沛,河流众多,洪涝灾害频繁。受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分布等影响,涝灾损失往往较大,尤其是鄱阳湖区和五河尾闾地区。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涝区建设,逐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江西省涝区治理,结合鄱阳湖区一期及二期几个单项工程的实施,江西省重点对湖区涉及的红旗联圩、长乐联圩、蒋巷联圩等40座万亩以上圩堤进行了除险加固[4],同时对涉及的穿堤涵闸、泵站等进行了重建或改造加固处理。另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江西省各县级以上城市(含设区市城区)结合自身城市发展和建设,先后实施了部分治涝工程建设,目前绝大多数城市主城区段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涝工程体系。

近些年来,江西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逐步加大了对涝区的开发治理。其中:十一五期间实施大型泵站17座,总装机15.68×104kW;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型泵站6座,总装机5.25×104kW。上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基本按照原规模进行改造,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为:拆除重建、机电设备更换、进出口建筑物改造、新建副厂房及泵房修缮等。目前,更新改造工程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

据统计,目前全省现有电排装机569.40MW,相应设计排涝流量5789.95m3/s;滞涝区面积350.16km2,容积26565.96万m3;涵闸3337座,设计流量18405.27m3/s;撇洪(导托)沟917条,长度2485.96km;排涝河道140条,长度942.05km;排涝渠7680条,长度15486.99km。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省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薄弱,部分涝区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排涝体系,涝区内治涝工程建设仍落后于区内土地的开发利用,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部分涝区各自为政,仅零星修建了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缺乏统一规划,相互脱节,工程范围小、规模低,洪涝灾害仍旧不断发生。目前涝区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目前江西省大部分涝区的排涝标准是20世纪80、90年代确定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涝标准低的问题日益突出[5]。部分机组设施老化,带病运行情况严重,致使抽排能力不足。部分电排设施设计扬程偏低,洪水期间,外河(湖)水位高水位时,电排设施无法开机排水。内涝堤年久失修,堤身高程不够,边坡不稳,渗漏严重。

(2)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不协调。江西省涝区基本为雨洪涝区,涝灾与洪灾往往同时发生,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多数涝区的防洪工程建设与排涝工程建设存在分离、脱节的现象。

(3)滞涝区和承泄区破坏较为严重。虽然大部分地区对涝区排涝河道(沟渠)、泵站、涵闸等工程的建设比较重视,但仍有许多滞涝区、承泄区被围垦或填埋,减少了调蓄涝水的空间、挤占了涝水的外排通道,导致排涝不畅,加重了涝区的涝灾。

(4)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建设脱节。涝区治理面广量大、任务重。全面治理所需的投资多,建设周期长。部分涝区只对骨干工程进行了建设,而配套工程的建设脱节,严重制约涝区的治理。

(5)现有撇洪工程设计标准偏低。配套建筑物不全,撇洪沟淤塞严重,实际撇洪效果较差。

(6)排涝渠系不能满足排涝要求。部分涝区排涝渠系及其附属建筑物存在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全。排涝渠系年久失修、淤塞严重。

(7)供电质量不能满足排涝要求。排涝期间常因电压太低,电排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8)管理不善,管理水平低,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工资低,管理队伍不稳。部分群众法律观念淡薄,人为破坏及偷盗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江西省还没有对涝区实施统一管理,排涝设施主要由电力排涝站和圩堤管理局负责管理,部分小型排涝设施由乡镇管理。

3 建设规划

建国以来,江西省各级政府对涝区治理建设十分重视,作了大量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20世纪90年代,江西省先后完成了赣、抚、信、饶、修五河以及鄱阳湖区、清丰山溪的流域规划,在上述各流域规划中,都进行了治涝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措施。作为全省治涝的重点地区,为摸清鄱阳湖区(湖盆区及五河尾闾)治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解决湖区治涝问题的措施,编制了《江西省鄱阳湖区治涝规划》,重点对湖区500亩以上圩区进行治涝工程措施规划。自2005年以来,先后完成了《江西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十二五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等报告编制工作,并开展了全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鄱阳湖区、五大河及其支流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相继完成,其中均对流域内治涝进行了重新布局和规划。

3.1 指导思想和原则

3.1.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等要求,针对雨洪涝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治涝工程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生态江西的要求为根本,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治理,通过对重点雨洪涝区治理,采取自排、提排和调蓄等工程措施,并实施大中型工程运行自动化、管理与调度信息化建设,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治涝标准,扩大涝区治理面积,实现治涝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6]。

3.1.2 规划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全面地编制全省涝区治理规划,既要规划排水、调蓄等工程措施,又要规划涝区环境保护措施,还要建立治涝减灾建设与管理的保障体系;同时,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相结合,并处理好治理与保护、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以及上下游的关系。

(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涝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和发展问题;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处理好治理与保护的关系,给涝水以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7]。

(3)突出重点、近远结合。以鄱阳湖周边及五河尾闾、县级以上城市等涝灾问题突出的地区为重点开展治涝规划;同时近远结合,近期以着力解决影响涝区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的问题为重点,远期以涝区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等为重点。

(4)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在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涝区内湖泊、洼地、湿地等的调蓄作用,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尽可能自排、适当建设提排的原则,合理确定治涝分区和治涝工程布局。

(5)深化改革,良性运行。在实施涝区治理的同时,按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基本建立治涝减灾建设与管理的保障体系;按照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等水利行业工程管理的技术标准,合理确定治涝工程管理、运行人员及相关费用,达到精简效能、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任务和目标

江西省涝区治理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8]。规划期内,基本完成江西省重点雨洪涝区治理任务,通过对易涝地区排涝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等的建设,扩大排水受3益面积,使涝区的排水能力达到设计标准,实现涝区治理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同时,实施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使涝区治理工程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主要规划任务包括:

(1)拟定治涝区划。根据全省各易涝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涝灾成因和涝灾程度等情况,提出涝区分区、分类的初步成果,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易涝地区的治理工程措施提供基本依据[9]。

(2)客观评价现状。充分收集、整理易涝地区的基本资料,结合全省水利普查成果及相关规划和科研成果,全面分析评价全省易涝地区基本情况、现状治涝工程设施及其存在问题[10]。

(3)重视治涝水文分析。根据各易涝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用的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复核评价涝区现有排涝能力,提出规划的治涝水文设计成果。

(4)合理确定目标。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提出各易涝地区治涝建设的总体目标,分解细化治涝建设的目标任务,合理确定治涝建设标准。

(5)明晰规划布局。按照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涝区农业发展布局,以及涝区的自然地理、地形水系、工程现状等实际,确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

(6)制定对策措施。按照拟定的治涝工程总体布局,提出治涝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提出相应的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等。

根据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规模,结合各地治涝工程建设现状和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考虑资金筹措能力,确定近期(2020年前)优先安排对地区有全局、长远影响的设区市城区、县级城市城区涝区、其他涝灾程度严重的乡镇镇区和农田圩堤涝区的治理工程,以及上述涝区中未涉及的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

经调查与分析,规划进行治理的涝区共1304个,涝区治理面积2161.88万亩。2020年前,规划拟安排实施区内有重要基础设施的11座设区市城区和69座县级城市城区涝区及涝灾程度为重度的7座乡镇镇区和223座农田圩堤涝区的治理工程。

4 结语

为搞好治涝工作的顶层设计,治涝规划围绕保民生、促生产,保增长、促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总体思路,着力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实行全省统一规划,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分步实施,近远结合,稳步推进;建立治涝减灾防灾保障体系,处理好治理与保护、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提高涝区整体治涝能力,营造人们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

[1] 江西省水利厅. 江西河湖大典[R] . 2010.

[2] 张志军. 新民市涝区综合治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07): 43- 44.

[3] 刘巧清, 杨哲江. 长江流域治涝规划概述[J]. 人民长江, 2013(10): 59- 61.

[4] 黄燕平. 抚故河流域治理规划探讨[J]. 江西水利科技, 2013(01): 17- 20.

[5] 陈静. 峡江巴邱镇防护工程设计[J]. 水利技术监督, 2012(03): 46- 48.

[6]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治涝规划技术大纲[R]. 2014.

[7] 范波芹. 浅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流域肌理的保护[J]. 中国水利, 2013(13): 87- 88.

[8] 江西省水利厅. 江西省治涝规划工作大纲[R]. 2014.

[9] 陈能志. 福建省城市内涝治理研究[J]. 水利科技, 2012(03): 1- 4.

[10] 杨旭宏. 城市内涝成因及规划设计对策探析[J]. 水利技术监督, 2016(06): 78- 80.

猜你喜欢

江西省规划工程
模拟成真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子午工程
迎接“十三五”规划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