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 “醉金秋·翟万益书法展”看翟万益甲骨文书法特色

2018-03-26张平生

书法赏评 2018年1期
关键词:甲骨章法甲骨文

■张平生

翟万益兿术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导师,西泠印社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获甘肃省委、省政府 『敦煌文艺奖』一、二、三等奖;2000年获中国书协 『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并获中国文联 『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 『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2007年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第二届 『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军人才 (第一层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百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舘、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甘肃省图书舘等收藏并收入多种专集。

出版有《砖刻拾缀》《翟万益篆刻集》《翟万益书法集》《万益集契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万益印集》《冰室小玺》,诗集《北国放歌》《天籁横吹》《清秋晚唱》《霜桥履迹》,文集《冰室文稿》,书法评论集《陇军书阵》《冰室短简》等二十余种。

曾担任中国书法第三、五届 『兰亭奖』评委,第九、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当代篆刻大展评委,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展评委等全国大型展评委,曾举办《砖刻艺术展》《甲骨文艺术展》等系列专题展览。

2014年以来,成功举办了 『万益书法陇上巡展』甘肃镇原展、陇南展、嘉峪关展、兰州展。2017年举办了 『问道江南·翟万益书法作品展』、“醉金秋”翟万益甲骨文书法展 (河南偃师)等系列展览。

2017年10月, “醉金秋”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作品展在甲骨文故乡引起了震动,意义非比寻常。这个展览系由张海先生选定谋划,且所有展出作品悉数由张海书法艺术馆永久收藏,足见分量之重。张海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展出的100幅甲骨文书法作品,充分展示了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领域的不懈追求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作品虽然全部为甲骨文,但从内容到形式,几乎无一雷同,不仅不觉得枯燥单一,反而是精彩纷呈。能把一种书体写得这样灵活多样,这样的神采飞扬,十分不易,十分难得。可以说,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上的造诣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河南尤其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是书法大省、強省。全国学习甲骨文书法的人都往这里跑,可以说是甲骨文书法学习的圣地。甲骨文书法开创百多年来,名家众多,流派纷呈。但从体现甲骨文时代精神上来看,翟万益先生无疑已走在甲骨文书法大军最前列。正如张海先生所言,翟万益先生的可贵之处,是他勇敢地突破了以往学人心目中那层铠甲的禁锢,而用自己理解思考的甲骨精神,用他独有的笔墨技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了他心中的笔墨情趣,即所谓被人们称道的 “篆意草情”。看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气势恢宏,豪情满怀;章法、字法、笔法、墨法等,变动不居,大小、欹正、虚实、黑白等等,充满着矛盾变化,险奇莫测。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金秋”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作品展,不仅仅是翟万益先生甲骨文研究创作实践的个人成果展示,更是代表了当代书坛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最新成果,甚至是最高水平。

甲骨文书法之美,早为学者艳羡。郭沫若曾于《殷契粹编·序》中,对殷商甲骨文契刻有精彩论述:“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甲骨文自发现百年以来,研究日益鸿富,其书法风貌迥然异趣,各具千秋。甲骨文早期研究者如罗振玉、孙诒让、刘鹗、王襄等在研究文字之余,临写卜辞,并以之入书。最早将甲骨文引入书法领域的罗振玉虽是大学者,古文字功力深厚,却以金文的用笔方法写卜辞,故甲骨之味并未得到很好地传达。此后的叶玉森、郭沫若、容庚、董作宾、陆维钊、唐兰等写甲骨文,往往以细直挺劲之笔法,线条直硬如钢针,行笔锐劲,始见刀刻味,然也仅止于外形的某种相似,原始神秘、玄奥深邃终隔了一层。他们对文字字形的来龙去脉缺少贯通,照猫画虎式的临卜辞,其仿契刻之用笔,刻意模仿的象形装饰之巧,追求的 “瘦硬鼓睛”,其实离甲骨文传递出的书法精神本质甚远。

翟万益数十年潜心于甲骨文的研究,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觉地以甲骨文龟版为本进行研究,以高度开放的思想去对待这一遗产,在深入探究甲骨卜辞源流的基础上,以个人领悟的甲骨精神,以毛笔书写出来,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甲骨文书法世界。他自己在《甲骨之旅》一文中说:“我们笔下的甲骨文,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甲骨文,必须有今人的精神风貌在。”他试图用行草笔法来破坏甲骨文那种殷商王朝的静穆之气,力争打破原来的庙堂氛围,注入率意与恣肆的气息,使契刻文字线条的均匀程度发生较大裂变,出现应有的跳宕。并结合用墨上浓淡干湿的变化,把一种机械地临摹转变为赋予时代风神的激情挥洒。

因此,笔者试以 “醉金秋”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作品展为例,对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从章法、字法、笔法、墨法诸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与同道共鉴。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的章法变化

书法章法虽然只是文字载体上书写部分的排布形式与空白部分之间面积形状所形成的一种对比关系,但他反映的却是书法家的思想认识和书法观念。如翟万益先生说:“我们笔下的甲骨文,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甲骨文,必须有今人的精神风貌在。”毕竟历史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我们持有的文化遗产远远超过了殷人,尤其是书体门类的建立在完善的基础上已有了千多年的经历,如果我们割断这些,用直白的目光去审视甲骨,自然成为这种文化遗产的僵守者,而不是开发利用者。何况殷人契刻的率意、天真、自由都一再告诉我们,龟版不是死的对象,而是注入人情感和神灵的东西,它寄寓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追寻中的精神向度和升腾奋发的理想现实。(见翟万益《甲骨之旅》)章法形式的发展,是一个流动不居的形式过程,由于文字载体的不同,文字书写就有了相应的变化与排布。

图一 条幅五言联“气度化风云,神力光河岳”

(一)翟氏章法变化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

图二 中堂 “得大自在,可真无为”

图三 中堂 “未老千古月,无恙六朝山”,2016年创作

当我们欣赏翟万益先生的甲骨文作品,会为作品表现出的高度自由的章法排布所震撼。这些章法布局的变化随着创作时间的推移而体现得越来越强烈,这种变化趋势反映出的根本审美取向就是整体和谐之下的揖让忿争,并试图囊括千态万状的自然与情趣。如创作于2007年的条幅五言联 “气度化风云,神力光河岳”,行列排布匀称,结字整饬略感谨束,运笔慢而笔画沉静,墨渖亦显滞涩不甚流畅,惟题款居中而下,顶天立地,形成线之视角中轴,于整体工稳中得体势之变。而印章一大一小,一朱一白,钦盖于下联首字左下侧,使倾侧之势得以平衡,对整幅作品又得点睛之妙 (图1,《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集》p49)。而创作于2014年的中堂 “得大自在,可真无为”(图2,《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集》p39)将四言联语以中堂形式挥洒写来,无论章法、字法、线质,极其任性洒脱。单就布局排列,大有新意,打破本可对称的联语,使右疏左密,左重右轻,落款以行草密插居中,营造出疏密、动静、虚实等矛盾关系,而又似微风吹拂杨柳,怡人胸次。再如 (图3,《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集》p125)这幅创作于2016年的中堂,将 “未老千古月,无恙六朝山”十字分三行居中偏左排列,留出广阔的天头地尾与右侧大片空白连通,复将落款沿右边界用行草行云流水般一泻而下,空间布局新颖独特,非心无障碍无拘无束者不可为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 “钟鼎及籀文,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秦分裁为整齐,形体增长,始变古矣。”而甲骨文章法则打破一律方长的格局,布白有参差,形成虚实错落的明快节奏。甲骨文龟版章法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早晚时期互有不同,大体早期舒朗,晚期密凑,但具体到某一时期,往往疏密互现,变化万端。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在章法上的探索与嬗变,与此亦极为贴合,足见其对甲骨文原版探究之精深。

(二)追求险绝是章法之变的重要特征

险绝的本质就是得势与平衡。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对 “势”的处理十分得心应手,作品中体现的这种势与平衡,比比皆是。往往取势生动,平衡自然。这些作品无论其字形体态如何上下纵横变化,重心无不稳定泰然。而就每个字的体势来看,皆振扬屹立,劲健有神,不但 “峭拔劲健”,更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有的作品,通篇既违且和,既和且变,长短曲直,向背多姿,生动有情。

让人们印象至为深刻之章法形式,当为对联的非对称性所表现的险绝势态。从 “问道江南”展到 “醉金秋”展,非比寻常的非对称式对联的多种形式,昭示出翟万益甲骨文书法章法形式的大胆突变。对联作为书法艺术形式,从明代产生以来,一直遵从其内容对仗整齐要求,其书写是对称的。遍览古今楹联,多少年来,谁人见过非对称之对联?然而,翟万益先生作为当代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书法人,从甲骨文龟版契刻文字的诡谲神秘得到启迪,创造出甲骨文非对称性对联形式,昭示了一种书法创造的新模式的诞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书法文化思维方式,如 “雨霁鸟习羽,日高鹿饮泉”联 (图4,《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集》p81);“五州尊羲皇,六合共天水”联 (图5,《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集》p87)。对非对称型对联形式进行系统研究,会得出富有启发的结论。由这种非对称性体现的章法险绝之境,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章法形式,跨越了历史局限,达到空前自在之境。当我们面对这类作品群时,不能不产生叹为观止的想法。在翟万益先生作品中,其非对称性的表现又不局限于对联,在中堂、斗方、扇面等作品里,尽管非对称表现又是不尽相同,但无不淋漓尽致,千姿百态,传递出打破端庄、平齐、均衡的意识。艺术的创新需要勇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些贵族不以为然,甚至嘀咕,发现还是不发现,新大陆就在那里,没什么新奇的。哥伦布拿起一枚鸡蛋说,哪位能将此枚鸡蛋立在桌面上?见无人能应,哥伦布稍微用力,将鸡蛋碰立起来。这就是创新的勇气和胆识,不服不行啊!

图四 对联 “雨霁鸟习羽,日高鹿饮泉”

图五 对联 “五州尊羲皇,六合共天水”

图六 安阳小屯北甲骨

“悬念章法”与险绝之变。“悬念章法”这一审美范畴,体现了有无、虚实之矛盾规律。这是翟万益先生针对甲骨文大量存在残损缺失提出来的,也是在甲骨文残片里大量存在的一个事实,更是在艺术表现中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所谓的悬念章法是指在创作中真实存在过的部分,经过历史或人为的处置,和现存的部分失去了联系,在当下的审美过程中,只能由审美客体的认识去加以完善的那个部分。这个概念是由美学上的残损美平移过来的,在书法章法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审美客体对残损部分有着各种各样的想象,即就古文字学家能够依据文法或文献把这个部分完整地补充上去,但它毕竟不是一种存在的真实,只是一种文字、文句段落的补充。补充完成了,并不能限制审美客体的想象,这样和维纳斯的断臂同样,由于想象的无限性,延展了现实部分的内容,使美在朦胧之中加以扩大。由于甲骨文龟版的湮灭、残损、支离等,“悬念章法”概念对发掘研究甲骨文书法注入了新的思维方法。有和无、虚与实,是永恒的哲学命题,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借助于 “悬念章法”概念,翟万益先生将其引入甲骨文作品创作中,开启了章法嬗变新途径。

(三)高度自由的章法变化源于非凡卓识与胆略

图七 安阳小屯甲骨

翟万益先生在《甲骨之旅》一文中说:“我们笔下的甲骨文,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甲骨文,必须有今人的精神风貌在。”是他开甲骨文书法一代新风的宣言。从殷商时代,到近现代甲骨文被发掘百多年来,甲骨文研究风起云涌,著作宏富,已成显学。对甲骨文书法研究创作,也早已形成现当代书法一个重要派系。然而,论创建,论成果,正如学者楚默所言:他站到了这种书体艺术创造的最高端,雄霸当今书坛。张海先生无不激动地评价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成就:他能把一种书体写得这样灵活多样,这样的神采飞扬,老辣中见飘逸,十分不易,十分难得。可以说,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上的造诣就是他非凡胆识的体现。这在当代书坛,是个开创性的重大突破。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作品本身传递的,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打破了自甲骨文诞生三千多年所形成的局限性,走向了创作的自由自在状态。

当我们对每一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差异性。回过头来与既往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凸显出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色。我们已经充分关注到书写部分的形状,更需要关注空白的形状,使空白分布和实体的形都达到一种优美的分割。而章法之变,即是布局之变,是文字与留白对空间的分割之把握。小章法讲局部细节,小处体现微观,立体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把细微的变化做到无比精致,是一个较高的境地。大章法追求宏观大势,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物并育,大象无形。翟万益先生的甲骨文作品从章法追求上分析,是打破了传统程式,体现高超的宏观把控力,整体反映出非凡的格局、气魄和学养思想。

(四)非凡的胆识源于对经典的精准把握

翟万益先生认为,自甲骨文发现之后,一大批前行者只是按照自己平常书写的惯性打扮甲骨,后来者的借鉴就走入了误区。现在我们通过临摹原版,就是直接去追求原版的章法结构,自觉避免近现代甲骨文创作的拘泥。

我们去除书法自觉时期和非自觉时期的界划,直到现代书法走入了展厅之前,书写大致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手札虽带有消遣性,但也不免于文以载道。龟甲兽骨,金石陶简,都考虑到了材料的节约,需要在一定的面积上书写一定的文字内容,所以文字的大小受到材料的制约。像甲骨文,要在确定的兆域里刻出一定数量的文字,那么面积和文字的数量要有比例。相同的一块碑,一千字的文章和一百字的文章对空间和字体的大小布局是不相同的。简书好像不受文字长短的限制,但简的形制就是一种约束,没有约束的书法章法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代书法表现的文字为什么那么精简,与材料关系特别大。

每片甲骨不同的章法构成,一般与其所占卜的内容有关。应该说贞人的占卜,是一事一卜,或一事数卜,事与事之间表现的辞语可能会相同或相近,但章法绝不雷同。契刻的部位、行距、每行的字数,起首的形态,结尾的空间,字的大小,排列的走向,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和小说人物一样,作家绝不会创造出一群一模一样的人物让读者欣赏。莱布尼茨说过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甲骨里可以得到印证。(如图6,安阳小屯北甲骨1·合集11497正;图7,安阳小屯甲骨77·合集33145)

图八 斗方 “文艺声名远,政德史册孚”

甲骨文无论独体之文还是合体之字,其结构关系显示出了最基本的平衡关系。平衡,这是中国文字乃至书法的哲学特征。我们现在看甲骨文字,它虽然结体大小比较自由,但单个文字的平衡恐怕在甲骨之前的岁月里已经形成了。这种单个文字的平衡,创造了整体文字排列成行后的极端稳定,而竖向排列的平衡性就上升到了非常注目的位置。甲骨、金文有很多流线形式的排列,但求平正的简书就径直走上了规整的路子。而独体字由于结构简单,因而更加注重得势问题。得势与平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谓 “奇正相生,高下相随,长短相较”,危崖擎古松而不摧者,势与平衡之统一;担夫争道独木桥而不坠者,亦然。

翟万益先生抓住了甲骨文这个书法研究里最为重要而关键之锁钥,并果敢地把这些表现形式大胆平移到自己的创作中,已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如图8,《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集》p121)斗方主题甲骨文字 “文艺声名远,政德史册孚”,呈不规则攒聚于右边居中,上下左三面都留了空间,落款紧贴左边沿草书密布排列,犹如三北防护林带,护卫着沙漠里顽强的生命。通篇疏密一任自然,颇得天趣之美。(如图9,《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集》p181)中堂主体文字 “编册光艺囿,立言续春秋”的章法形式排列,以及款识对空间的排布把控,字形构造上的长扁变化,笔墨浓淡体现的韵味,无不反映出作者无拘无束的自在大境界。比较甲骨原始契刻,我们会感受到这种章法变化的合理继承和发展 (图10,周原甲骨刻辞,曹玮编著《周原甲骨文》p1;图11,安阳小屯北甲骨25·合集10198正;图12-1,安阳小屯北甲骨56·合集9735,图12-2,安阳小屯北甲骨56·合集9735局部)。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的笔法变化

(一)笔法的多元性

分析毛笔在运行中的变化,体会和理解翟万益先生笔法的丰富。中国的毛笔由圆锥形的笔头和圆柱形的笔杆组成,在书写运动中,需要笔杆的运动,牵动笔头而运动,当手赋予笔杆以力量,则促使毛笔头发生形变,着纸的面发生瞬间的变化,充分调整这种变化而留下各种不相一致的笔画,为了更好地调整毛笔头的着纸角度,笔杆的角度也在不停顿地加以变化。它可以向360°方向倾侧,这种倾侧的角度又是在一个方向上进行90°范围内的变化。所以笔杆自由运行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可以极尽变化,和舞蹈、杂技演员的身躯变化一样,是无穷尽的。正因为这种运动变化的无穷尽,带来了艺术发展的无穷尽。在运行中,随着笔杆的无穷尽变化的倾侧提按,赋予了笔杆无限的力,圆锥形的毛笔头万毫齐力,笔头的舞蹈姿态在纸面上留下了各不相同的痕迹,产生了美妙的旋律变化。随着笔杆的偃仰倾倒斜侧,笔头的身体极尽变化,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速度,这个节律又是和音乐的演奏极为合拍的。不同的节律在纸面上留下的旋律是不相同的,给审美主体不同的视觉感受,当欣赏者和创作者的这种感觉达到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灵的共鸣。用毛笔来表现甲骨这种刀笔文字,多了许多的自由。我们认真观察甲骨片上的文字,可以看到直笔画的劲挺坚强,也可以看到弧线的流美圆润,两种笔画共同构成了一个甲骨文的世界。

图九 中堂主体文字 “编册光艺囿,立言续春秋”的章法形式排列

图十 周原甲骨刻辞

图十一 安阳小屯北甲骨

图十二-1 安阳小屯北甲骨

图十二-2 安阳小屯北甲骨

从翟万益甲骨文的字形线条看,也可看出他对甲骨体书法本质的领悟深度。殷商甲骨,乃王家气象,追求平齐,排布密实,而后出土的周原甲骨,显然是另一种书法流派,它的结体与殷卜不同,章法也极为自由。起刀重,行刀快速,笔道尾部用力小,有头重尾轻的特色。线条阴阳相济,多潇散流动之美,这一 “书写性”更切合翟万益的审美需要,故翟万益的甲骨体书法,虽然用字严谨,不敢生造一字,但书写性十分鲜明,抒情意味十分强烈,甚至有乱头粗服的风格类型出现。这说明古今打通,刻写为一,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甲骨文书写,有契刻味仅是一端,而且是并不过于重要的一方面,重要的是书写中表达的笔墨意蕴,个性化的率意和恣肆才是当代甲骨体书法的精神内含。正是这一点上,翟万益勇敢地将甲骨文书法创作引向了时代的最前列。

(二)笔法的多变性

翟万益先生认为,毛笔在运动过程中,有360个角度,每一度都可以产生90度以内的倾斜,产生毛笔表现的无限丰富性。中国人发明的毛笔的伟大性丰富性就表现在这里。垂直执笔、五指执笔、中锋用笔,仅只是中国书法笔法的一种,我们往往把这一种变化当成唯一,这是一种人为的局限和封闭。真正作为书法家的责任,就是要开动脑筋,破除迷信,冲破局限,在360度立体空间里,使毛笔之变化如同舞蹈演员的舞姿一样,无穷无尽,甚至比舞蹈演员更富于变化。只有打破传统执笔法的桎酷,才能把毛笔丰富的语言无限度的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把翟万益先生作品排列起来,让它形成一条轴线,就像把世界各民族放在一起展示一样,真是风格各异,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体会其风格追求的诡异多变:大有大的丰满、厚重,小有小的灵动、轻盈,各有所长,各尽其美,美美纷呈。

图十四 “贞”字之变

(三)笔划的丰富性

我们在研究书法审美的类型时,提到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这就是金石气。这是中国书法特有的传神之处,在甲骨文里,贞人镌刻时已经给文字赋予了凝重、刚健、神秘的意趣。二千余年地下的储存,又使龟板和文字的笔画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殘蚀,这种效果表现在文字的笔划上,就是它的边缘线更加趋于自然,我们再也不能用一个笔直的线来框定它了,形成了一条忽隐忽现、或断忽连、曲曲折折、散散连连的边缘线。正是这样的笔画边缘线给我们今天的观赏带来了无限的美感,龟板自身也在发生着这样的纹路变化,从侧面加强了这种美的呈现。这是翟万益先生对甲骨文笔画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翟万益先生认为,不管什么样书体的笔画,它必然有两个端点,这就形成了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自身就存在着无限的变化,把笔画的两端同时延长或缩短和一端加以延长或缩短,这样就会在线段之间的组合中发生视觉的变化。线段演变成了笔画,线条和笔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书法的笔画,它的边缘线是一根流动的线,是不规则的,是表现音乐旋律的曲线。两条不同的边缘线构成了书法笔画的块面,而不是线条,这像我们抽取人身上的任何一个部分进行分析一样,它都是曲的,曲中显直,直中隐曲,唯其如此,才表现出了中国书法的大美。这就是给这个线段不同的切割点上赋予不同的节律,发生了粗细的变化,随着笔画的拧动,像舞蹈演员的造型一样,减少了雷同和重复。尤其是弧度,它有着自身的振幅,振幅各不相同,赋予视觉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一个直笔或者弧在自己的变量范围之内发生一定的移动时,赋予文字重心以不同的重度,赋予审美主体以不同的美感。当我们用这样的观点比照欣赏他的作品,相信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的字法变化

图十三 “酒”字之 “水”旁部首

中国文字不是那么少的可怜的几个字母组成的,它有一个庞大的偏旁部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它的规律性又各自有着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偏旁部首之间的组合,再一次提升了汉字变化的丰富性,我们如果把这种组合的丰富性达到饱和,那么中国文字的数量会翻上亿倍之多。历史又促使文字自身发生了字体的演变,相同的偏旁部首和文字在不同的书体中又有不同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又不局限于一种面目,这又为中国文字的宝库增加了巨大的存储。历代书家各用自己的智慧按照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加以发挥变异,增加了各种各样的表现个人风格的书体。这种创造也是无限的,所有无限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书法无限大的发展前景。

翟万益先生从甲骨文字体变化本身研究,进而应用于创作,就体现出这样几种变量:

(一)部首变化的丰富性

在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中,相同的偏旁部首由于笔划赋予的不同变量,产生了不同的变异。(如图13)所示 “酒”字之 “水”旁部首。在甲骨文龟版上,“酒”字在273年从不间断的贞卜活动中,到底出现过多少次确难统计,“酒”各具形态,没有雷同,但我们遇到这个字还是会在瞬间里把它辨认出来。但它们在重复中总是不停顿地变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契刻中直笔画和曲线的转换,对于一个包围性的结体,像 “酉”的底部可以变成尖锐的形状,可以变成流线性的块状,更可以变成方形的,变化丰富自由,加大了文字的可塑性。翟万益先生认为,研究利用这样一笔文化遗产,在稔熟掌握之后,再注入书法的变量,又会激发产生无穷个新的面目,这和天下人的面孔一样,可以相似而不尽相同。

(二)文字自身变化不可穷尽性

各种笔画组合成了部首和偏旁,它们又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字,一个文字的笔画增多了,可以变化调整的部件也增多了,这些变量综合起来,就需要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书家去把驭去变化。

翟万益先生说过,甲骨里文字变化最多的是 “福”字,一百二十七个。这一百二十七个是不是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只能说是满足了商代人对福字表现的追求,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 “福”字表现的追求。我们完全可以在他们创造的基础上再加调整变化,加入书法的各种变量因素,把其中一个 “福”的原型,变成数个数十个,如此则 “福”的风格数量又翻了几番。“贞”是每一个龟版上几乎都出现的文字,多则数十个,少也有一两个,有的由于甲骨残损已丢失掉了,有卜必会有贞字。那么,这么数十万次重复的 “贞”,我们的笔下是不是只有重复的份,没有出新的可能呢?否,完全可以出新。我们研究这个 “贞”字,由于是王室或者王族的卜辞,都相对的规整,代代相袭,自身把变化的度量限定在一个极小的变量之内,如果我们把变量稍微加大,变化仍然会层出不穷 (如图14)。一个 “一”在几千年几亿人的演变中变成了一个无穷大的数量,“一”变成 “二”,它自身的变量就增加了一倍以上。随着笔画的增加,“二”这个字之间的距离又是一种变量,不仅仅限于笔画自身,多笔画字又多了几个笔画的空间分割,各个空间分割几何形状的不同,又是一个无尽的变量,所以中国书法是一个充满无限大变量的艺术。一个人、一个时代要穷尽中国书法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因之,中国的书法有着无限的前程。

翟万益先生作品中体现的字法,已经超越甲骨文原版状貌,达到一种自由驰骋的境地。从 “醉金秋”展中选一组甚至几组,进行比较研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从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作品中选字与甲骨文原版选字对照排列比较分析。通过自我序列的比较,反映出翟万益甲骨文书法创造性思维,变化之莫测,任意而自由。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的墨法变化

(一)墨法变化体现的 “道”

墨的运用在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中,经积石成山的试验,已达随心所欲,化然为之的地步。在一些作品中体现出合塞上雄强之风与江南润秀之色于一体,无不于其笔下表现得灵气缭绕。以先生胸襟之豁达、诗心之澎湃激荡,其运笔之际,为一种自然生命所驱遣,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水墨的沧重、华润、枯老、层叠……种种迹象、心象,蓊郁勃发汇聚成强大的水墨生命。可谓笔底长鲸吞浪而来,一种丹青气韵陡然升起、浩浩弥漫。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翟万益先生挥运长毫神乎其技、变幻无穷的水墨奇效,仿佛交响乐变奏的音乐效果呈现于纸上,实乃自然天籁和人生心曲的交互再现,并非刻意追求而可得。那种挥洒自如,浑然天成,难以复制。那种天然形成的特殊墨象,精妙入微,物象心象,活跃的生命、畅朗的气息凝聚在他甲骨文营造的空间。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出以尘表。

(二)变化万端的墨象

这些笔法无限的变化都是靠墨量加以实现的,一个墨本身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几千年无数代人在加以挥洒,它的丰富性仍然没有穷尽。水墨之比总不在一个相同的点上保持,即是水墨一条线上展开的韵律,任何人都无法重复自己,宣纸的不同质又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变化的舞台。以上所述只是书法的物质使用变化的一个方面。尤其是让饱酣浓墨之笔作任意的挥洒时,线条成块,并笔异象,怪象叠生,这是墨象参与的奇迹。翟万益先生的《祭炎帝陵》横幅巨作,书写的是自作诗,里边就成团的墨象涌现,狂怪杂乱,粗头乱服,一反常态。这种恣肆之笔产生的线条墨象,可谓是翟万益得心自运的表现。

墨象奇观是运笔挥洒的结果。从来的契文书写,只讲线条的方折、刚劲或圆润、饱满,而不讲书写性中的即兴发挥。翟万益的书写性带来的是墨分五彩的多样性,大浓大枯的对比性,亦浓亦淡的变化性,更有涨墨的晕化和枯笔飞白的虚幻性。他用笔的多样,随心所欲,故淡浓交错,寓淡于浓,浓中带淡,故墨象奇观是他形式语言中个性化最强烈的一个特色,不可不知。

(三)墨法变化的无穷尽性

在翟万益先生甲骨文书法里,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出墨法的无穷变化。墨法作为一种韵律,与水的波浪一样,变化是无穷尽的。一幅作品中,上下左右,各有节律点,通过墨法表现,把中国水墨的无穷尽变化完美的留存在纸面上。不同幅作品之间的变化,几个板块比较,我们会对先生甲骨文书法墨法产生异乎寻常的感受。

墨法的核心要义是用墨。成品墨锭,是不含水份的,我们磨墨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墨水比例的过程。我们现在使用的墨汁,假定把墨汁的浓度确定为百分之百,我们在书写时加进多少的水,是不确定的,水墨的比例,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古人把墨的浓淡干湿大体确定为几个档:浓墨、焦墨、淡墨、适度的墨。但在这几个档次中间,是包含着无以穷尽的变化的可能性,就像去分一个线段,是无法穷尽的。古人讲: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用墨亦当如此。

书画家把一个墨,用了几千年,墨色的变化仍然没有穷尽。若果有人夸口用尽了墨的无穷变化,那肯定是荒唐的。所以,要在这种无穷尽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点,加以变化,为丰富墨法赋予新的内涵。翟万益先生对墨法的探索还在展开之中。

猜你喜欢

甲骨章法甲骨文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质地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钟章法作品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