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中的自我意识与文化表达

2018-03-24张宇辰

文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自我意识

张宇辰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媒體技术迅速发展。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互动更加频繁的背景下,“网民”这一新的群体应运而生,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信息,靠文字传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网民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强烈共鸣引发了一种重要网络文化现象,即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所谓“言为心声”,网络流行语作为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网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体现了他们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表达。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自我意识 文化表达

网络流行语,也称网络热词,即指主要流传于网络的被赋予特定时代和语言环境意义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兴词汇。它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不仅传递和弘扬积极的人类精神,同时更充当着网友针砭时弊的道德工具①。在网络这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人们言论的自由性和参与度达到了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高度,网民对他所看到社会事件和现象或赞同,或反对,或调侃,或嘲讽,在嬉笑怒骂间以反传统、反正式的方式向世界传达着自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一.抒发个性的文化诉求

在西美尔看来,现代人深深陷入一个飞速发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处在多种文化元素交错的语境中,这些文化元素对他而言并非没有意义,但也没有什么根本意义。文化元素挤压着人,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他们,同时,人又不可能完全对抗他们,因为它是人类文化发展所无法摆脱的境遇,也是人自己出身的周遭环境。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处身性”,人的本质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则,而是充满欲望和现代感觉的“生命”。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文化创作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的今天,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青年网民对自身的诉求已不同以往,他们愈加希望在现代生活的距离感中渴望获取一份相对独立的空间。

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代流行文学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体现着作者本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生活观念和价值立场,成为抒发个性,表达自身文化,最简洁、有力的工具。

作者通过作品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抒发着作品区别于其他文本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权力,在表达自身文化的同时也是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和排解。“语言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网络流行语这一特殊的语言,以自己的‘新奇展现在言语系统中。”②如将“这样子”称为“酱紫”,将“不知道”称为“不造”,将“楼主”称为“露珠”,甚至用数字代替汉字,将字母、数字混杂使用,网民在文字的使用中将这些词语随意改换,在这种追求时髦的“文字游戏”中,构筑属于自己的整套个性文化体系,以恶搞式、调侃式的方式增强文字的表现力,从而吸引了眼球,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膜拜,以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和群体认同感、归属感。

这是网络传播的优势所在,也是备受网民青睐的原因。因为在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中,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受方的位置不再固定,信息的两端会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断产生角色互换,信息传递形式是“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交织,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自由便捷,就比较容易形成“语言的狂欢”,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自己的个性愈突出,愈容易受到追捧,形成光环效应,也就更加刺激其他人的参与,形成新一轮的追逐。

同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相互依赖类似,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与传播者也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创造者依赖传播者提高自身影响力,传播者借助创造者寻找符合自身文化认同的独特表达,他们以网络流行语为纽带,窥探他人的生活状态,同时获得对彼此的文化心理认同。除此之外,在这种文化的个性抒发中,文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借助网络媒体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排他性,网络流行语创造的低门槛、低投入、高影响力吸引了大多数追求个性解放和叛逆心理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由一个网络词语衍生出一类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网络词语,表情包作为网络流行语的衍生物,也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它以更直观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带给人最直接的愉悦体验。网民们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文化,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的关系中寻求一种情感契机,表达着对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看法和体验,宣泄排解着生活中的烦闷和不满,同时也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

二.颠覆权威的叛逆心理

长期以来,话语权一直被精英阶层,权力阶层垄断,民间话语受到权威的压制和排挤,难登大雅之堂,在这种政治文化压力下,人民渴望个性解放,得到更多的话语权力。我们知道,自上一个世纪之交,根深蒂固的理性主义传统就遇到了强劲的挑战。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等等,分别从宇宙、人种、历史、时空、自我等一系列问题上把人及其理性从中心的位置一步步挪开。那些似乎永恒不变的东西、凝固的东西、一劳永逸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一朝解体、重新组合。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民间话语表达的途径被大大拓宽,民间话语从口耳相传和口头交流这种粗浅的文化交流方式转变为以文字为载体的、以网络为媒介的大范围传播,人民群众长期被压抑的心理,在网络文化兴起的同时得到解放,网络流行语便是在这种趋势下兴起的。网络的全球化,使它能够高速、高效地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网民同样通过网络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并形成相应的反馈。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民能够自由地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宣泄自己的不平和怨气,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网络流行语宣扬着自我的独特情感,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反对循规蹈矩,机械服从,喜欢与一切权威话语“唱反调”,他们鄙视一切固化的标准,用一些新鲜、奇特的语言元素,用辛辣的嘲讽、幽默的调侃,表达自己对社会权力阶层和官方话语的排斥、抵抗和批判。“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使民众发声成为可能。网络中相对可以自由言说的状态,使公开的、流行的对权力的话语抵抗成为可能。”③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即便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也同样如此,民间话语必然会受到权利的规范和制约,网络流行语以一种非强制性、迂回的表达方式,既不违背既定规则,又得以自由传播。

网络流行语在颠覆传统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的同时,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在他们看来,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指称事物的纯语言符号,它还是一种抒发个性和赶时髦的手段,是一种群体认同的标志。”②另外,网络流行语在颠覆权威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民意表达,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也是大众直接参与社会生活最有力的工具。民众通过网络流行语,不仅表现了自己反传统、反官方、反理性的文化心态,同时也体现出自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是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泛娱乐化的审美心理

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过去那种理想至上和禁欲主义流行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人民对过去理想性文化所带来的局限的反思和批判,为文化上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某些主观条件。特别是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为这样的思潮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越来越关心现实生活、越来越讲求生活质量的潮流面前,生活的哲学已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在这个关于审美化的描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消费社会及其文化是构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语境。

人们的审美对象由传统的、高雅的文学形式转变为更加通俗化、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愉悦体验,注重感观享乐和感性欲望的满足,因此人们偏好于用更具有简洁性、创造性、多样化、富有表现力的网络流行语描述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在这种“文字游戏”中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语言狂欢,使语言的泛娱乐化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电子媒介突出地表现为视觉化、图像化、平面化,像电影大片、肥皂剧、电子游戏、手机短信息、网上聊天等往往呈现出能指无限膨胀、所指悄然退席的症象。”④网络流行语也同样呈现出这种症象,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流行语的数量急剧膨胀,同一种事物和社会现象往往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词语表达,文学的泛化使其更加直观化,文学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文学逐渐渗透进生活中,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带上了一种娱乐化的色彩,网民通过娱乐调侃自得其乐。如“Duang”表达了网友对打假广告的新一轮恶搞;“有钱就是任性”起初被用来嘲讽那些有钱人大手大脚的行事风格,后来逐渐成了朋友间时髦的调侃用语,还衍生出“年轻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等网络热词;“也是醉了”则是表达对对方的不可理喻和自己轻微的不满或对人物事物的轻蔑、鄙视,不屑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击。网民们通过谐音、隐喻、随意的搭配组合或直接提取相关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自创,加入诙谐幽默的语言元素,以一种娱乐化、非正式的审美心理表达自身。这些网络流行语让人在使用时不禁莞爾,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严肃、刻板,它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更加强调自我的感受,体现了人的娱乐化倾向和享乐主义的生活观念。

总之,网络流行语是顺应时代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折射出当代青少年诸多精神面貌与价值观念⑤。通过网络流行语表达自我认识,抒发个性,颠覆权威,追求感官享乐,是人们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全面兴起的形势下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个性文化表达的最直接体现。

参考文献

①刘志杰:《网络热词传播的社会现象透视》,《新闻世界》,2009年第6期

②杨欢欢:《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生活和青少年心理变化》,《电影评介》,2009年第8期

③刘周强、袁光锋:《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

④黄小平:《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文学语言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⑤费紫葳,马中红《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探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自我意识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