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语文特级教师《阿房宫赋》课例的比较
2018-03-24姚双
内容摘要:白素云、黄玉峰和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针对《阿房宫赋》这节课,向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语文课堂,也正是他们的特别之处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从三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几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方面有所发现与启示。
关键词:《阿房宫赋》 课例 比较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应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将关注的重点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新课改的进行极大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语文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但是,不管进行怎样的课程改革,“教什么”的问题依然是一线语文教师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有严格的理论依据,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确定。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充分考虑到学情、文体、教材、教师自身,更要参照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比较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主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紧紧围绕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们的教学目标集中、明确,紧扣学情,意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展开的教学。并且三位特级教师都能够根据“赋”的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注重教授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综合教师、学情等多方面的因素,三位教师在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也各有千秋。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输出方式不同。黄玉峰和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目标输出方式是隐性的,他们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跟随教师们的巧妙设计,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而白素云老师所呈现的教学目标是显性的,她在开课之时,就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和语言之美。教学目标侧重点也不同。白素云老师从欣赏的角度出发,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意在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黄厚江老师将目标放在赋的理解和欣赏上,重点掌握“赋”的阅读方法;黄玉峰老师十分重视文言文的朗读教学,在不断的朗读中品味“赋”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王荣生先生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确定的教学内容关乎一堂课的成败。
(一)白素云:欣赏文本结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白素云老师的这堂课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由“赏结构”“品语言”“学写法”这三个审美环节构成。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
“赏结构”时,老师抛出三个大问题:作者在写阿旁宫时先、后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从结构中能否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总结出文章的三个层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结合“赋”的特点总结出文章前后是如何有机联系起来的。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一、二段引发第三段的议论,第四段则是以历史的眼光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由此,学生轻松概括出文章结构严谨、巧妙的特点。
“品语言”时,白素云老师引导学生画出自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师生共同欣赏。从“毕”到“一”体现出赋“跳跃”的特点;一“兀”一“出”涵盖甚广,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集中分析文中六句话,在老师的精心点拨下,总结出文中使用做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具有真实的表达效果;文章后半部分采用了议论的写法,形象生动、不干枯。
“学写法”时,将《阿房宫赋》和《过秦论》这两篇文章从内容和形式、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两篇文章都是借古讽今,均涉及相同的史料,并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并且都使用了“赋”的写法。但是,《过秦论》中详写陈涉起义的这段史料来“言志”;《阿房宫赋》略写陈涉起义的史料,借助豐富的想象来“托物言志”。从这几方面进行比较,一方面能够看出《阿房宫赋》确实是一篇华美之作,另一方面旨在教给学生这篇文章的写法,当他们自己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
(二)黄厚江:整体感知下教文言文阅读方法
黄厚江老师在讲授《阿房宫赋》这一课时,起初主要是跟学生一起探讨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带领学生对文句进行理解,整体感知文本。师生共同梳理内容,能够让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文本。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黄厚江老师大胆地将这篇文章缩成一段话,让学生来填空,学生在措词时既概括了文章内容,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紧接着,将学生分为四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学生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文本后,黄厚江老师随即引导学生转向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那就是对“赋”的理解和赏析。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走几个来回,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赋”铺垫蓄势的特点,感受铺陈所特有的表达效果,而且也为文章主旨的理解埋下伏笔。
理解文章的主旨,黄厚江老师采用的是比较的方法。他将自己改写的结尾与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评价两者的优、缺点。学生们从语言、思想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品评,进而对文本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不仅仅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还在对比中对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一个理论,而是一个自我构建的形成过程。
(三)黄玉峰:从切分段落入手,品语言特点
一堂课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地被这堂课感染,所以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黄玉峰老师在上这节新课的时候,他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开场,以章碣的《焚书坑》导入,学生在接触这几首诗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学习《阿房宫赋》的时候就会多一些思考,既为学习课文补充了新知识,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温故知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节课贯彻落实黄玉峰老师所主张的多读少讲,他有节奏感地泛读全文,通过范读,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黄厚江老师又将每一段落分为不同组:第一自然段分为四组,从开篇简短的四句话12个字,交待了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接着勾勒出阿房宫的整体形象,师生共同总结出阿房宫建筑广、奇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分为三组,黄厚江老师带着学生分析特殊句式以及修辞方法,体会本篇文章“赋”的特色。从学生们所欣赏的语句中分析出阿房宫中宫女们的生活,通过争宠写侈靡过渡到写骄奢淫逸,展现出秦奢靡的宫廷生活;第三自然段同样分为三组,探讨三个比喻句的作用,语言层层递进,得出秦灭亡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分为三组,明确这部分为历史教训以及四个“后人”分别指的是谁,揭示文章主题,告诫我们,以秦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三.教学策略的运用
确定好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如果只侧重教学内容,忽视教学方法,那么不管这堂课的内容再怎么丰富,也不能让学生收获太多,最终更是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白素云、黄厚江和黄玉峰三位特级教师在《阿房宫赋》这一课中,运用了恰当的教学策略,让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得恰到好处。
(一)合理切入点的选择
所谓的“切入点”,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它能够让学生对这个文本有个整体的感知,并产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利用教学资源巧妙地设置精准的切入点,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的解读思路,并且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素云老师在讲授《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节文言文鉴赏课。那么,既然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白素云老师就从古、今之人对《阿房宫赋》的评价切入文本,评价如此之高,当然具有欣赏价值,学生们对这篇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抛出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理清了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特点也逐渐清晰明了。整堂课由这个巧妙的切入点导入,引出教学重点,显得十分自然、流畅。
黄厚江老师以学生的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如何理解作为这节课的切入口,可看出特级教师独特的见解。针对文言文教学,一般会从重要字词的教学入手,或者着眼于内容分析,但是黄厚江老师却另辟蹊径。我们不难发现“气候”一词是古今异义,而且“气候”一词涉及《阿房宫赋》的内容、技法,同时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从此处切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会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把握,这样就可以避免肢解作品。
黄玉峰老师是以章碣的《焚书坑》来引入《阿房宫赋》的教学。概括一家之言最凝练、精要的莫过于诗,学生在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就会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深厚含义,这样他们会将自己对这三首诗的理解以及想法迁移到所要学习的文本,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进一步理解《阿房宫赋》奠定了基础。“定场诗”从小处切入,最终回到课文的宏大主题上来,让学生后更深刻的理解。
(二)问题设计点的选择
针对语文这一学科,教师要想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及解读的成果传达给学生,就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文本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探究方向,教师就可以推进教学内容。
白素云老师的课堂主要围绕《阿房宫赋》的结构和语言展开的,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写“阿房宫”,先、后都写什么?前、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从本文的结构中,能否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通过解决这四个问题,理清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以及层次,结合“赋”的特点,前半部分铺事,后半部写志,透过“现象”揭示秦穷奢极欲导致灭亡的“本质”,文章结构严谨、巧妙。分析完结构,白素云老师紧接着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從学生的分享中挖掘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黄厚江老师的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文章缩成一段话,让学生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并问学生们的想法是否和他一致。学生填的内容与黄老师所想的是否一致,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课文填空的这一过程,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也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即便学生所填的词不一样,那这些“不一样”有一部分是对与否的差异,有一部分则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随后,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一个词,而课文用了一组句子,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又有什么表现效果?是黄厚江老师的阅读激活生成了整个教学环节。
黄玉峰老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读了文章有什么感受?这种感受又是如何获得的?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哪句话?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上来看,他比较注重问题的连续性,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以“主问题”为线索推进阅读教学,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核心知识的整体感知,准确而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学生初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这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感受的获得是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谈,也就是秦骄奢亡国的一系列表现才带给人惊悚、震撼之感;文章最核心的句子揭示主题,以秦为鉴,勿倒覆辙。这样通过一步步有序的主问题提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内容。
虽然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选择不同的方式,但都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这三堂课就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黄厚江.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白素云,薛川东.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作者介绍:姚双,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