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隐性指导的策略
2018-03-24王红儿
王红儿
摘要: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幼儿的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隐性化”材料布置、“隐性化”支持推进和“隐性化”心理创生,让幼儿感受到区域活动的美、智、趣,从而在区域活动中“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 隐性指导
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其一是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过度掌控,从区域环境布置到幼儿区域材料选择,从区域材料投放到幼儿区域活动开展,教师都全部包办,幼儿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其二是教师对幼儿的区域活动完全撒手,俨然一个“甩手掌柜”,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放任自流。那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隐性化”布置材料,让幼儿区域活动产生不同的可能
区域材料的布置应当契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幼儿区域活动空间中,教师所布置的内容应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开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创造性。这就是说,环境本身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当成为一种“召唤结构”。
在布置区域活动空间时,笔者努力让每一份材料都渗透教育意图。如在“娃娃家”区域,笔者投放了可移动的桌子、沙发、小柜子等,力圖营造家的温馨感和舒适感;在“表演屋”区域,笔者移植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在墙壁上悬挂白云、小鸟等图片,在墙壁上空悬挂藤蔓、藤条等,营造一种森林的意境;在“美工室”区域,笔者设置了橱窗、橱柜,供幼儿展览作品等。不同的区域蕴含着不同的匠心,也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意图。
二、“隐性化”支持推进,让幼儿区域活动走向自主
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隐性指导尤为重要。从预设区域到准备玩具,从引导游戏到积极评价,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思考、探究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充分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创造行为。
首先,教师要赋予幼儿自由活动、自主选择的权利,允许幼儿在相关区域内“串门”。教师不能过多干预幼儿,应改变“我教你做”“我说你答”的教学观念。对于幼儿活动中的无序、混乱现象,教师要进行组织引导。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的争论,教师则应将裁决权交给幼儿,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幼儿制定活动规则,让区域活动更具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和创造性。
最后,如果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障碍、困难等,教师不宜也不应过早介入,更不能包办代替,而应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活动的动态,让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幼儿重新回归到活动中来。
三、“隐性化”心理创生,让幼儿区域活动走向幸福
幼儿区域活动不仅是外在的、物质层面的活动,更是幼儿内在的、心理层面的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快乐、幸福的感受,是幼儿区域活动的根本宗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根本条件。
幼儿年龄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他们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幼儿胆怯、畏缩,教师应该多加鼓舞、激励;有的幼儿调皮、捣蛋,甚至喜欢恶作剧,教师要加强心理疏导;有的幼儿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等等。
通过教师的“隐性化”材料布置、“隐性化”支持推进、“隐性化”心理创生,能让幼儿的身心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放松。其中,教师的隐性化支持、推进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学会自主活动、自主管理。当幼儿真正进入区域活动,他们能够感受到区域活动的美、趣、智。
参考文献:
[1]陈芳.基于幼儿天性的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6,(3).
[2]林霞.从学习性区域到活动区游戏[J].幼儿教育研究,2017,(2).
[3]范莲华.幼儿园户外自主性运动区域的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研究,2016,(6).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