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探究
2018-03-24廖强
廖强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坏账和坏账准备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具体探究了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方法,并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 坏账;坏账准备;计提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企业为了扩大竞争优势,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采取了非传统的赊销政策。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赊销信用政策,在盲目追求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增长的同时,产生了大量陈账,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坏账,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一、坏账相关内容的阐述
1.坏账准备的概念
坏账是指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坏账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坏账损失通过坏账准备科目核算,坏账准备是应收款项的备抵账户。
2.计提坏账准备的原因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是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在处理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会计问题时,谨慎性原则出于对风险的非乐观估计,避免了高估资产和收入,低估负债和损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陈账,呆账其预期已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显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其次,由于这部分应收账款已经预计无法收回,因此,企业应将其计入损失。如果企业不计提坏账准备,便会相应高估企业的资产总额,低估损失。
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算应采用备抵法。备抵法要求企业应于每年年末终了,对应收账款进行测试,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对于估计已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该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在实际发生坏账时,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使应收账款以净额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可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等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按客户采用个别认定法。
1.余额百分比法
余额百分比法认为,企业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与期末应收账款的金额成正比。企业根据历史资料或经验确定坏账损失率,期末应收账款额和坏账损失率的乘积便是企业累计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当本期期末应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大于上期末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按其差额计提,当本期期末应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小于上期末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按其差额冲回坏账准备。
2.账龄分析法
账龄分析法认为,企业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与账龄有关,即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应收账款的入账时间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率就相应越高。为此,企业将应收账款按照账龄的长短进行分组,分别确认不同的坏账损失率。
3.销货百分比法
销货百分比法是按当期赊销金额的一定百分比来确认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即企业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与当期赊销的金额大小成正比,因为企业赊销的金额越大,希望客户的支付能力就越强,隐藏的风险也就越大。销货百分比法着眼的是当期赊销金额的大小,而不是赊销的累计金额。
4.个别认定法
个别认定法是针对每项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坏账损失率的方法。个别认定法是按照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作为坏账准备的计提依据,而不是应收账款总额和本期赊销的金额。在同一期内采用其他坏账计提方法时,应先剔除采用个别认定法的应收账款的金额。
三、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分析
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估计坏账损失,能使年末调整后“坏账准备”的余额直接體现为应收账款年末余额按预定比例提取的坏账损失数,从而可以恰当地反映应收账款预期可变现净值。但是,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是应收账款的累计金额,未能解决收入和坏账损失的配比问题。
账龄分析法实际上是对余额百分比法的改进,可以更为精确地估计坏账,两者都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观点来估计坏账,注重的是期末坏账准备应有的金额。但是本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不仅是本期的赊销金额,还包含了以前各期的累计金额,因此未能将销售收入与坏账损失进行配比。
销货百分比法无需考虑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其缺陷在于,如果前期坏账损失的估计存在错误,无法自动更正。并且,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不断改变,坏账损失比可能无法反映坏账损失的实际情况,需要频繁调整坏账损失比,以保证其合理性。
四、结语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坏账的产生给企业带来了损失的同时也会威胁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信用政策,定期重新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在源头上减少坏账的产生。此外,应收账款的计提方法应当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有效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李瑞兰.刍议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赊销百分比法.财会通讯.2011.4
[2]黄苏越,张秋艳.浅谈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方法选择.财会通讯.2012.6
[3]候洪涛.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变更分析.财会月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