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诊治中的应用
2018-03-24李宛谕
李宛谕
(辽宁省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腹泻是消化内科门诊的常见症状,指排便次数或大便性状发生异常,常伴随排便紧迫感,多与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肠道吸收不良等有关[1]。当腹泻随季节变化出现不同症状时就会形成季节性腹泻,这与引发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随季节变化有关。大便常规检验是诊断腹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发现致病微生物的首选方法[2]。为进一步探讨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随机抽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120例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120例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因腹痛、发热、排便次数增加等症状就诊,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四个季度就诊人数均为30例。第一季度(1~3月)就诊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5~78岁,平均年龄(42.19±6.71)岁,病程在1~8 d,平均病程(2.43±0.64)d,急性腹泻15例,慢性腹泻15例;第二季度(4~6月)就诊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3~75岁,平均年龄(43.58±5.72)岁,病程在1~10 d,平均病程(2.54±0.49)d,急性腹泻13例,慢性腹泻17例;第三季度(7~9月)就诊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24~77岁,平均年龄(44.76±6.38)岁,病程在2~7 d,平均病程(1.98±0.55)d,急性腹泻14例,慢性腹泻16例;第四季度(10~12月)就诊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6~75岁,平均年龄(46.40±6.32)岁,病程在0.5~8 d,平均病程(2.08±0.66)d,急性腹泻20例,慢性腹泻10例。各个季度就诊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腹泻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120例患者均接受大便常规检验,检验方法:收集患者大便标本并送检,制备细菌培养液检测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四种致病菌。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资料将录入SPSS19.0软件,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由例数及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不同季度就诊患者致病菌检出情况对比:见表1。大便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在四种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与志贺菌在四个季度就诊患者中的检出率相近,P>0.05,无统计学差异;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的副溶血弧菌、沙门菌检出率明显高于第一、四季度,P<0.05,有统计学差异。
表1 不同季度就诊患者致病菌检出情况对比[n(%)]
3 讨 论
腹泻是临床常见大肠疾病,大多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全球每年有数以亿计的腹泻患者就诊,其中由细菌感染引发的腹泻占45%~51%,随着临床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准确掌握致病菌对于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3-4]。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便次数在1~3次,便色为黄褐色附有少量黏液,腹泻患者不仅排便次数明显增加,而且性状稀薄以水分居多[5]。研究表明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随季节变化腹泻患者也呈现出不同症状,这与致病菌的季节性变化有直接关联。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季度间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这两种致病菌并无季节性特点,而第二、三季度的副溶血弧菌与沙门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季度(P<0.05),表明这两种致病菌具有季节性特点,而且在夏、秋两季比较流行。沙门菌主要存在于肉类食品中,人们在食用含有沙门菌的肉制品后就有可能腹泻甚至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副溶血弧菌主要存在于海产品、腌渍食品、蛋制品中,食用后也会出现腹泻症状。为了避免季节性腹泻,应当注意饮食卫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动物类食品需要彻底加热再食用,此外,还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综上,大便常规检验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掌握腹泻患者致病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1]孙玉玲,郭金英,鲍中英,等.两种留便方法便常规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336-4337.
[2]刘爱胜,陈荣贵,郭强忠,等.深圳宝安地区婴幼儿腹泻大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及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2):134-136.
[3]梅振海,严家来,程邦宁,等.3297例轮状病毒致儿童感染性腹泻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5):610-611.
[4]喻莲容.腹泻患者粪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8):129-130.
[5]文明明,韩美玲,李卫宁,等.2013~2014年深圳市腹泻疾病的病原学分析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31(3):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