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待检血液报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策略探讨
2018-03-24崔伟慧
崔伟慧
(葫芦岛市中心血站,辽宁 葫芦岛 125000)
目前,血液为一种无法替代的医疗资源,在临床救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多数地区均发生不同程度血荒现象,从而体现血液资源宝贵,如何提高血液利用率、节约血液资源为临床首要重视问题[1-2]。因此,对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控制策略的效果,见本研究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取100例血站工作人员,收取时间在2016年1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分析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影响因素,将血站工作人员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100例血站工作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资料不完整。
观察组工作人员;年龄在20~30岁,平均年龄为(25.01±1.23)岁,男性有25例、女性有25例。对照组工作人员;年龄在21~30岁,平均年龄为(26.05±1.26)岁,男性有26例、女性有24例。两组血站工作人员的各项资料无显著差异,能实施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成分制备各个环节血液报废依据“成分及全血质量要求”,脂肪血:根据肉眼观察血浆内浑浊不透明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档,中度以上视为脂肪血。血袋破损渗血:应观察血液外包装内、血袋表面有无渗漏血液或者在离心杯中有无渗血情况,在必要时进行挤压检查。容量不足:应使用称重法进行检查,容量<标示量10%。溶血:指肉眼观察人体血浆呈现淡红色或者放置24 h后,上清液呈现红色,肉眼不易判断情况。
1.2.2 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影响因素主要为脂浆报废、破袋、溶血、渗漏、人为差错、非标量、检验不合格等。
1.2.3 对照组实施常规控制策略,为常规方式。观察组实施预防控制策略,其包含多种措施。
1.3 观察指标:将两组血站工作人员实施后的待检血液报废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均采用SPSS21.0软件,将两组血站工作人员实施后的待检血液报废率实施统计处理,研究中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进行检验,使用P<0.05表示两组血站工作人员实施后的待检血液报废率对比具有一定差异,其差异具有意义。
2 结 果
收取血站1000份待检血液,对其实施不同的措施后,观察组血站工作人员实施后的待检血液报废率4.00%优于对照组待检血液报废率20.00%(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血站工作人员实施后的待检血液报废率
3 讨 论
血站待检血液的报废路径为:通过由待检库、成品库向质管科提交完毕报废申请后,由质量监督员审核后报废。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按照血站血液品种进行统计,血浆制品报废率约为21%,为血站中第一位,其次为全血、红细胞类等[3],按照报废因素进行相关统计,脂浆报废为主要因素,其主要是由于初次献血者对血站献血知识了解不足、在献血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进食油腻食物所致,其次为破袋、溶血、渗漏、人为差错、非标量、检验不合格等[4]。
我院根据上述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影响因素后,实施预防控制策略,其主要为:①在献血前对每位献血者进行采前筛查以及严格体检,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宣传献血知识,在团体献血时应由专业人员在采血前进行献血知识宣讲,对进食高脂肪饮食、高蛋白饮食的献血者应延缓献血[5]。②在进行大型采血时,应加强献血相关知识宣传,开展初筛检测,例如干式化学法转氨酶检测、乙肝金标法快速检测,加强血站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利于正确判断检验结果[6]。③应注重在采血前后工作人员与献血者之间的沟通,对于初次献血者,应缓解心理负担进行心理疏导,对血站工作人员进行责任意识、血液质量安全意识培训,制定血液交接制度,由医院各科室之间相互配合,并完善相关处罚规定,加强物料管理,定时执行盘点,对于不合格物料,标志隔离标示,应以先进先出、规范管理以及当天领取作为原则,工作人员应遵循采血操作规程,选择献血者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发生重复穿刺情况,在进行输血时应摇动血袋,预防由于血液凝块而导致报废,对于由于热合不严导致的渗漏,应在日常各项工作中保障热合机的运行状态,保持其电压稳定,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强热合血液检查,预防由于人为因素操作、操作不当等情况引起血液报废[7]。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加大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采血前初筛工作和咨询工作,能保障采血工作顺利完成,在进行成分制备时,应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范、正确放置血站血袋,做好血液储存、制备、运输、采集、交接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能显著提高血液合格率,使血站血液资源得到合理应用[8]。
经研究表明,收取血站1000份待检血液,对其实施不同的措施后,观察组血站工作人员实施后的待检血液报废率4.00%优于对照组待检血液报废率20.00%(P<0.0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影响因素后,再实施预防控制策略,能显著减少待检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合格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尚龙业.张掖市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析[J].饮食保健,2016,3(20):202.
[2]张喆.贵州省血液中心2013年成分血报废原因分析[J].医疗装备,2015,28(12):98-98,99.
[3]帅友碧.重庆市血液中心成分血报废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7):2218-2219.
[4]乔清伟.某市血液正常报废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87-388.
[5]张建成.血库管理中成品血报废的影响因素及防范管理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26):203-203..
[6]帅敏,杨茂,毛建军,等.乐山市2006~2010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008-3010.
[7]郭毅,聂心教.宜昌市2010-2014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982-983.
[8]王瑞丽,魏超,刘乐霞,等.2007~2011年沧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1):112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