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国的古代艺术殿堂晋城寺庙中的孤品与绝品
2018-03-24程立胜
程立胜
俗话说:“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山西的黄土建高堂。”时至今日,我国现存的宋、辽、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山西占了十之七八,仅宋、金建筑就有160余座,而晋东南保有量达到70余座,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
在晋东南众多古代建筑中,晋城的寺庙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青莲寺素有“隋唐佛都”的美称,历史上还一度形成了“文青莲,武少林”的格局;开化寺保存着我国最完整的宋代壁画,堪与敦煌壁画一较高低;玉皇庙内藏有我国古代塑像遗物中的孤品——二十八宿彩塑,代表了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海会寺的琉璃双塔精美俏丽,流光溢彩,被称作北方楼阁式塔中的“唯一佳例”。
左右页图: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拥有全国唯一的唐代垂足大佛,也是唯一的集唐、宋彩塑于一体的寺庙,隋唐时曾与少林寺、法门寺比肩而立。
青莲寺:“文青莲,武少林”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硖石山中,背依高山,南临丹河,因周围山势如出水莲花而得名。
青莲寺分古寺、上寺两部分。古青莲寺居下,与上青莲寺之间有500多米长的盘山石道相连。该寺创建者为北朝高僧昙始(生卒年不详)、“隋代三大师”之一的慧远(334-416年),二人先后成为当时宗教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古青莲寺,初名“硖石寺”,坐北朝南,始创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唐朝咸通八年(867年)重修并获皇帝赐名“青莲寺”,一度享有“佛都”之美誉。寺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十分幽雅、素静,是最重要的净土宗寺院之一。如今,古寺山门已不见往日隋唐之风范,完全是一派标准的清式筑造,寺内保存完好的有正殿和南殿,原东、西配殿仅有基址尚存。
左右页图:左图为青莲古寺的大雄宝殿。秋日时分,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正殿上,门前的庭院铺满了蝴蝶状的金色杏叶,青莲古寺显得更加光彩动人。右图为青莲上寺,距离古寺仅数百米,由盘山石道相连。
寺院的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殿内的大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阿难、迦叶、文殊、普贤、供养人等7尊彩塑,唐风犹存,为我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中的一处。即使历经千年,这些塑像依然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势微曲,姿态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主佛释迦牟尼像高4.2米,为唐代中晚期佛像中的精品。他头饰螺髻,肩披袈裟,眉宇镇定从容,面容饱满俊朗,双腿自然下垂,服饰衣纹流畅,端坐于高高的须弥座上,其左手置于膝上,微抬着的右手和微启的嘴唇,似在向肃立的弟子们讲述佛法的奥妙。
古寺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成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高达25米。奇妙的是,每年夏至时分,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际,塔内就会出现十几分钟“无影”的奇景,因而该塔又被称为“无影塔”。塔尖原为铜制的相轮,抗战时曾被当地百姓取下来做了炮弹,后来的塔尖是新装的。从外面观察舍利塔,你会发现塔上有13个相轮,说明此塔级别较高,所葬之人多为当时的得道高僧。此外,塔下的地宫也保存得十分完好,由于仍处于保护阶段,目前尚无法一探究竟。
古寺西侧立着唐代慧峰法师的灵塔,其高约5米,由石灰岩制成。塔身呈八角形,塔基座也为八角形的须弥座,座上饰有宝莲花,上下分别为三层叠涩,下层为单层覆莲莲瓣,束腰部分雕有人物、花草等图案,上层置双层仰莲莲瓣。全塔造型优美,比例适度,雕刻精致而不繁琐。值得注意的是,基座束腰八面均刻有胡人伎乐的图案,其中有二尊为歌舞图,六尊为奏乐图,乐人的面部表情各异,所奏乐器为横笛、腰鼓、手鼓、琵琶、排箫、法螺、钹、拍板等等,不一而足,既为人们研究和考证古代乐器提供了原始图案,也是唐代音乐繁荣与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由青莲古寺上行数里许,便是上寺。红墙绿瓦中,曲径蜿蜒。上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的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宝殿。整组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十分协调,将自然和人工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组带有北方风格的园林式佛寺建筑群。
上寺的藏经楼始建于唐代,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在此注疏经书,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共700函5000余卷,可惜在过去遭到兵燹、火灾,早已散落殆尽。近年来,有专家考证后认为,唐初玄奘法师西行归来后未能译完的经书,曾有大部分留在青莲寺,得到高僧们的翻译、注疏。
1996年,青莲寺出土了一块十分珍稀的北齐石刻,它用高浮雕形式雕刻了包括佛龛、螭首、赑屃驮碑在内的图案,表现了“一佛二菩萨”的主题,其他三面则雕刻了《大方等陀罗尼经》中有关“密教尊神”十二梦王的故事。据专家鉴定,这块石刻是世界范围内所能见到的历史最为久远的佛教密宗文物。
上寺院内的子抱母古柏同样令游人感叹不已:母柏周径3米,高27米;子柏周径1米,高24米。相传一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而就在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柏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柏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遂不敢伐之。
青莲寺东侧还有—块岿然屹立的天然石壁,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平若砥砺。据说慧远法师为求证其精心注疏的《涅磐经》之准确性,曾攀上石顶,掷笔向苍天说道:“若疏义契理,笔当驻于空矣。”没想到此笔果真在空中停留,后人便称此壁为“掷笔台”。
青莲寺历任住持都非常重视教育,凡主僧、副主僧都必须考试通过后才能正式剃度。寺内还设有书院,教习僧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时有习文之人,不远千里来此,为僧为尼,孤灯夜读;亦有社会名流,或避战乱,或寻安宁,到此隐居研习。
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在全国寺僧中大力推广青莲寺经验,在僧尼中推行考试制度。这不仅是对青莲寺重视文化的高度赞同,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文青莲”的政治地位。此后,少林寺与青莲寺,一文一武,南北齐驱。
据说,鼎盛时的青莲寺规模宏大,有“净土院”“普贤院”“地藏院”“禅林院”“维摩院”“观音堂”“休心堂”“藏经阁”“书院”“茶堂”等众多院落,可同时入住500名和尚、200名尼姑,“隋唐佛都”的称号名不虚传。
开化寺:宋代壁画的精品
开化寺,位于高平市东北四十五里的舍利山南麓。这里西、北、东三面环山,形似圈椅,寺庙端坐其中,犹似一颗璀璨的明珠。
开化寺创建于后唐五代时期,古称“清凉寺”,宋时改称“开化寺”。这里峰峦叠翠,泉溪相映,寺庙的铃铛在微风吹拂中叮叮作响,回荡在空旷而寂寥的山谷间,使古朴沧桑的开化寺显得更为静谧和安详。
千余年间,开化寺以一种置身世外的超然气度深藏于太行山乡野,静看世间的离合恩怨,将各种心灵慰藉透过袅袅的香火,播散给俯首膜拜的子民。
寺内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一进两院,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东西配殿对峙,后为演法堂,左右各跨翼楼,东翼楼下泉水涓涓,清新悦耳。大殿面阔三间,为歇山式屋顶,施以“青混瓦”。斗拱用材硕大,压在昂尾之下,这种建筑法首开后世华楔之先例。殿内梁架斗拱上的古钱纹、海石榴、龙牙惠草等彩绘图案,以绿、蓝、黄、褐等诸色为主,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彩画作纹样极为一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
该寺大雄宝殿内的宋代壁画最为珍贵,壁画面积达88平方米,完成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内容主要为佛像和佛经故事,宣扬佛法威力和因果报应,同时还因佛教的中国化而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壁画笔法精细,构图严谨,所绘建筑着墨鲜丽,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眉毛、胡须历历可数,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
壁画东壁残损严重,部分画面已经漫漶不清,部分经后人补绘过,是用连环画形式绘成的经变故事。另外两壁的壁画保存较好,其中,西壁大体分为三组,中间画的是说法图,两侧画的经文故事,南起为须阇提太子本生经变;中间有三幅大图,一为忍辱太子本生,二为华色比丘尼经变,三为转轮王舍身供佛本生;北部为善事太子本生与光明王舍头本生。北壁的东侧为观世音菩萨法会,西侧则为鹿女本生和均提童子得道经变。
左右页图:开化寺建于后唐五代时期(923-936年),古称“清凉寺”,宋时改称“开化寺”。寺内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内涵丰富,精美绝伦,为我国古建筑壁画中的珍品孤例。
除东壁外,开化寺壁画用笔遒劲,设色妍丽,人物冠饰及建筑物上大量施用沥粉贴金,画面辉煌灿烂,为宋代壁画中的精品。
府城玉皇庙:中国唯一的二十八宿彩塑
府城玉皇庙位于泽州县东北府城村北的高岗上,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拥有殿字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诸多建筑主次分明,整齐而富有变化,集纳了中国宫观建筑的主要特点。
晋城盛产琉璃,玉皇庙是金代以来使用琉璃构件最出类拔萃的庙宇之一,着色以黄、绿、孔雀蓝为主,部分殿堂屋面还采用了琉璃铺锦和剪边工艺。主殿玉帝殿的整个屋面全部使用绿琉璃剪边,屋顶正脊上的琉璃饰物并非常见的龙凤花卉,而是二十八星宿。从残存的脊块上,依然清晰可见或男或女,或文或武,脚踏祥云、手持法器的诸位星君。
头道山门上覆盖着珍贵的孔雀蓝琉璃,器形多为腾龙、力士、仙人、走兽、水波、花卉,栩栩如生,再配以赏心悦目的孔雀蓝色泽,使玉皇庙头的头道山门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中院各神殿内的琉璃神台,全部由数块琉璃组成须弥座式,束腰部分以吉祥图案或神话故事为内容,十分精美。
玉皇庙中壁画件件带有时代特征,虽已残破却更弥足珍贵。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十二元辰殿内的正面壁画虽仅十余平方米,却生动地刻画了宋王朝从皇帝、大臣到贫民百姓三个阶层的真实生活场景,可谓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壁画由三大部分组成:中间为帝王生活图。图中的帝王端坐于宫廷式的高台上,表情端庄,举止安详,众嫔妃则分列身后,仪容高贵,神态娴静,还可看见乐舞艺人飘动的衣袖,似在翩翩而舞,而值殿将军正在阶下不停地巡视,还有儿童隐隐现于柱后的帐中;右侧壁画为贵族生活图,画面为一处官家院落,院正中有两人正在对弈,院外廊下整列着一队衙役。拥挤的街道上,还有王公、将军来回走动;左侧为市井小民生活图,图中有习武摆场者、弹琴卖艺者、社火表演者等百余种人物,他们身着妍丽的服饰,每个人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玉皇庙内珍藏有宋、金、元等不同时期的彩塑共260余尊,全是道教诸神,从玉皇大帝、普天星君,到三垣、四圣、九曜、十二辰;既有风伯雨师、种桑养蚕、文贞、武道,也有高禖、马神、牛王、六瘟,可谓是人、鬼、神、仙共处一堂,完整地展现了道教的诸神系统,具有非凡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在这座古代彩塑的艺术宝库中,最珍贵的当属元代工艺大师刘銮创作的二十八宿彩塑,这组作品位于后院西侧二十八宿殿内,是我国目前古代塑像遗物中的孤品,代表了古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历史上,彩塑大师刘銮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第一次将天文学中观察到的天体运行、四季变化、经纬定位的28组赤道星座,与唐代五行家袁天罡确定的21种动物相结合,并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和日、月、人等传统思想熔铸其中,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虚日鼠”“房日兔”“轸水蚓”“亢金龙”等缤纷多彩的神话人物形象。
左右页图:府城玉皇庙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庙内藏有诸多珍贵的彩塑作品,其中,元代大师刘銮的二十八宿彩塑,是我国目前古代塑像遗物中的绝世孤品。
在这组人格化了的天界神灵中,老者的慈祥、妇女的端庄、文官的稳重、武士的威猛等等,通通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再加上塑像本身的体态以及衣纹彩带的飞舞飘逸,不仅充分显示出神仙们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外貌特征,而且使全殿彩塑产生了气势磅礴、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范例,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
海会寺:唐宋帝王两赐名额
海会寺,位于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大桥村西,创建于唐代,初名“郭峪院”。唐乾宁元年(894年)唐昭宗李晔赐额“龙泉寺”,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赐额“海会寺”,明清时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海会寺依山傍水,龙泉潺潺,殿宇佛阁,古建丛集,历来为古泽州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胜地。寺内双塔高耸入云,其中的“慜公塔”始建于唐末,高20余米,为砖石结构,呈六角攒尖顶,显得丰腴古朴。塔身略有收分,逐步叠涩出檐,交叉处辟有洞口,壁画镶满了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原本是顺慜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为其建造的“舍利塔”。
另外一座稍显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月轮山六和塔建造的。塔身为八角形,总共13层,高达50多米,自下而上层层递减。每层塔都设有内室,内室外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在尺度和投影的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微风吹过,叮当悦耳,这些都是仿造西湖六和塔之处。不过,在仿造的同时,此塔也有创新之处,比如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比六和塔更精美俏丽,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从而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
海会寺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为悬山式屋顶,采用了彩色的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显得十分富丽堂皇。殿额为明代 “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题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殿后龙泉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流经此地后,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十角深潭,形成龙湫飞瀑,十分壮观。清代,浙江钱塘人朱樟曾将“海会龙湫”和雁荡山大龙湫相提并论,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盛况。
有趣的是,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寺内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叫“海会别院”,明清时期是阳城最辉煌的书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从这里相继走出了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和几百名举人。
左右页图:海会寺建于唐代,历史上先获唐昭宗赐额“龙泉寺”,后又获宋太宗赐额“海会寺”并沿用至今。著名的海会寺双塔,高耸碧霄,十分壮观,其中的一座琉璃宝塔向外延伸出一圈琉璃栏杆平座,形成瑰丽的悬空楼阁,为北方楼阁式塔的唯一佳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