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阐明文”理论周全中学议论文分类视野

2018-03-23佘蜀强

中学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知网

佘蜀强

目前,议论文分类的主流状态有两种。第一种,依循论证方式的不同,将议论文分为 “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第二种,按照写作内容的不同,将议论文分为“政治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类型。就目前中学议论文的教学实情而言,上述两种分类的教学价值仍不够满意。因而,余绍秋、刘植品等学者指出:其实议论文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那就是按议论方法的不同分为以论证为主的证明文和以阐述为主的阐明文两个类型。证明文是作者以充分的证据和适当的方法证明某种观点是真理或谬论以让读者信服的议论文。阐明文是作者阐明与某个问题有关的个人见解以让读者明白的议论文。

阐明文,对于一线教者而言,极为陌生。因为,此方面研究成果欠缺。笔者曾以“阐明文”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仅有12条记录。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

由表可知,“阐明文”的相关研究,最早可溯及1981年。湖北麻城一中余绍秋老师率先提出“阐明文”概念,并以随后的几篇文章,基本建构起了“阐明文”理论。在其相关著说中,不仅拟定了“阐明文”概念,还充分对比研究了“阐明文”与我们常见的“证明文”间的区别。

这两种体裁主要有三点区别:一是功用上的区别,阐明文揭示真理以解决不知的问题,证明文证实真理以解决不信的问题;二是构成上的区别,阐明文以论题为对象,以论见为主体,证明文则以论点为对象,以论据为主体;三是方法上的区别,阐明文以阐述为主,证明文以证明为主。

随后,相关研究者进一步从多方面对“阐明文”理论进行了补充完善。进入21世纪,广东教育学院的邓辉麟老师对“阐明文”理论翔实地总结述评。这些研究成果,亦受到了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重视。王尚文、吴克强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就汲取了余绍秋老师的研究成果:

所谓议论就是讲道理。人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对他人讲道理:一种情况是他人不懂这个道理;一种是他人不信这个道理。同样,听他人来讲道理的人也大致上是出于这两个考虑:一是懂得一个过去不懂的道理;一是相信一个过去不相信的道理。根据“讲道理”“听别人讲道理”这两种目的,我们可以将议论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的,称之为阐明文;一类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的,称之为证明文。

并阐析了两类不同议论文文体的教学重点与方向:

(1)阐明文的教学。例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诸葛亮的《出师表》、冯友兰的《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这样的文章,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所谓“论题”,即文章要讨论到的对象或话题,例如“为人民服务”“出师”“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它们并不是要证明的命题,而只是作者要讨论到的对象和话题。一是所谓“论见”。作者围绕这些论题谈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从而使论题得到阐释和说明。因此,对论题的教学,是阐明文教学的题中之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论见的理解,一是对论见与论见的关系的把握。

……

(2)证明文的教学。一个命题既要作用于人的认知,还要作用于人的态度。认知的关键是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态度是相信不相信、认可不认可。一篇议论文,目的是想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就是一篇阐明文;目的是想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是一篇证明文。证明文以论点为对象,以论据为主体,以证明为主要方式。证明文教学,即由论点的教学、论据的教学和证明方法的教学构成。

细细阅读上面侈引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引入“阐明文”这一概念,对整个议论文作文教学,甚而议论文阅读教学,都带来了较大的积极影响,廓清了不少一线教学疑窦。正如俞发亮在其著作《走近议论文》中提及的: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知道,议论文传统的“三要素”理论存在缺陷,难以解释一些论述类课文。寻找、分析其“中心论点”成了方枘圆凿,对不上号。比如,《论积贮疏》《师说》《劝学》《少年中国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人民服务》等。有的学者试图把议论文分为阐明文与证明文,阐明文如《论积贮疏》等,证明文如《察今》《过秦论》《六国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但这种观点尚不成熟,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不过,教师应心里明白这种差异,教学中有所区别即可,重在因文施教,具体课文具体分析,不必拘泥于概念。

虽然言语中带有权宜之味,但却也让我们看到了“阐明文”这一文体概念的价值。笔者以为,将“阐明文”“证明文”这两个概念引入中学议论文教学中,不仅能让我们规避“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句话?”“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这句,而不是那句”这类有时永无止境的纷讼,因为,有的议论文(也即是阐明文)根本就没有“中心论点”这一概念,何需纷争?同时,引入“阐明文”的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备战高考中所遭遇的一些困厄。在近3年的高考新课标卷语文作文中,有关“阐明文”的价值,已然有了意义非凡的彰显。

综观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作文题,可谓“岁岁不同”。这三年作文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痕呢?在一般人的记忆中,2015年恐怕莫过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新名词了,紧随其后的是:各式各样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的仿制、时评类作文的训练,还未缓神回意过来,201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素养”等内容又强势涌来,广大中学师生们便又开始着力关注当下时政、主流思想。正当我们热情高涨,被各式花样迭出的时事新闻弄得有些应接不暇时,2017年的作文又热腾腾地 “出炉”了。去年作文考题中,没有多少人去热炒“任务驱动型”这一名词了,也没有太多人去热议材料背后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了,人们开始关注“一带一路”“共享单车”这类题料的来源。

笔者以为,在近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中,充溢着太多不太正常的热议,细细想来,很多关注研究的内容显得过于浮华,没能到备考深处去潜沉研究。所谓的“研究成果”始终给人以“镜中月”“雾中花”之感。面对这种情状,我们需要冷静思索与行动。而上文有关“阐明文”的研究成果,便是一份我们可借力的宝贵资源。

今年高考刚结束,很多人便开始了惯常的热议。其中不乏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难写的言论。有人就反映:“我与高考”(2017年新课标卷Ⅲ)这一作文题很难写;写记叙文需要组合已有经历,写议论文,似乎也没有以往的那些“创新”“和谐”等语词好把握;具体来讲,写作此作文题的一大难点在于:学生不好明确一个中心论点,进而可能会导致文章结构过于散漫。

是的。从传统意义上的“证明文”理论角度看来,确实能够得出上述类似的言说与论断。但欲想攻克这一难点,可能还得从“阐明文”入手考量一二。谁说这篇文章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呢?我们难道不能把“我与高考”作为一个话题来处理吗?围绕这一话题,我们提出一些“论见”不也是可行的吗?以“话题”思想指导此作文题,便让考生们不会因苦于寻觅“论点”而心生附会之难,而会让他们自然联系到自己与“高考”相关的事与物,进而打开写作思路。当然,联系出事与物后,也可提炼出观点,升格为“论点”。当然,这是后话。毕竟,在考场这个特殊场合中,很多人习惯的,还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路径,少有一上来就能觅得绝妙的“论点”,进而用事例“论证”的这类由“抽象”到“具象”的思维。

由此看来,“阐明文”的介入,不仅关乎到议论文阅读教学,还关系到议论文作文教学,特别是高考作文的备考眼界、思维、方法等诸多话题。

猜你喜欢

中国知网
西部高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暂停使用对教师的影响
沈阳体育报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
基于中国知网的《华南地震》期刊指标分析
从信息技术视角看术语翻译的接受度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知网数据库涨价之对策分析
AMLC与PSDS检测医学论文重复率结果分析
利用VB读取中国知网过刊数据提取元数据的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