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的有效策略
2018-03-23钟万春
钟万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单独列出,其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近年来,高考写作越来越关注理性思辨与表达。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学生不会思考,尤其是不会具体深入思考,使得理性思辨停留在口号上,这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提升思辨能力的瓶颈。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笔者认为运用“思维导图”的做法,值得一试。
一、运用“思维导图”存在的问题
下面以一则时评类写作材料的解读说明。
江西贫困家庭的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而走红。怀揣着各种目的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也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 “网红”梦,或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小马云”是幸运的,从被忽略的角落,骤然成为舆论的中心,也许命运会改变;他也是不幸的,关注也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过度消费后,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则材料,针对材料设计了以下六个问题:
(1)材料中的现象是什么?
(2)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中支撑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中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5)材料的隐含条件和特定情境是什么?
(6)厘清材料中的重要概念。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问题和呈现分析结果,笔者将六个问题转化成下面的表格请学生自主完成:
?
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填写 “论证结构”“隐含条件和特定情境”和“重要概念的厘清”时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对于后面两项内容的填写更是毫无思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寻找材料的隐含条件需要对材料的观点和理由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分析,而学生缺少深入推理和细致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只能止步不前。这一情况说明具体的理性思辨从理论的殿堂到实践的田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需要教师搭桥铺路,从旁引导,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完成这一质的飞跃。
二、优化“思维地图”,摆脱分析困境
要解决上面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与分析,这一思路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对任务型写作的两个要求 (“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是一致的。
1.分析材料中的观点——区分事实与看法
“事实”是可以确认的,如 “第三节课是语文课”;“看法”是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的,如“第三节课是大家都喜欢上的语文课”。分析所给材料,不难发现,材料前半部分呈现的是现象,后半部分呈现的是“看法”。这里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小马云”是幸运的,另一种认为“小马云”是不幸的。
2.分析材料中的理由——从结论向上追溯理由
分析材料,由结论向上追寻,可以判断出,认为“小马云”是幸运的一方的理由是: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小马云”从被忽略的角落,骤然成为舆论的中心,也许命运会改变。而认为“小马云”是不幸的一方的理由是: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网红”梦,或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才来帮助“小马云”的,这种关注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过度消费后,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
3.分析论证结构——添加引导理由、结构和推理的语词,运用逻辑推理细化论证结构
在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做好两件事情。
首先,通过添加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将材料中的理由与观点连缀起来,如“因为……所以……”等,这样一来可以使作者的论证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地显示出来,也使分析论证结构这一环节有了落脚点和抓手。学生可以据此整理出材料中持不同意见的双方的论证结构。认为“小马云”是幸运的一方的论证结构为:因为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小马云”从被忽略的角落,骤然成为舆论的中心,也许命运会改变,所以“小马云”是幸运的。而认为“小马云”是不幸的一方的论证结构为:因为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网红”梦,或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才来帮助“小马云”,这种关注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过度消费后,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所以“小马云”是不幸的。
其次,运用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法对论证结构进行演绎推理。由已知的结论和一个已知的直言命题推出另外一个未知的直言命题 (大前提),如下图:
?
4.分析隐含条件和特定情景——寻找理由(大前提)的支撑点
隐含条件相当于英国哲学家图尔敏提出的图尔敏论证模型“支撑”中的一类,指的是“用来支持上面的保证 (大前提)的陈述、理由,它不是直接来支持结论,而是支持保证。表明这些普遍原则或关系是真的”。由此可知,分析材料的隐含条件,重点就在于推导出支持材料中理由 (大前提)的陈述或理由,正如传统的逻辑学强调对原因的探寻不能半途而废一样。
由于在上一部分中已经对材料观点的论证进行了深入的推理分析,此时,再来探究先前推导出的大前提的理由就会容易多了,以上五项大前提的隐含条件如下:
(1)外界适当的关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
(2)人们常常会对贫困的人献出爱心,给予关心。
(3)贫穷是不幸的。
(4)浮躁与伪善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较坏。
(5)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
材料中的特定情境有两个,一是范小勤贫困,二是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而受到人们关注。
5.重要概念的厘清——反思隐含条件和特定情境
有了前面关于隐含条件和特定情境的具体分析铺垫,以下问题就比较容易想到了:
(1)外界的帮助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起到多大的作用?
(2)同情心是否有百利而无一害?
(3)贫困带来的是否只有不幸?
(4)那些长相毫无特别之处的贫困儿童又能够依靠什么得到外界的帮助?
根据以上分析,反思同情心是否有百利而无一害,一名学生从“行善需得法”的角度立意行文:
范小勤走红以后,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爱心人士的捐赠,这些捐赠有利于解决他们家的经济困难问题。但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家庭状况,就算他有了足够的经济保障,也并不代表着就拥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另有一名学生从外界的帮助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影响大小的角度写道:
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各方关注对“小马云”的生活带来的改变。社会关注的确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脱贫希望,无论是网络追捧还是呼吁捐款,都寄托着人们对贫困儿童的关爱与同情,还有期待他们改变命运的纯真愿望。可是“献爱心”是否真的可以帮助他及家人达到这样的目的?恐怕还需要依靠专门机构长期有效的救助机制和完善的教育体系等的支撑。而借助范小勤进行商业炒作,最终不但会给范小勤和他的家庭带来伤害,长此以往,更有损慈善的社会公信度。
也有学生从贫困的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而受到人们关注的角度进行反思:
范小勤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是因为他酷似马云的外表,在被这特别的外表吸引以后,人们这才把目光聚焦到了他贫困的家庭环境,这实在是有些滑稽。其实无论是范小勤,还是其他任何人,在这种奇异的目光之下,也许内心都会感到局促,自尊也会受到践踏。
经过对“思维导图”添加关键词,运用逻辑学中的三段论对论证结构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思维导图”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对材料进行缜密深入的思辨分析,可以跳出表面化、标签化的解读,逐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问题想得更加深刻了。
一道好的材料作文题,留给学生的写作空间往往是开阔的。从命题者的意图看,命题者也希望学生能够把问题想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关键词,运用逻辑学中的三段论对论证结构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在分析时评类写作材料中颇有成效,为培养学生的具体思辨能力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