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加强全民思想建设,打造博物馆精品文化

2018-03-22王晓明

魅力中国 2018年38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社会教育以人为本

王晓明

摘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和密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感知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也越来越彰显其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馆在向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公众的需求。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博物馆精品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体现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为公众服务。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对进一步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建设;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社会教育;精品文化

2008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像春风拂面一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温暖的气息已有十年之久。过去或许由于门票这道门槛而阻挡了一部分人群走进博物馆的脚步,而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实施的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支持,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开放前期一度出现爆棚的情况,但在参观高潮之后,往往又会出现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把握免费开放带给博物馆的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局面,让更多的人群走进博物馆,将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提升文化修养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闲场所。让博物馆“以人为本”理念与免费开放有效的结合,也将是我们博物馆今后持续发展的一重要课题。本文试将博物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为着眼点,从社会教育职能角度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粗浅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办展理念,增强展览吸引力,展示地域文化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适当地引进电子技术展示手段是对传统陈列展览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如青岛市博物馆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在《岁月回眸——青岛近代史》陈列展厅内播放关于德占时期青岛华人区早晨生活的片段,就是从观众欣赏角度出发,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陈列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观众竞相观看和热情赞扬的情况来看,适当地引进电子影像技术会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兴趣,加深其对展览的参观印象,并有效地改善以往静态展示而带来的弊端。因此,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博物馆要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展示手段,更加生动、形象地再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形式,体现多元化教育职能

社会教育职能的根基是讲解工作,讲解员是联系观众与博物馆的桥梁纽带,她直接代表着一个博物馆的形象。作为一线工作的讲解员每天与观众面对面接触,既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意图和展品背后丰富的内涵得到充分表达,又直接感知观众对博物馆展览及设施的中肯评价,因此讲解员在博物馆教育职能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让观众更好的感受“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讲解接待中必须要做到尊重观众,与观众达到心灵的沟通、交流和学习。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教育学者认为,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交流学习。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帮助观众“学”,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体现在为观众自我学习所提供的一个巨大平台中。博物馆在许多国家已被看做是配合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和成人终身受益的理想教育场所,而其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则是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话题。博物馆的先进文化是社会教育的优质资源,应该大力传播和弘扬;文化知识需要继承和发展,传播知识文化的博物馆,其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博物馆在社会教育职能中展现着其自身的特殊規律和独特的教育形式与手段,是实施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阵地。通过这块阵地,可以将博物馆的性质、任务、陈列内容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使博物馆为大众所认识、接受并从中受益。今年国庆和中秋节期间,开放教育部推出了彩绘泥塑月饼和彩绘脸谱活动,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活动的成功举办既让学生们在高雅艺术殿堂中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极大地宣传了博物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此类活动以关怀祖国的下一代——未成年观众为出发点,尽显博物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同时,博物馆还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将流动展牌送进社区、老年公寓等地,一方面让更多人群感受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激发他们来馆参观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让他们感受社会关爱,更好地体现“文化惠民”政策。此外,博物馆结合学校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物知识,为学校提供流动展览;制作历史文化讲座幻灯片;制作与文物、历史相关的文化包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达到培养未成年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是博物馆“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利用志愿者资源,回馈社会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拥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群加入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当中来。他们当中有在校大学生、有在职工作人员、有离退休人员,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但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到博物馆无偿为观众提供服务。目前本馆志愿者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展览讲解和场地服务两项主要内容,他们同专职人员一样都身处工作第一线,每天与观众热心交流学习。志愿队伍已经成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志愿者也在利用博物馆这个平台为观众热心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体现,这对于博物馆和志愿者双方来讲都受益匪浅。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已完成从普通群众向博物馆主人翁的转变,因此他们能更直接地从观众角度出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让更多的热心人士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来,成为志愿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思想武器和有力工具。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漫长的,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性的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

四、博物馆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思想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作为一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今社会主流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性、多元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对进一步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博物馆不仅是传承国家、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浓缩地。博物馆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了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通过内容丰富健康、形式生动活泼的展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更加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博物馆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镜子

为了充分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从2008年开始,全国博物馆相继对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使更多的普通百姓走进了博物馆,亲身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免费开放增加了公众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镜子。免费开放导致了观众流量的激增,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文明现象。个别观众不顾博物馆规定,高声叫喊、大声打手机、喝饮料、吃零食,擅自触摸文物展品、拍照,甚至出现不听指挥、拥挤、无秩序参观的现象。例如:在福建省博物院的自然博物馆里,“大象”的尾巴被扯了下来,甚至一些恐龙标本的脚趾骨,竟被观众拆下带回了家。例如,在广西柳州军事博物馆里,部分游客无视展品旁“严禁攀爬”的告示,爬上坦克、大炮等展品拍照。一些博物館里,人们躺在座椅上乘凉、打盹儿,情侣在休息椅上搂搂抱抱,还有大妈在博物馆里边择菜边闲聊……种种现象都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部分观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六、博物馆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推出 “精品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向公众传播信息,进行直接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博物馆水平的综合体现。博物馆应千方百计地向观众推出新的“精品展览”。高档次、高品位展览对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民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要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即利用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条件,努力开展各种活动(如:临时展览、巡回展览、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其中,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促进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也是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整合丰富的文物资源,通过举办展示和系列教育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广大观众在共享博物馆先进文化中,能在政治修养、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方面得到不断地熏陶;能在知识储备、陶冶情操方面发挥集聚效应;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工作态度,发挥智力潜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从而达到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三)培养观众的道德素养。

博物馆是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高雅的文化殿堂。博物馆的教育也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高雅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观众具备科学、文明的参观习惯和素质,这也与广大观众为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而来参观博物馆的初衷相一致。因此,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留下自己文明的身影。

(四)提升博物馆员工的自身素质。

“育人者先自育,教人者先自明”,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窗口,博物馆对每一个观众进行着教化和陶冶,博物馆是否具有认真严谨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优雅舒适的环境、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否拥有和谐向上的氛围,这都对观众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博物馆员工是博物馆事业的主体,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体现着博物馆的形象,也反映着窗口行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博物馆应狠抓员工队伍建设,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注重道德培养,锻炼一支具有开拓精神、扎实肯干、业务精、素质高的队伍。

着眼于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我们应努力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使展览更亲民,使教育形式更多样,使服务更加人性化,让博物馆更好的体现“三贴近”的文化宣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与“以人为本”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利用博物馆博大精深的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博物馆文化品牌,使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更具长久的吸引力;才能培养观众的博物馆情节,展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也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吕济民.博物馆的热潮与忧患[M].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 苏东海.当代世界博物馆大发展的剖析[J].中国博物馆,1991年第3期

[3] 张文彬. 中国博物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3期

[4] 马自树. 面对博物馆发展热潮,需要一点冷静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社会教育以人为本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高校培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做好电视舆论监督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化工企业护卫工作的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