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宦者侯研究

2018-03-22秦铁柱

魅力中国 2018年33期
关键词:汉代

摘要:自秦代始,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作为这一体制衍生物的宦官制度亦得到了逐步完善。汉武帝时期,中书令的设置,从制度上来说,开创了宦官典领中枢的先河,但是宦官尚未封侯。至东汉时,伴随着皇权的强化,宦官专权,宦者封侯成为惯例,宦者侯势力强大。东汉之所以较西汉形成宦者侯专权的局面,主要是由于:省中制度的设立;控制禁中的防卫力量;皇权的刻意培植;皇权至上理念的盛行。

关键词:宦者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代

秦王朝建立后,由于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变化,传统的宦官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自秦代始,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作为这一体制衍生物的宦官制度亦得到了逐步完善,相关宦官机构的设置已日趋体系化与标准化。《册府元龟·内臣部》载:“秦并天下,并建官号,少府之属有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官厩、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官皆属焉。又有将行,为皇后御及中常侍之职。”[14]7952秦代宦官制度初具规模。

一、两汉宦者侯的政治沿革

西汉王朝完全地继承了秦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然也继承和发展了专制制度的衍生物秦代的宦官制度。西汉初年,相权独大,引起皇权的猜忌,宦官势力乘此初步兴起。《汉书·惠帝纪》载:“宦官尚食比郎中。”[3]85尚食之宦官在秩等与待遇方面与郎中相同。宦者侯的分封可以追溯到吕后之时,“建陵侯张泽,以大谒者侯,宦官多奇技。”[2]993“乃封中大谒者张释为建陵侯,吕荣为祝兹侯,诸中宦者令丞皆为关内侯,食邑五百户。”[2]405吕后试图以此培养宫廷势力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功臣列侯集团。但吕后主观地分封诸吕为王,宦官为侯,直接损害了刘氏诸侯王和功臣侯集团的利益,打破了自高祖、惠帝以来所形成的皇权、功臣侯集团、同姓诸侯王三者之间的平衡局面,导致了西汉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危机的加剧,在功臣侯集团的压力下张释卿五个月后就夺爵除国了。

武帝时伴随着皇权的增强,宦官势力进一步发展,活跃于内朝,武帝设置中书谒者令,以宦官充任,出纳诏令及掌管内朝机要。中书令的设置,从制度上来说,开创了宦官典领中枢的先河。这是两汉宦官制度史中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为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式,元帝时弘恭、石显以中书令之身份插手朝政,专断政事。但此时的宦官尚没有形成集团势力。

至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4]1657。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4]2509。亲信宦官,宦官开始参议国政,他们出入宫禁,为日后擅权做了铺垫。西汉初,中常侍官,“皆银珰左貂”[4]2508。至东汉,改为“金珰右貂”[4]2509,等级权力提高。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职务均由宦官担任,“兼领卿署之职” [4]2509,江京由小黄门“迁中常侍”,“兼大常秋”,赵忠以中常侍的身份“领大长秋”,他们“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4]2509。

二、宦者侯专权为何出现于东汉而不是西汉

为什么西汉没有形成宦者侯专权的局面,而东汉却出现了呢?首先,从制度上说,禁中,亦云省中,为皇帝、皇太后、皇后、妃妾、皇子等等居住之宫殿。颜注引伏俨曰:“蔡邕云:本为禁中,门阁有禁,非侍御之臣不得妄入。行道豹尾中亦为禁中。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中。”师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皆当察视,不可妄也”[3]218。《太平御览》卷三三八“钩镶”条引《汉名臣奏》记丞相薛宣曰:“汉兴以来,深考古义,惟万变之备,于是制宫室出入之仪,正轻重之冠。故司马(门)殿省六闼,至五六重,周卫击刁斗,近臣侍侧,尚不着钩带入房。”[13]1137宫禁之设立目的在于保护皇室的安全。西汉时宫内近侍之官阉人与士人杂用,《后汉书·朱穆传》刘昭注引《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已后,专任宦者,右珰金貂。”[4]1472“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3]734“大长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将行,宦者。景帝更为大长秋,或用士人。”[4]3606武帝时,设立中朝制度,文武官员加侍中、中常侍、中大夫、散骑、诸吏、即可出入禁中宫掖,参与决策。而后,外戚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中朝首领,进而控制所有朝政,所以皇帝身边多有士人环绕,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宦官,宦官未能隔绝皇帝与尚书台、外朝,从制度上限制了宦官势力的发展。

而至东汉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权臣、外戚进入禁中专权,士人逐渐退出禁中,宦官受到重用。“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4]2509《后汉书·百官三》注引蔡质《汉仪》曰:“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上,举伏诛,侍中由是复出外。”[4]3593侍中被迁出禁中,其他官员、士人亦不得随意出入禁中,这为宦官隔绝皇太后、皇帝与外朝士人提供了契机,为宦者侯操纵君主、专擅朝政提供了条件。“矫诏”与“寝章”则成为他们隔绝君臣而擅权的两个重要手段。所谓“寝章”,即宦官擅自扣留不利于己的奏章,阻断了下情的上达;所谓“矫诏”,即宦官私自冒用君主的名义发布诏令。

和熹邓太后临朝,成为宦官势力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邓太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4]2507。不得不任用宦官,沟通外臣,宦官的职权范围突破了原来的限制,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延平中增中常侍至十人,小黄门至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4]2509。宦官可以以中常侍、小黄门领职宫掖卿署之官,黄门令、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中府藏令、内者令、尚方令等职务全部任用阉人。宦官势力在禁中大盛,权力大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4]2509

萨孟武认为:“帝制中国中央官制变化的实质就在于君主近臣的国家大臣化”[8]107。由內到外,不断的外朝化是皇帝近臣沿革的大体过程,东汉尚书台的演变体现了这一过程。东汉统治者集权尚书台,垄断三公权力,三公备员而已,但是尚书台亦逐步外朝化,逐步沦为外朝承旨督办机构,其决策权力逐步丧失。美国著名学者古德诺认为:“同法定的制度一样,法外的制度也决定政府体制的特点。甚至事实常常是这样,法外制度比能够提供政治体制框架的法定制度对政治体制的影响更大”[9]1。作为“法外制度”的宦官此时不断坐大,侵夺着属于“法定制度”的朝臣的固有权力,宦官形成了新的“内朝”。中常侍、小黄门“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4]3594。宦者侯成为新“内朝”之领袖,他们处于中枢位置,进一步隔绝了士人与皇太后、皇帝,决策省中,左右中央大权。

并且宦者侯控制了禁中的防卫力量,中黄门冗从仆射宿卫门户,“主中黄门冗从。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4]3594。“中黄门,守禁门黄闼者也”[1]1124。尚方令掌握禁中兵器,“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4]3596。士人在宫禁之内逐渐减少,宫禁的界限也越来越森严。宦者侯专权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一旦有变,即可以派兵隔绝省門,挟持皇太后、皇帝,武力控制尚书台,然后矫诏尚书台,使尚书台发布诏令,诛灭敌对势力。

西汉时,虽然豪强势力逐步发展,但是屡遭皇权打击,任用酷吏打击豪强,迁徙豪强,实行盐、铁、酒官营,收回铸币权,颁布算缗、告缗令,西汉豪强未能形成与皇权对抗的势力,所以皇权没有必要培植宦者侯势力以对抗豪强势力。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本人出身于南阳豪族,云台二十八将也大都出身于豪强,豪强在东汉一朝无限制的发展起来了,豪强政治形成了。梁、邓、窦、马等军功豪强通过与皇室联姻,转变为外戚侯势力,势力不断坐大,直接威胁到了皇权。“统治者企图削弱所有可能与之竞争的群体的政治权力,并且对这些潜在竞争者的政治地位和权力施加调节。”[11]147而宦者侯集团便是这个调节的砝码,东汉历代皇帝急需培植一个忠于自己的宦者侯集团以对抗外戚侯集团。

从思想上说,儒学在两汉的发展是有差别的,先秦原始儒家对西汉的影响较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15]3注重个人之道德行为规范,“是以伊尹负鼎,居于有莘之野,修道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裹,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尅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適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此二者,修之于内,著之于外,行之于小,显之于大。”[6]89在这种思想氛围之下,西汉社会整体上是对宦官持鄙夷态度的,以“刀锯之余”加以斥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道:“夫中材之人,事关宦竖,莫不伤气,况慷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3]2727从司马迁异常悲哀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其不可名状的痛苦。在这种社会舆论与氛围之下,宦官是难以得到封侯并且形成集团势力的。

东汉统治者则主要强调儒学中为大一统专制王权服务的理论,皇权至上成为整个意识形态的核心。“臣下谓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12]47。“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视事,故自同于一行尊于天也。”[12]166“谨按:春秋:‘王人之微,处于诸侯之上。坐则专席,止则专馆,朱轩驾驷,威烈赫奕。”[7]183宦官侍奉天子,代天子立言、行事,拥有巨大的财富,跻身于官僚贵族行列,社会上对宦官鄙夷的心理有所改观。宦者侯与大量的士人相交结,费亭侯曹腾交结与荐举海内名士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溪典,“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4]2519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宦者侯集团得到了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

[5](清)王夫之撰,舒士彦点校:《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王利器撰:《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汉)应劭撰,王利器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3.

[9](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得著,阎步可译:《帝国的政治体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2](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3](宋)李昉等撰,夏剑钦、劳伯林校点:《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4](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96.

[15](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秦铁柱(198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17CZS008),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5DLSJ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