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作品《克莱斯勒偶记》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2018-03-22赵晨曦
赵晨曦
摘要:舒曼是具有幻想力和诗人气质的浪漫派作曲家。钢琴曲“克莱斯勒偶记”是一首极具舒曼风格的音乐作品,作曲者借霍夫曼笔下的“克莱斯勒”成功地阐释了自己的音乐思想。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力求加深理解舒曼的音乐创作,了解舒曼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舒曼;分析;演奏;风格;双重性格
在摩尔多瓦举办的第9届E.COCA国际钢琴比赛中,经过激烈的竞争,我最终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参赛的曲目中,由我的导师——乌克兰著名钢琴家,教育家米海勒娃为我挑选的德国作曲家舒曼钢琴作品中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一—“克莱斯勒偶记”,更是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赞扬,评价是:感情真挚,个性鲜明,充满感染力。
《克莱斯勒偶记》是舒曼大型钢琴套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在他的音乐创作黄金时期1938-1939年完成的,由八段乐曲组成,结构比较庞大,内容丰富,八首短曲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充满了浪漫派风格。与舒曼其他套曲如《狂欢节》《童年情景》不同的是,作品中每个段落均没有明确的标题。“克莱斯勒”,取自德国文学家,音乐批评家霍夫曼音乐评论中常用的笔名“乐长约翰尼·克莱斯勒”,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饱受幻觉之苦,内心敏感而脆弱的人物,有着浪漫的音乐特质和高品味的音乐思想,个性上有些奇特甚至有些怪僻,有些通常人认为的所谓“疯狂”。舒曼决定用克莱斯勒为此曲命名之后,在給朋友的信中说:“这部作品的标题只有德国人才能理解,克莱斯勒是霍夫曼笔下的一个粗野然而聪明的音乐指挥。”舒曼创作此曲时,正值克拉拉的父亲竭力反对他同克拉拉交往他不能随便和克拉拉会面,加上他必须考虑作为一个音乐家的自尊,思绪万千,所以作品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霍夫曼通过克莱斯勒之口,常对当时社会上音乐界的浮夸之风和庸俗的保守势力进行猛烈的抨击,舒曼在这个人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激发了灵感,在1838年4月他仅花了四天时间就完成这组八组乐曲,题献给肖邦。本文通过对钢琴作品“克蕾斯勒莱娜”Op.16的研究分析,从作品的背景、调性、构思,以及作品结构等角度来对其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首作品中,弗洛列斯坦(Froresten)和约瑟比乌斯(Eusebius)的形象贯穿了全曲(《大卫同盟》的两位核心人物)一个热情奔放,激昂冲动的革命家,另一个则感情细腻,充满幻想色彩的梦想家。这也是舒曼本人内在的双重性格特征的折射。
第一首:充满热情的,冲动的,弗洛列斯坦的形象清晰可见。右手带着重音不断向上攀登的三连音,左手连续的切分和弦吐露着不安和冲动,右手的正拍和左手的切分都要重视,才能达到一种尽似狂乱的音潮(见谱例1)。乐曲的中段,突然插入了分解式的和弦进行,音量极轻,温柔的,细腻的,此时约瑟比乌斯的形象若隐若现,和先前的激动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转折,乐曲最终还是在先前的就激昂的情绪中一气呵成。我认为,在处理这一段落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认真的聆听和声的每一次转换和旋律线条的发展,以及音乐色彩上瞬息间强弱的变化,另外,在声音质量上的要求也是不可忽视的,我的导师常常说,尤其是在弱的段落,指尖的力量则更要集中的落在一个点上,不可松散,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是“有效的,有质量的”。
第二首,乐曲又回到了先前激动的情绪中,它开始于一种紧张激动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速度的加快与力度的上升变得汹涌澎湃,几乎让人无法喘息,刻画了舒曼热情冲动的那一面――弗洛列斯坦。然而这一次却是从弱奏开始,右手连续的三连音更是蕴含着内在的动力,显得更加神秘不安,具幻想的空间(见谱例2)左手的和声进行要用手腕的力量带动,并保持旋律进行的连贯性和歌唱感,虽有跳音但要保持和弦的时值,适当的运用踏板。乐曲在第23—32小节出现了大的渐强,走向以g小调结尾的小高潮。微微喘息后,进入了中间的抒情段落,降B大调更加细腻温暖的旋律与先前的激动不安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左右手旋律以二重唱的形式相互倾诉着心底真挚细腻的情怀,手指的触键要更深,更歌唱,双手衔接要十分自如,才能使音乐语言舒展,宽广,自然流露。第116小节处为此曲的最高潮,舒曼同时用了二度和九度音程,这两个音程分别都是不协和的,加在一起用,表达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内心呐喊,演奏时要像炸弹爆开时的感觉。弹这类爆发的东西前要很巧妙的换口气,弹的时候千万不要屏住气,要将所有的气统统发泄出来,几乎是像要喊叫出来,再加上长踏板的应用(根据低音换)就能发出所需要的喊叫或哀号,像第一段一样,乐曲结束在快速激动近似于粗旷的尾声中。
第三首:咏叹调,非常缓慢的(Sehrlangsam)—全曲最重要的乐章之一。是整首乐曲“转折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深刻的哲理性和宣叙调式的旋律在始终贯穿全曲。(见谱例7)低沉而动人,低音区频频出现三十二分音符的装饰音型,蕴涵了深沉的感情,又给人几丝压抑的感觉。开始的旋律仿佛是没头没脑从乐句中间进入的,有几分犹豫和不知所措,前段的切分音十分重要,正拍时旋律一定要拉住,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要自然,注意整体感,在音乐细节的处理上,更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声的走向,强弱布局的安排,用手指不同的触键为音乐带来不同的色彩效果和层次。乐曲的中段,迷人的分解和弦好像是温暖、安慰的声音,让乐曲情绪逐渐坚强起来,色彩也渐渐明亮,眼看沉闷的气氛将要驱散,但是不久,缓慢的咏叹调又出现了,乐曲再次陷入忧郁之中,音调中仿佛还有无奈的叹息。最后结束音在D音上,形成一种调性上的悬而未决。和第六首的抒情旋律相比这一段并无太多浪漫的影子,而是充满着崇高,高尚,接近上帝的灵魂的洗礼和升华,有着在人生的终点回首往事前尘的那一份无畏,超脱境界,巴赫的影子依稀浮现在眼前。
音乐进行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舒曼在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运用上选择了一种复杂的交织。这里的节奏不是源于生活:不是舞蹈,不是行走,也不是跑步,不是生活中的任何节奏。旋律藏在节奏中,这的确给音乐带来一定的演奏难度和理解难度。但是,这种复杂的节奏和隐藏的旋律产生一种不真实的神秘和梦幻般的浪漫世界,音乐在这种浪漫世界里欢乐,痛苦,解脱,升华。此外,舒曼运用复调的手法也被音乐评论认为是“神奇的,彩色斑斓的”。再者,这部钢琴曲中的音域多在中低音区,表现了一种深沉而温暖的内心独白,这种音域的选择也是作品能够成功地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
第四曲,极为生动的活泼的乐曲,3/4,g小调,弗洛列斯坦的形象再次出现:冲动的,热情的,神经质的,和第四首形成鲜明对比。左右手旋律相互追逐,主体连续四次在调性上变化,音乐色彩层层明亮,情趣盎然。中间段落节奏变化,高低声部多次重复,音乐力度随着变化,给人以惴惴不安的感觉.,以此曲的节奏要弹得非常准且富有弹性,要注意跳音,并利用琴键自身的反弹力,这样声音才不会死板。第14小节处开始的第二主题要弹得歌唱。中段的齐奏部分右手可略多于左手,两只手用不同的音色奏出。第69小节处开始,要严格按照舒曼的特殊重音标记来弹,才能达到急促的情绪。乐曲中的跳跃音型主要是和。前者为双音跳音,弹奏时发力点主要来自手腕(即手腕跳奏),应以指尖整齐快速地击键,并通过腕关节弹性的抖动来实现跳跃顿挫的音色。后者由三个声部相互追逐、层叠而成,在演奏时可将每层旋律开始的几个音稍加强调,采用手腕跳奏,并触键深一些,使音色略为明亮;而后几个音则可改用以掌关节为发力点的手指跳奏,触键渐浅,使音色逐渐趋向轻而薄,仍要注意在每个声部的弹奏中保持指尖一定的紧张度(但手腕放松),使音乐轻巧而短促,有弹性。演奏这一段落,整体感非常重要,万不可每个小句子都做表情和rubato要用大句子的线条拉住乐思,这样才能在此起彼伏、远近交替的声部进行中进一步保持顿挫的音色.
舒曼自身具有的典型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双重矛盾性格,贯穿到他的人生和艺术之中,这种性格特征最显著的流露便是他的钢琴组曲的创作。《克莱斯勒偶记中》所体现的现实性与幻想性、形象性与隐喻性的双重矛盾性风格,是他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让现实的批判在幻想中实现,借助幻想的力量抨击社会现状。鲜活的形象在隐喻的“编织”中跳跃,隐喻的手法为艺术形象又蒙上一层神秘的薄纱。矛盾在此融合,相得益彰,才使这首作品获得人们的肯定,听众的喜爱,历久弥新,在灿烂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品中显现出自己夺目的风采。
参考文献:
[1]A.D. 阿列克谢耶夫. 钢琴艺术史. 第3部分. 莫斯科:音乐出版社,1982:99-115
[2]约瑟夫班诺维茨,钢琴踏板法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