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以思维导图为指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8-03-22张学玲

魅力中国 2018年40期
关键词:指导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张学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应该注重对教学工作开展中的教学策略应用,保障在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能够将学生阅读教学能力提升上来。鉴于此,在本文研究中,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指导教学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在本文的研究帮助下,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教学指导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弥足轻重,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如在小学语文五大板块(特别是阅读板块)都得到广泛运用。然而,还鲜有人关注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的教学意义

思维导图(mindmaps)是一种类似记笔记的方式,它综合了左脑和右脑的思维特点,能很好地把线性思维和视觉思维结合起来。由于传统的记笔记方式只利用我们的一半大脑,而思维导图可以同时启动左右两脑,从而提高自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水平。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从思维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教学工作开展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在其教学工作开展中,应该注重对教学工作开展中的教学策略应用,结合小学阅读思维引导进行对应的教学实践。小学阶段学生教育正是启蒙教育阶段,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教育工作开展,能够把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提升上来,促进其教学实践能力转化。这种教学需求下,需要结合思维导图教育进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按照这种教学工作开展中的要求,将思维导图教学引导和学生教育工作开展结合,保障教学中能够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提升。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思维占据的比重还比较大,理解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语文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针对这样的学情就更有必要运用思维导图这种能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具体化、可视化的工具帮助来学生记忆和理解。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群文阅读中能有效地从学生思维角度去提高阅读能力。

(二)发散性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

在具体的教學实践中,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是有趣的,而且是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为学生营造相对放松的学习氛围也很必要。也就是说,不能让学生具有很强的紧迫感。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在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中间有一个过渡阶段,不能急,慢慢来。掌握一项新的技能,需要足够的练习,有一个量的积累。合理的时间安排需要提前做好。让他们有时间调动已经存储在脑海中的大量信息,从而让想象与联想有广阔的空间,促使思绪自在飞扬。让每一张思维导图,带有每个学生自身独有的特别之处。

(三)运用思维导图,建立阅读规律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些信息就可以很轻松地储存进大脑里面,而有些却因记不住而成为瞬间记忆。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对应信息进行总结,形成一种规律。比如对两首同样是表达送别的古诗词,但是送别方式不一样,送别对象也不一样,思维导图将这两首表现同一主题的诗进行了一个思维的连接,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通过对比明白古诗表达的意义,进而掌握阅读的规律。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庐山的云雾》阅读分析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采用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表现手法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教师在开展《庐山的云雾》阅读分析课程时,可借助思维导图形成本文的主题线索。借助上述图表,有助于帮助学生将目标锁定在庐山的“云雾”上,借助这一关键词,让其跟随作者的文笔走进庐山,感悟庐山云雾的变幻莫测。通过图2让学生对庐山云雾的特点一目了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等,使学生感受庐山的神秘。然后,继续跟随作者的视角,感受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流连忘返,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图表有直观性、条理性的特点,这是借助思维导图的这一优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为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

(二)《小松鼠找花生》的阅读分析

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播放它的动画版小视频,引出这一故事。透过题目,我们可以找到文章的几个因素,包括主人公“小松鼠”,它的行为“找”,找的对象“花生”。故而教师应重点把握小松鼠找花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其中“找”则是本文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容的关键词。接下来笔者就课文作思维导图分析,如下图。图《小松鼠找花生》分析可知,本课以“小松鼠”发出的动作“找”为出发点,引发问花生、看花生、等花生以及想花生的一系列行为。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找”字,然后让学生读出来,有的认识,有的学生则将其读成了“我”,借此,教师再写出一个“我”字,让学生辨识,通过自我比较,让其加深对“找”字的印象,从而为接下来阅读课文做铺垫。然后,教师在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到为什么小松鼠最后没有找到花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从从小松鼠的疑问“花生去哪了”思考,学生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花生是长在地里的。然后让学生扮演小松鼠,体会它每天都去“看”花生直到秋天,却一直都“等”不到的那种焦急心理,进而心生疑问“是谁摘走了我的花生?”最后,通过资料的查找,教师引领学生找到了答案,原来花生是长在土里的。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上述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左脑和右脑的思维活跃度,还引导学生掌握全文主旨核心。

结语

综上可见,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读写教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导图相比其他的教学策略,显得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质。因为它能把阅读思维形象和具体化,这种形式能够让小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各种文章的阅读方法。教师应把握这一教学优势,将思维导图系统地融入语文的读写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悟文章的线索、脉络,还要让学生在组织文字写作过程中运用该导图,便于写作过程中对于文字布置的架构与梳理。

参考文献:

[1]彭珍萍.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以鲁迅作品为例[J].祖国,2017,33(3):194-194

[2]刘艳著.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指导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