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阅读自学提升数学学力
2018-03-22张选菊
摘要:在新课标倡导的多种学习方式中,教师更重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却忽略了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阅读自学在深刻感悟过程、适应个体差异、提高读题能力、促进持续发展方面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整体策划、给足机会、关注进程。设置提纲引导、强调读前预想、精读概念、推敲公式、对比研究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自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自學能力;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阅读自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公开课,还是平时常规教学,即使形如“集合”、“平面向量的概念”等这类难度较低、平铺直叙的课,教师也是精心设计、耐心引导、课件投影、一手包办。学生几乎不用看书。因此,很多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和习惯。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概念、公式、定理遗忘,直接问老师。学生学习自主性差,过多依赖教师。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难度适中,并且按照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顺序呈现,叙述清晰、由浅入深、跳跃性不大,非常有利于学生开展阅读自学,教师要借此指导学生学会更有效的阅读自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提高阅读自学能力。
一、 提纲引导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过程。故在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编写阅读提纲以帮助他们有目的、有条理地学习,提纲以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呈现,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增加学生的任务感和紧迫感。阅读结束后,通过问题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例如:必修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节,可设置以下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①集合的含义。②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③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④常用数集及其记法。⑤集合的表示。
培养数学阅读的教学原则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想明白的、能做的,留给学生去看、去想、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本节内容比较基础,因此学生自学并不会有很大的困难,只是考虑到学生经验不足,为了避免学生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故设置相关提纲予以引导。
二、 提前预想式
部分学生常将阅读自学等同于将内容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这种通过阅读课本的结论而直接接受结论的方式是十分低效的。应培养学生在阅读完一段文字后,尝试预想:“下部分内容会是什么”,“我如何处理面临的问题”,“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的依据是什么”等等,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下部分内容作对比,或肯定自己预想的闪光点,或分析思路堵塞的原因,或找出自身知识的漏洞等。并将思维结果做好记录或标记。简单来说,就是读读、停停、想想、写写、再继续。这种阅读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和督促。
三、 概念精读式
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足见数学学习也离不开阅读。数学概念、定义所用的数学语言都很精辟、简练,学生极易忽视里面的关键字、词。因此要不断强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考究其中的措辞,逐字逐句,进行精读,关注细小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意识。
例如必修一《函数及其表示》一节中,在课堂限时的阅读自学后,学生定义函数概念如下:“对每一个x,都有唯一的y与之对应.”完全忽略了对集合A,B的要求,及“每一个”,“任一个”的理解,导致后面练习中多次出现错误。因此,这次经历也促使他们在今后的概念自学中更加严谨。
四、 公式推敲式
高中数学有大量的公式和结论,学生在阅读自学中务必深入思考、细心推敲公式结论是怎样得到的、如何证明、有哪些应用。并反思证明过程中的差异处,不足处,予以修改、完善。
以必修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阅读自学为例,学生收获如下:
1. 求P0到直线l的垂线方程,再与直线l联立求出交点Q坐标,最后求出P0Q的距(思路更顺,运算较繁)。
2. 等面积法。
3. 注意分类讨论思想。
因此,阅读自学时,不能仅满足于对公式、结论的记忆与应用,还应努力探究它们是如何得出的。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训练思维能力。
五、 研究方法对比式
阅读自学中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重视研究过程。要善于将同类问题的研究策略进行对比。对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相同点,实现知识的同化;区分不同点,促进知识的顺应。
例如:必修四《正切的性质和图象》中,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之前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正余弦函数都是先学图象再学性质,但正切函数,要先性质再图象?”
可借助下例说明问题:(2015年新课标2文科)设函数
f(x)=ln(1+|x|)-11+x2,则使得f(x)>f(2x-1)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A. 13,1
B. -∞,13∪(1,+∞)
C. -13,13
D. -∞,-13∪13,+∞
通过此题及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对于一未知函数,在不清楚其图象的情况下,尝试分析性质解题,也是很有力的切入口。由此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尝试更多的探究学习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遵循数学阅读自学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策划,强化学生的阅读自学意识。关注进程,矫正与强化学生的阅读自学行为。给足机会,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2):89.
[2]黄涛.开展数学阅读活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J].中学数学研究,2006(2):11-12.
[3]邵光华.数学阅读一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16.
作者简介:张选菊,浙江省乐清市,乐清市大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