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形结合教学研究
2018-03-22蔡玮袁仕芳罗丹丹
蔡玮 袁仕芳 罗丹丹
摘要:近年来,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整个初等数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类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一些数形结合的教学案例,探讨分析数形结合的优点。同时提出一些培养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的建议,希望给读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形结合
一、 引言
在当前核心素养热潮的影响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变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是第一位的,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深远意义”。曹培英提出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同。该框架体系由两个层面(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内容领域)、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构成。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相对应关系,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使数学规律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数形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它对于学生解决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培养几何直观意识、应用意识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直观想象,运用数形结合诱发思路
例13点15分时针与分针成多少度的角。
分析:此题通过数中构图,构造几何图形,通过图形则可清晰表明该钟面是一个圆,其一周是360°,分针60分钟可以走完,所以分针1分钟走6°;时针每小时转动30°,即每分钟转动0.5°,因此分针每走过60分钟,时针则转动30°。
列式:30°×1560=7.5°
答:3点15分时针与分针成7.5°的角。
小结:对于时针与分针夹角问题,可将其与对应的圆(图像)特征联系起来,运用数形结合,为解题提供初始思路。
2. 数据分析,运用数形结合提取新的信息需求
例2有木棍长度为100厘米,在其上从左向右每隔6厘米画一个红点,同时从右向左每隔5厘米画一个红点,然后将木棍从红点处锯开,那么能够得到长度为4厘米的木棍()根。
分析:此题用代数方法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用几何方法画出[5,6]=30的最小公倍数的线段图形数形结合,则会化繁为易,一目了然,使问题得到简化。
列式:2×[(100-10)÷30]+1=7(根)
答:長度为4厘米的短木棍有7根。
小结:此题试通过数形结合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问题便容易解决。
3. 数学运算,运用数形结合得出正确结论
例3甲、乙、丙三人环湖跑步锻炼,同时出发于湖边一固定点,乙、丙两人方向相同,甲和乙、丙方向相反,在甲第一次和乙相遇后1.25分钟首次和丙相遇,再3.75分钟之后,甲第二次和乙相遇。已经甲速与乙速的比是3∶2,湖的周长是2000米,求甲、乙、丙三人的速度每分钟各是多少米?
分析:追及问题是小学阶段的重难点,针对此类题型,可以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理清题意,然后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数形结合,使问题得以解决。
列式:甲、乙两人共跑一圈需要时间:1.25+3.75=5(分钟)
甲、乙的速度和为:2000÷5=400(米/分)
甲的速度为:400×33+2=240(米/分)
乙的速度为:400×23+2=160(米/分)
甲、丙的速度和为:2000÷(5+1.25)=320(米/分)
丙的速度为:320-240=80(米/分)
答:甲的速度为每分钟240米;乙的速度为每分钟160米;丙的速度为每分钟80米。
小结:本题的题意是想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已掌握具备的数学运算能力,有条不紊地得出正确的结论。
4. 逻辑推理,运用数形结合把握事物逻辑关系
例4四个教师分别用一盒粉笔,王老师拿了这盒粉笔的13,李老师又拿了剩下的13,张老师又拿走了这时剩下的34,最后还剩下7支粉笔,这盒粉笔原来有多少支?
分析:此题是求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通过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则能更好地区分单位“1”的变化,逆向分析单位“1”,则可使问题简化。
列式:7÷1-34=28(支)
28÷1-13=42(支)
42÷1-13=63(支)
答:这盒粉笔原来有63支。
小结:此题由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逆向推理出题目中的单位“1”,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 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形结合教学的建议
1. 灵活转化思维模式,培养数形结合的意识,注重几何直观素养的提升:数学一门抽象性、逻辑性相对较高的学科,同时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数学问题,须借助具体对象和情景来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兼顾数学学科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特点,灵活转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了解数形结合的图形、数式、文本的三种外部表征方式,培养数形结合的意识,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敏锐地感知、理解和思考数学问题,增强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几何直观素养。
2. 整合教育资源,巧用信息技术,辅助黑板教学,深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打破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可以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教学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数学学习中一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立体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式、图形的变化,感受数形相互转化的神奇,发现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形结合题,让学生练习和提高。
3. 引导小学生归纳与总结,训练逻辑思维,提高数学核心素养:“输入即产出”,数学学习中的定理、公式、符号等概念,有助于小学生打牢基础知识,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由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记忆力虽强,但是也忘得快。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归纳与总结时,可以采用错题卡集锦,不同题型知识点对比归纳,尝试总结写出知识点学习感悟,则能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可以促使小学生知识脉络清晰,训练逻辑思维。
四、 结语
本论文讨论的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数形结合,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小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掌握好数形结合的精髓,做到心中有图,见数想图,数与形相互转化,可以不断地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2):74-79.
[2]陈蕾.让小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6(2):83-87.
作者简介:蔡玮,袁仕芳,罗丹丹,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