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招考”制度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2018-03-22许志跃
许志跃
2014年,福建省为积极探索本专科分类考试及高职对口招生考试改革,经省招委会研究,决定整合原“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招生考试”“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应届毕业生免试入读高等职业院校试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试点”等,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以下简称“高职招考”),并在此后逐年扩大招生占比,直至达到100%。迄今,福建省“高职招考”每年如期举行,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这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和影响。
一、“高职招考”制度下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
随着招考形式的变化,高职院校的生源也相应发生了一些改变,进而引发了高职学生学情的新变化,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其中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影响尤甚。
(一)“高职招考”制度带来的生源变化
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通知》,该省“高职招考”的对象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每年组织一次,原则上安排在每年的1月进行(也被称为春季高考),3月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考生于9月入学。“高职招考”按招生对象分为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和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考试。面向高中生的考试,不设文理科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4门;面向中职生的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知识4门,专业基础知识又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知识2个部分,考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考教育类、财经类、美术类等12个专业类别中的一类。随着一批批“高职招考”学生入学,这种招考形式带来的生源变化日益显现出来。
首先,实行本专科考试分离,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分类招生,一年2次高考,已被“高职招考”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报考“高职招考”的学生一般是差生,他们参加普通高考无望,通常会被学校和老师动员报考“高职招考”。于是,常常出现成绩好的、中等的学生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被称为夏季高考),成绩差的学生报考“高职招考”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与成绩好的学生“绝缘”。
其次,每年都会从“高职招考”中安排一部分本科招生计划给一些本科院校,按规定这些本科院校线上生源不足时,经批准还可以在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以内(含20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这意味着“高职招考”好的生源,不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都会被本科院校先挑走,轮到高职院校录取时,只能是差中更差了。
再次,随着“高职招考”的施行,高中为提高升学率纷纷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许多高中在高二下学期就对学生进行分流(有的甚至更早),把动员出来报考“高职招考”的差生单独成班,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专攻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导致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知识面大受影响。
(二)“高职招考”学生的新特点
针对“高职招考”生源的变化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新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习惯与态度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十分重要。总的来说,“高职招考”学生具有以下优缺点。
1.优点
“高职招考”学生普遍比较外向好动,兴趣爱好广泛,课外活动积极。由于他们较早就完成了高考,从1月份考完到3、4月份录取,再到9月份报到入学,中间有7、8个月的空闲时间,多数人都会利用这段时间打工、帮家里做生意、甚至自己创业等,这使得他们看上去比较成熟老练,处事圆滑、周到,也比较重视人际关系的营造。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受社会影响较大,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意。进校以后,他们往往不会满足于学习,多数会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开展或参加一些经济活动,如兼职打工、自主创业等,经济上比较宽裕,时间和精力上比较充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多。他们学习的目的性较明确,更重视专业技能,更喜欢课外实践。
2.缺点
作为中学阶段成绩较差的学生,不管是高中生还是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大多不喜欢看书,尤其怕考试。他们上课纪律性较差,不能长时间专心听讲,思想爱开小差,课堂上爱讲话,这给教师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他们对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整体素质下降明显,回答课堂提问常常答非所问或者乱发言。他们对许多问题往往一知半解,但又喜欢坚持己见,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较大。他们学习、做事功利性较强,比如在入党问题上、在竞选学生干部问题上、在评优评先上,甚至在主动与教师的联络上,都能看到功利的影子。他们很反感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讨厌严肃的政治理论说教。他们往往认为理论学习够用就好,对公共课、基础课很不上心,充斥着“思政课无用论”的思想。
二、“高职招考”制度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高职招考”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对广大高职师生的实际调查与研究分析,为新形势下的思政课教学“把脉问诊”,把握思政课教学出现的困难与挑战,以期能“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困难一:“高职招考”学生普遍缺乏纪律性,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差,给思政课教师课堂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在考勤问题上,迟到、早退、旷课、请假次数较多且屡教不改,甚至发生一些在外兼职或做生意的学生出钱请人代替上课的现象。在课堂管理问题上,上课玩手机的多,一些学校虽然规定学生上课必须上交手机,但有些学生往往不愿上交;上课时尤其爱讲话,不守课堂规矩,影响其他认真听课的同学。
困难二:“高职招考”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知识不全面,给思政课课堂提问、讨论环节带来了诸多困难。这些学生为应对“高职招考”专攻语文、数学、英语,基础文化知识较差,历史、地理、政治等一些基本知识欠缺,许多知识点往往一知半解[1]。知识面匮乏,但又自以为是,不愿从头接受系统的思政教育。课堂提问和讨论往往答非所问,又喜欢乱插话,作业胡乱抄袭。老师往往陷入讲得太深了有些学生听不懂、讲得太浅了有些学生不耐烦的尴尬处境。
困难三:“高职招考”学生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给学生自主学习及师生互动带来了诸多困难。他们认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因而对政治不关心,对时事不了解,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入党的意愿不强,参加学生社团组织的兴趣不大。他们中一些人是来混文凭的,一些人是被家长逼着来读的,一些人只想学点专业技能,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如此,思政课要想按照新的课改与教学要求,实行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任务驱动等新式教学方法[2],根本就难以做到。
困难四:“高职招考”结束到秋季入学之间的时间宽裕,学生一般在入学前就有工作经历和社会体验,再加上入学以后,高职院校坚持开放办学,强调校企合作、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导致“高职招考”学生普遍社会经历较多,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有自己的主见。
困难五:“高职招考”学生普遍更专注经济活动,缺少政治敏锐性与政治判断力,易听信和传播各种谣言。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听、看正面宣传,对报纸、电视、广播的新闻播报不感兴趣,对政治学习甚有抵触;另一方面却又对网上信息深为着迷,对社会信息的认识来源主要依靠网络,而且往往不分良莠、不辨真伪,容易上当受骗、以讹传讹,易激发偏激心理和情绪,成为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和负面情绪的策源地和中转站,是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的重点,也是思政课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
困难六:“高职招考”学生普遍社会经验较丰富,为人处事比较圆滑,教师的批评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他们社会阅历多,人情世故比较老到,往往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或者认错态度好、虚心接受批评,但就是不改正;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跟教师顶撞,却左耳进、右耳出。他们更加注重营造人际关系,善于寻找自己的“保护伞”。用简单、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不易起作用,需要思政课教师“对症下药”。
困难七:“高职招考”学生普遍功利性较强,学习更注重实用性,思政课在他们看来纯属政治说教,因而学习懈怠、消极应付。他们入校后学习目的明确,重视专业课、忽视公共课、轻视思政课。
困难八:“高职招考”学生普遍不爱看书、不善于学习,尤其害怕考试,这对思政课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带来了挑战。他们讨厌传统的上课方式、厌烦教师上课“满堂灌”又不想自己看书;如非必要不去翻看课本,一学期下来许多人的课本还原封不动、完好如新;最害怕考试,许多人要补考甚至重修。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好考核评价的“度”。
面对“高职招考”学生,许多思政课教师尤其是习惯于传统上课方式的老教师深感无能为力,一些教师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必须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高职招考”制度下思政课教学的对策和措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在新一轮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应被边沿化,而应作为高职建设的重中之重,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因此,面对“高职招考”制度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势在必行。要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教学环境和氛围营造等多种途径入手,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切实改善思政课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多数采取合班、大班上课的方式,使用的多为能容纳100人左右的普通阶梯教室,教学设施较差、软硬件落后、教学环境不友好。比如,不能上网,无法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教学,不能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资源库进行教学;多媒体设备老化、投影亮度不够或屏幕太小;没有空调,天热时学生坐不住,无法专心听课;教室桌椅老旧,多为连体座位且损坏严重,进出不方便、坐着不舒服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上课的心情,甚至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有必要加以重视,及时整改,努力为思政课教学建设完善的教学环境。
(二)采取小班、分班上课
思政课采取合班、大班上课的方式,纯属不得已而为之,不应该成为常态。采取小班上课,可以方便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堂管控,实施精细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做细做实学生思想工作;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上好每一堂课,特别是在课堂互动、讨论、答疑、课外任务、批改作业等环节,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高职招考”学生,尤其要单独成班,不与普通高考班混合[3]。
(三)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自尊自信,切实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严格课堂管理、有效管控课堂秩序,如要求学生按学号就坐、上课前上交手机等,确保上课内容活泼、气氛活跃、形式严谨。上课的内容要宣扬核心价值观,宣传正能量,符合大政方针。当然,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上课的负担太重,专任教师一般每周上课十几节,每学期动辄给十几个班的三四百名学生上课,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试卷等工作量较大。如果还要求他们实施分类教育、个性化教学,就需要学校增加人员、改善条件,切实为他们减负。
(四)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经费保障
“高职招考”强调实践和应用,高职院校思政课也应如此。不能停留于课堂讲授,要加强外出实践环节,与地方共建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公益活动、“六个一工程”、社会调查、外出参观等活动,适当减少课堂说教。每学期列支一定的课程实践经费,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践,了解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看看城乡在改革开放中的进步;列支一些讲座经费,在课堂上引入地方或军队干部、企业家等来校演讲。
(五)确保思政课内容的改革更有针对性
思政课不只是纯粹授课,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正确引导学生发展方向。针对“高职招考”学生的特点,授课内容可以专题化,切实起到人生指引作用。课堂内容要活泼灵活,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反映时代主题、宣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要切合学生实际、反映社会现实、满足学生关切、引发学生思考。
(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活动
大胆改革思政课授课的形式、排课的方式及课时的计算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学习社等读书社活动,举行毛泽东诗词诵读大赛、地方红色文化研究活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活动等,使授课过程灵活、上课形式多样。尝试工作任务驱动,探索工作室教学,比如设立道德讲坛、建设思政教学网站、建立红色文化资料库,尤其要成立辅导工作室,对后进学生以及思想不稳定、偏激进、存在错误思想认识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这些活动都要计入教师的工作量、思政课的总课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中[4]。
(七)合理有度地改革思政课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刻板严肃的思政课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尤其不能期末考试一卷定成绩,要尽量做到松紧有度、有张有弛、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对于“高职招考”学生,更要侧重过程考核,尽量减少结果考核的比重。除了上课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包括考勤、纪律、回答问题、讨论发言、作业等)计入成绩外,还可以布置一些生动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完成,使过程考核的形式多样化,逐渐淡化期末笔试分数的比重。
(八)倡导思政课学以致用并注重学生日常行为养成
思政课绝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3门思政课,除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对学生现在和今后人生发展的指引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理论结合实际,尤其要注重结合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努力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用渗透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改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科学的认识、高尚的行为。
(九)主动适应学生实习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外出实习实践,各专业一般会安排大量时间用于学生赴企业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而思政课教学往往在这期间属于空窗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授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网站、数字化资源库,采用微课、慕课、网络答疑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更自由,给外出实习实训的学生学习和完成作业、项目任务带来便利。这既能不中断思政课教学,又能结合实际重点倡导践行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十)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实施,形成思政课大课堂
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员工应上下一致、形成共识,重视思政课教学、参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教学延伸到课堂课外,形成课内外联动,扩大到整个校园大课堂,人人有责、齐抓共管、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