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改革策略探析

2018-03-22彭秀芳曾令斌

关键词:改革课程教育

彭秀芳,曾令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党的十九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趋势[1]。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新的原意是指创造或引入新的东西、新的概念,创新理念迁移到教育领域后,在国外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引入到国内后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概念,即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新型人才。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新时代下,党和国家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丰富的时代内涵,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双创人才“主心骨”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同时也要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要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如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教育”,即“立德树人”。“创新创业”不过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要求或目的体现,其根本指向是为党和国家“立德树人”,即培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立德树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主心骨”,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更要为学生树立“主心骨”,为学生“立德”,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才智的创新型人才。《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了国家高度,使其具有“主心骨”和价值内涵,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二)坚持育人为本,树立“学生中心”双创育人观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2]。《实施意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在实践过程中要求“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即对所有学生实施“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学习满意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分类施教”是在“广谱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在“以生为本”上更进一步,即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分类施教”要落实到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人格培养体系中,贯彻整个培养过程。”[3]在人才培养上,“将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从而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4]《实施意见》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基本原则,树立“学生中心”育人观,符合世界高等教育新理念的要求,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丰富的实践内涵。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适应了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体现了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5]。“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施意见》指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也要“全面发展”。“双创”是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全面发展”则是终极性的,是教育目标要达到的理想状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注到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坚守着教育理想。创新创业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既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同时尊重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从本质上讲是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全面发展。”[6]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经历了自发探索、多元探索、全面深化改革3个发展阶段。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将“创业计划大赛”引进国内大学校园,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15年国家出台了《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机构设置情况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要求,各高校强化指导管理和主体责任,在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机构优化或重组,逐步形成了由“主管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机构设置,初步构建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设置主要有领导小组负责制、多部门联合负责制、专门机构负责制3种类型。据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机构设置上以多部门联合负责制居多,其次是领导小组负责制。

(1)多部门联合负责制。采用多部门联合负责制的高校大多以教务处为牵头部门。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由教务处牵头,招生就业处、学工处、团委等多个部门协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教务处、团委和学生工作处负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机构。

(2)领导小组负责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领导小组负责制出现了“领导小组-工作组(部门)、领导小组-学院”2种分型,领导小组组长(主任)一般由校长担任或校长与校党委书记共同担任。例如,清华大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主管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校级党政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各工作组开展工作,属于第1种分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一把手”工程,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各二级学院院长担任委员,负责各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属于第2种分型。

(3)专门机构负责制。专门机构负责制典型的做法是成立创业学院或创业中心。例如,浙江省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中要求该省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普遍建立创业学院;重庆市未在政策上明确要求辖区高校设立创业机构,但部分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设立了创业中心,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成立了创业学院。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为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普遍的做法,但在课程实践上却各有特色,主要有“直抛式”“置换式”以及“直抛置换相结合”3种形式。由于“直抛式”在课程建设中最易于实现,因此我国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采用“直抛式”形式。

(1)“直抛式”课程设置模式。例如,北京大学开设了创业基础、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工程实验课、创业投资管理等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训练、企业家精神、创业管理、风险投资等课程。

(2)“置换式”课程设置模式。例如,西南大学设置了创新实践学分和创业学分,根据创业竞赛、科研项目等成绩换取相应学分;华中师范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以及学习成果、技能考核等获得创新学分。

(3)“直抛置换相结合”课程设置模式。例如,武汉大学开设了创业学、创业运营模拟课程、KAB创业基础等10门创业主干课程,同时实行创新学分制度,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学分认定;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电子设计与创新等1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同时设置了4学分创新必修学分,学生创业成功、创业比赛获奖等可以置换学分。

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及配套服务情况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情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讨论式、参与式和体验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创业模拟平台、创业实训平台、创业活动平台等开展实践教学。总体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普遍的做法,同时各高校日益重视实践教学,以多元化实践平台拓展实践教学渠道。例如,西南大学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开放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虚拟创业训练;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定期举办创业训练,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赛事,以赛代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服务情况。各地方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整合多方面资源,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创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设立创业基金,建设创业孵化园区,由驻地高校具体运作;二是政府主导出资建设创业孵化园区,出台配套政策,政府全面提供创业服务;三是政府主导出台政策,整合资源,鼓励和支持高校自主建设创业孵化园区。地方政府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而高校则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方面提供服务和保障。如建设一批“科技实验室、科技园、创业园、创业中心、创业孵化园、创业实训基地”等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从机构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改革、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探索,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日益趋向成熟。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日益增多,覆盖面不断提高,多元化实践教学渠道日益拓展,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比例大大提高。例如,南京财经大学建立了“1+X”职业发展和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一体化方案,开设了20门课程,课程覆盖率达到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赛事、科研活动等,每年参与校园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覆盖率达80%。

(2)学生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据麦可思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高0.6%,比2012届高0.9%,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高0.8%。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这与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3)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在全国各类创业赛事上屡创佳绩,同时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如东南大学孵化了“海善达”“万事屋”“途牛旅游网”等一批创业公司,成为以技术创新占领市场的典型,其中“途牛旅游网”已在美国纳克达斯成功上市。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趋向成熟,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1)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支持不足。虽然地方政府和高校建设了一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总体而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还相当紧缺,并且现有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行机制体制也不够成熟,对学生指导帮扶不到位,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创业实践需求。

(2)创新创业教育所必须依托的文化还未形成。一方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不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我国创新创业社会文化还未形成。社会舆论表面上“热火朝天”地支持大学生创业,但实际上却是不赞同或不支持倾向。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是“叫好不叫座”,与美国的创业文化相比(如硅谷创业文化氛围),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文化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时期,仅限于高等教育阶段,与国外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的所有正规教育阶段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重要路径,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整合多方面力量,多主体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格局和良好“生态圈”。

(一)政府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实施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指导思想中出现了共同的关键词:“立德树人”“创新”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支撑”等,在政策上具有一定的内在连续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侧重从人才培养方面切入改革,“双一流”建设侧重从学科和大学建设着手,二者的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旨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和“双一流”建设一致性的目标和共同的使命,决定了必须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更广阔的改革框架之中,即纳入“双一流”建设之中。一方面是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双一流”建设,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来统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顶层设计”。

(二)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毕业就是失业”现象越来越多,其根本原因不在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或经济增速放缓,而在于高校人才培养出了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是相适应的,甚至还会面临不足。出现就业难,其实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出了问题。”[7]李克强总理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也就是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是在现行的专业教育上“另走一条路”,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和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某一方面,而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指向的是“培养”,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单一的某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如开设一门创业课程、举办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主题讲座、搞一些创业现场参观活动等,而应从根本上全面改造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或体系,培养大学生在校及毕业后积极创业的能力,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新型人才。

(三)社会协同构建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居于“主推”地位[8],但需要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如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创客文化”,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宽容”的环境。国家鼓励和要求社会、企业等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共同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形成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多主体参与、互融互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开放格局。

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促进高校与社会融合,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高校、企业和社会等联动育人新局面,基于“合作共赢”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生态圈”。例如,《实施意见》中要求:高校应“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更多活力;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社会资本盘活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