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朝时期园林理水理念的现代传承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

2018-03-22李雪艳吴言时潇潇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玄武湖皇家园林

文/李雪艳 吴言 时潇潇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园林因有水而具有活泼生机,水波荡漾、水影摇曳共同打造了园林的形声之美。但若没有其他要素相配,水的本质美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古人在理水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如今可见的理水手法,多是古已有之,我国的理水手法特色又在于每一处水法几乎都展现着民族情怀,充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色彩。因此传统理水文化为现今的园林理水带来了宝贵的启示作用。

六朝时期建康园林迎来了重大转折,于盛极一时的风雨年代留下了灿烂的园林文化,六朝时的园林享誉往往不如明清园林来得响亮,实际上却是明清园林的关键基础。这时文人雅士崇尚自然,以寄情山水作为人生理想,因此水在园林中更显得尤为重要,营造浪漫飘逸的园林风格,给人精神世界的寄托。六朝时期的园林理水以玄武湖畔的皇家园林为集大成者,华林园、上林苑、乐游苑等庞大的皇家山水园均位于玄武湖畔,因此六朝遗风的传承应以玄武湖为首。如今的玄武湖公园是南京市人流量最大的公园,以广阔的水面、优美的水岸风光取胜。然而人们却对其中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这归因于玄武湖公园未能充分运用六朝的园林理水理念,使玄武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玄武湖公园的部分设计中仍可见魏晋南北朝美学与文化的影子,但在理水理念的传承上仍有诸多方面值得提高。

二、六朝时期园林理水之文化溯源

2.1 雅好自然,寄情山水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转折期,这与它特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评价:“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他明确指出,这就是魏晋六朝成为艺术转折点的重要原因。六朝时期的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政治动荡使民众人心惶惶,无时无刻不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中,而江南地区则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相对稳定,看到江南的秀美山水为被迫南迁的人们所见,激发了人们对人生以及美学的审视和思考,儒家生死观中拘束灵魂的道德说教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老庄对人生无常的理解此时却十分应景,使得玄学思潮成为魏晋时期的社会主流。它启发人们在客观的景色中探寻精神寄托,认为人的思维形式可以超越具象,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人们纷纷借由这种思想寻找解脱之路以避免尘世喧嚣,对自然山水即心灵寄托之所的追求成了这时士大夫阶层的主要精神追求。人们不能随时与真实的自然融为一体,园林就作为自然世界的替代品,以人化的自然包容思想,包容战乱之中寻求静谧的心灵。这也对园林艺术形成要求,即要使得游园之人在此得到形神潇洒、超乎尘世的体验。

繁荣的城市往往水源充沛,而南京恰是个烟水之城,并且气候适宜风水绝佳,因此东晋到南朝年间,南京能够作为南方的政治中心,引来了建造皇家园林之风,成为了一代造园中心。作为皇家园林集成之地,玄武湖景区开创了我国雅好自然山水审美意境的先河2朱跃华.城市融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研究——以南京玄武湖及其周边地区景观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7:4.,在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转型中堪称典型。

2.2 皇家气魄,诗意园林

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反映出了对自然山水的主观想象,而六朝时则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景观和审美。六朝初期,传统的皇家气魄统治着建康皇家园林的整体风格;它们受到江南私家园林的影响而更添一层婉约诗意则主要是在南朝之后。随着圣贤雅士的文人意识不断发展,人文气息逐渐融入到皇家园林的建设当中,皇家园林在展示帝王气象的同时也是一个精神故园。这时南京的皇家园林多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导,将从自然中获取的美运用在园林景色的营造中,获得了造园艺术的提升。此时的皇家园林逐渐成为雅士相继施展才华的场所,拥有了秦汉时期未曾见的文化灵气,其造园手法也被后世皇家园林模仿。

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又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玄武湖畔,这些如繁星般灿烂的皇家园林此时便真像是环抱于天地之间。据史书记载,“吴宝鼎二年”,天然湖泊玄武湖自六朝初期就以划入宫苑区内3李海荣,许宏.玄武湖史话[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环湖分布有上林苑、乐游苑、华林园、青林苑等。其中上林苑位于玄武湖北侧,曾是供帝王狩猎游乐的场所,可在林木茂盛的自然景色中进行游乐活动。乐游苑作为离宫苑囿设有观景亭,登上景台可将玄武湖的秀丽风水与钟山的山青林茂尽收眼底。而规模最大的华林园坐落在玄武湖南岸,是为当时的大内御苑。起初建设较为简朴,在刘宋以后逐渐扩建起来,目前可考的景阳楼、天渊池等著名景点的优美风光屡屡溢出魏晋南北朝及后世文人学者的笔端4胡运宏,贺俊杰.六朝华林园史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2):1-7.。玄武湖畔的每座皇家园林都承载着瑰丽的文化和历史的几多变迁,它将钟山、鸡笼、九华、幕府之景融入一面广阔的明镜之中,将山水柔情与万物生灵融为一体,映照着建康到南京的山水城林。玄武湖周遭布局可说是天造地设,成就了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2.3 修禊宴饮,驰意骋怀

华林园不仅供南朝后期帝王消遣娱乐,也为一些政治决策提供了场所。华林园内的禊饮、赋诗等活动中曾诞生过无数奇文佳作。南朝学者裴子野所作《游华林园赋》中,“譬笼鸟与池鱼,本山川而有思”5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4.,将华林园中的游人比喻为鱼鸟,在园中山水中有所思悟,充分体现了华林园景不仅可供视听,在提供感官体验之余更是帝王贵族从战乱纷争中获得解脱之所。

曲水流觞作为园林理水的一种重要形式与手法,其主题与内涵也在不断发生演变,由小范围内的祭祀礼仪转变为大众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南齐书》载“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最初的巫祀通过礼式流传,曲水流觞则作为礼式被继承下来,而主要内容逐渐被禊赏和禊游所代替。《宋书》中就有关于引曲水设宴的记载,魏明帝时首次将曲水禊游融入园林造景中,并对华林园的水系做了进一步的改造。将天渊池作为流杯沟,并连接玄武池,将扶桑海、流觞池引入其中,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水体景观1马前进.“一池三山”与“曲水流觞”之园林设计审美探微[J].四川戏剧,2016(10):83-85.。由此可见,在魏明帝时曲水流觞就作为一种可供休憩游玩的功能性场所,成为皇家御苑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君臣的曲水共宴将曲水流觞的修禊宴饮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文人士大夫的雅集聚会更多的则是驰意骋怀的情感抒发。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群贤雅士聚于山阴县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将自然环境中的风雅韵味与文人情感紧密交织,有感而发编成《兰亭集序》成为千古绝唱。六朝时期就开辟了曲水流觞作为园林理水的重要形式,可见当时人们就意识到水是园林造景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而理水则是自然、艺术以及内心情感的交汇相融,其蕴含的内在价值要高于自然本身,因此中国园林景观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源于自然却胜于自然的心理感受。

三、玄武湖公园理水之理念传承

3.1 象征意识与民族情怀

历史上玄武湖的名称经过反复的演变。晋元帝时,玄武湖因位于钟山之北而被称为北湖,到了六朝鼎盛时期,宋文帝在进行北湖的疏浚时首次将其名称改为“玄武湖”2李海荣,许宏.玄武湖史话[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玄武”即北方之神,虽然大意不变,但名称上平添了一层象征意义。另有说法称玄武湖之名来自水中出没黑龙的传说,总之“玄武”之名笼罩着神话色彩,与古人的神仙情愫息息相关。今天的玄武湖中,各处小景多以自然风光为名,游人只知赏荷、观水,象征意识不见于现代文字。这或许是现代科技发展、人们不再以迷信文化作为思想信仰的结果,但也造成了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今玄武湖内“梁洲”“翠洲”“樱洲”等三个岛屿是南朝刘宋时期所建,即当年的“蓬莱”“瀛洲”“方丈”海上三神山3姚亦锋.探询六朝时期的南京风景园林[J].中国园林,2010,26(07):57-61.。“一池三山”的理水模式早在秦始皇的兰池宫中三神山“蓬莱”“瀛洲”“方丈”的设定就初见雏形。公元前104年在汉武帝建立的建章宫西北的太液池中沿袭了秦始皇的仙境之设,建章宫的亭台楼阁也无不象征着天上宫阙,弥漫着古楚文化的浪漫民族情怀。自汉武帝始,“一池三山”模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传统形式4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6.,在如今可见的大型园林中仍有多处这种理水模式的体现。“一池三山”能得以传承,也与古人山水比德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古人的精神世界从神仙情怀上升到理性思维最明显的体现之一就是比德思想,而这种理水模式则顺应了古人思想境界提升的趋势,促使园林趋向更高程度的“天人合一”。六朝没落以后,李白曾如此描写玄武湖内的三神山:“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现今玄武湖公园内的五洲又以这三山为基础发展而成,保留了我们民族早期的自然崇拜与神仙意识,延续了山水相依的园林理水传统。“一池三山”起初是人们通过山水表达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能够沿用至今,也说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延续。在此理念基础上,玄武湖公园因借南京层次错落的地势,辅以水生和水岸植物,打造出宛若天成的丰富水景,达到了借自然之物而仿自然之形的效果。

能够展现民族精神的不仅仅是宏大的理水模式,从汉代上林苑中的“铜仙人衔杯下注”及“牛郎织女”情景的模仿或更早开始,通过水景小品来象征民族情怀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今玄武湖公园内环洲西北部的两块“童子拜观音石”因其形态而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湖畔一小景,与古人的神仙意识遥相呼应,颇具雅趣。环洲北部的水面上又有约十二米高的莲花仙子雕塑,姿态婀娜,与四周神态生动的莲花童子相映成趣,同样是神仙意识的体现,富有民族特色。

3.2 文脉传承与借景造景

三国纷争中的公元221年,孙权将南京定为政治中心,玄武湖从此便见证了六朝三百多年来的由盛而衰。湖畔的自然风光不仅旖旎优美,更披着历史的风霜。如覆舟山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其东面的富贵山同为军事要隘,构成宫城的重要屏障。它在东晋时又是御用药园,因此王公贵族以其为中心建成了皇家园林乐游苑,随着乐游苑内帝王大臣、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丰富的风韵佳话与科技成就,覆舟山见证了六朝经济与文化的兴盛。而这一切繁荣的画面毁于一场战火,六朝沧桑也于历史的一瞬间浓缩于此。

现今的玄武湖公园成功借周围种种富有历史文化色彩的自然景观引入园中,再加以明城墙与湖外围的融合,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堤、岛、桥的设置将水面合理划分,扩大了空间感,丰富了公园内的水景层次,同时借宛如明镜的水面共同形成了水景中虚实光影的动静相随效果。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应当仅仅是精妙的造园艺术,更应能够感受到历史带给我们的灿烂遗产与以史为鉴的教训。如今玄武湖公园虽具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园林理水上却没有呈现出同等高度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特别是六朝文化的发扬未能得到重点体现。玄武湖在时光飞逝中已失去了大部分值得永久纪念的古迹,因此仅剩的几处历史遗迹应当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这样蕴含历史典故的景点才会散发其应有的光辉,成为玄武湖公园和南京城市的亮点。

玄武湖公园首先应尊重历史脉络,可以六朝时期周围的皇家园林作为原型,从中提炼出典型的人物与事件来丰富理水。除闻鸡亭、牡丹园等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由而建造的建筑物,乐游苑中皇帝与文人的禊饮赋诗活动和祖冲之造指南车创举,以及华林园中流杯亭的再建设,都可以景观小品与构筑物的形式出现于水面之上。另外,由于政治局面及社会局面的特殊性,六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从内涵到风格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1刘滨谊.历史文化景观与旅游策划规划设计——南京玄武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4.,期间涌现的优秀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不计其数。如刘勰、萧统、陶渊明等人,都是此时创作出了不朽诗篇并名垂千古。玄武湖可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内涵造景,这远不仅可用文字形式来呈现,更大可对名篇内容以景叙说,与已存的风荷苑、莲花港等等以自然风光著名的景点互衬互应,达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如此,玄武湖畔风云流转的韵味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使历史佳话不再只停留于文字,而是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

3.3 园居文化与旷奥空间

与今天供市民游玩的公园不同,古典园林完全封闭,外人不得窥见。六朝时期的隐逸之风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园林供主人寻求精神寄托的心理文化在六朝时形成,它不追求物质的奢靡,而是追求精神的安顿。六朝园林讲究营造一个恬淡悠然的场所,能供人于此达到“园人合一,冥观六合,身内与身外汇融一体”的境界2吴功正.六朝园林文化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1994(01):108-117+4.。六朝许多文人名士留下的文字记载,如孙绰的《遂初赋》、徐勉的《为书诫子崧》等等都描述了通过造园来返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所谓“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就是六朝时期人们对于园林之追求的最好写照。玄武湖公园在现代人生活中常充当各种游园欢庆活动的场地,固然融合了各民族文化而精彩纷呈,也承载了许多近现代历史事件。然而现代文化的引入难免造成了对六朝园林文化的忽视,那时的园居文化很难得到体现,以致鲜明的文化特色在一次次的文化融合中逐渐暗淡。现在的和平盛世早已不同于当年的混乱苦痛,但现代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下的重重压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园居文化的重现或许能够成为其有效且健康的缓解方式。

身处幽谷林泉中曲水流觞在今天固然不便实现,但华林园中令人神往的“会心处”依然能够再现。对于如今玄武湖的大水面理法,广阔的水面能够形成“旷”之境,而水岸景观经过亭台、栈道及其他构筑物的打造,曲径幽深之感既出,就能与旷达之境形成互衬。此时,“领会”与“介入”4周玉明.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特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1):171-176.的交替感受自然能达成“园人合一”。再者,玄武湖水岸空间变化丰富,以人工构筑物与植物引导明暗关系,能够进一步强化旷奥空间交替处理的方式,使景观视线的变化随之形成,水面景观层次纷呈。但在今玄武湖公园内与水面的承接载体多为开放性广场,而在私密性空间的打造上仍有不足,六朝遗风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江南私家园林引水成池、水流蜿蜒的理水手法可加以应用,增添小水面的营造,《山居赋》中“风生浪于蓝渚,日倒影于椒涂。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中借自然之象凭靠构筑物造小景的手法可借鉴于此。

四、结语

有谚语道“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人们对玄武湖的评价却今非昔比。今日的玄武湖湖面已经比六朝时期大大缩小了,一度辉煌的名胜美景已消失踪影,但是昔日的“神仙岛屿”“十里长堤”犹存。玄武湖周边,尤其是玄武湖南岸史称“六朝风流”的主要发生地,曾有许许多多委婉动人的历史故事。今日的玄武湖公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自然资源,却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资源评价。这使人不得不思考在玄武湖的理水上能够如何将南京城市特有的古典美表现得不失历史风韵又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如何把玄武湖公园做精做亮,其要点就是将六朝文化根据历史遗迹和文字记载进行充分发扬,做好六朝理水理念中情怀的传承、文脉的传承、手法的传承。

现在的玄武湖水面已有一些富有浪漫神仙意识的景观设置,水岸的空间处理与远处的借景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但历史佳话的再现和文人精神的表露仍有提升空间。我们对此要做的是以理水传递六朝美学与文化,将六朝的风雨历程融入今日人们的生活与思想,还原南京本身的自在韵味,甚至丰富南京城市特色与城市精神。

猜你喜欢

玄武湖皇家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谁说皇家无真情
南京玄武湖的前世今生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皇家游泳池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水系历史变迁视角下的玄武湖生态功能退化原因探析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南京北湖艺舫 (玄武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