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智能制造的“互联网+设计”创意服务平台构建研究1

2018-03-22刘小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设计师公众微信

文/ 王 敏 刘小路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福州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

一、“互联网+设计”概念的提出

“互联网+设计”概念的提出,一则是为了响应国家倡导的“双创”及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二则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创意活动和设计需求。众所周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者要面临新工作岗位的选择与再就业,并可能逐渐纳入到提供创意服务的领域之中。一个现象是,虽然设计领域创业的人很多,但创业失败的案例也很多。究其原因,或是缺乏专业化平台运作为依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寻找客户;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小型企业因资金压力无法获得设计师提供的创意方案。因此,通过“互联网+设计”互动创意平台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相依活动的供需双方。在未来会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进来,从而在新、旧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助推国家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正因如此,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工具打造专业化平台,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将设计需求、服务以及供应商等在内的各方结合起来,研究在“双创”背景下打造设计领域的新生态成为必要。“互联网+设计”互动式创意平台旨在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服务模式,降低众多刚毕业于学校的设计从业者们的准入门槛,互动平台可提供多元化的专业信息推送服务,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同时,互动平台也给资金薄弱,且承担设计服务费能力相对较弱的制造企业和个体设计师有充分的对接机会,这无疑也促进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与社会公平。

二、设计创意互动平台发展的现状

设计行业在国内的规模和从业人数不断扩大,需要有政府引导下的平台。有对各类设计师现状及从业情况的相关调查,全球约有九千万职业设计师,其中亚洲就占了43%。仅中国大陆设计从业人数大约为1700万,相关的设计创意企业就有1500多万。可见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机构数量上均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并且每年还有大批的设计专业毕业生仍源源不断地进入设计行业。如何较好地协调和利用专业人才,不仅是就业与创业的问题,也牵扯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创新问题。

从地域来看,在长三角以上海、杭州和苏锡常等地集中了众多的设计产业园区;在珠三角的粤港澳大湾区,则以深圳、广州和珠海等地着力发展工业设计,提出设计服务与提升产品附加值作为先导产业。

据“设计师心态分析”显示:约超过60%的设计从业者认可目前的现状,约18%的人有创业的想法,11%的人想另寻机会,甚至有占9%的人有转行的想法。以上说明目前虽然大部分的设计师迫于各种现实原因安于现状,但并没有看到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希望。参考英国ASOS于2012年进行的一次全球客户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设计师职位的人气排名指数仅次于政府工作人员,为第二位。设计也是被认为最有前景之一的行业,设计师成为打造“中国创造”时代不可或缺的强劲推动者。

1.设计创意互动平台的类型及其功能。

“互联网+设计”创意平台应当是各类设计师汇聚之地。其价值体现在设计服务信息的多元化、需求的可靠性以及平台的安全性。目前个体设计师热衷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可通过建立朋友圈方式,精准地发布信息实现传统的海报或广告无法实现的传播效率。成为设计领域最大的交流、互动平台,为设计领域个人、企业提供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成为设计师、企业成长的孵化器。

现有已细分市场的设计开发平台主要有:洛客、致设计、设计之家、站酷、谷德设计网、红动中国、土巴兔和猪八戒网等。如洛客主打产品创新、共享与交易的设计平台;“致设计”意在汇聚80、90后网店设计师,建立人气交流平台;“设计之家”则是提供强大的设计信息与咨询服务;“猪八戒网”目标是构建企业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土巴兔”深耕一站式家装领域,提出装修就上土巴兔,同类型的还有“齐家”等。此外,还有一些全球顶尖的如“TOPYS”这样的设计平台。现有平台在设计费用上,从几十万大型设计到几百元的小项目都有。比如猪八戒网的海报或工业设计小项目甚至可以报价低至200元,也吸引不少设计师参与报名,说明在线设计师比较活跃。1具体项目信息与报价,可参见该网站官网:http://task.zbj.com/1146007/

现存突出特点是:1、平台主要限于信息服务和项目交易,模式相对固定,向移动平台拓展并不显著;同时,各平台在实现行业细分和信息服务的同时,消费者需要有逐步的适应和信任过程。2、各平台在互动、签到、图库、视频教程等聚集人气手段均有涉猎,但基本运行与竞争策略相似,同质化现象严重。3、均是商业化运作,有的平台市场划分过细,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式平台。

同时,互动平台的信息将是动态的、实时的和可创建的。也就是说存在多种不同的对接方式与互动交流:设计需求者与设计师的对接、设计师与材料供应商的对接。用户数量,将会是巨大而稳定的。随着微信公众号的不断升级,其功能逐渐拓宽,延伸至自商业。微信公众号融合了网站强大信息容量和微博互动的优势,迅速代替了网页、微博、QQ群等媒体信息平台,成为当下主要的移动自媒体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实质上是个便捷的App,低成本、便捷服务功能不断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纷纷入注。据IiMedia Research权威发布,微信用户高达94.68%,位居榜首,79.1%的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经常访问微信,微信用户每天将花90分钟访问平台。微信及其公众号平台将移动自媒体推向新的历程,微信公众号的价值逐渐通过大众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途径彰显。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庞大的微信用户群,微信公众平台为企事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了新的宣传模式和发展空间。

2.设计平台特点及其现状。

现有的创意平台主要以传统的“老三样”(工业、环艺和视传)青年设计师为主,也汇聚了部分小型的设计机构、制造企业和材料供应商等。相比之下,中年设计师参与互联网设计平台并不显著,而且也并不活跃。在开展同行业的信息沟通与互动,以及粉丝兴趣爱好与交流等方面,均形成了有共同需求的平台“圈子”效应。

社交圈成为设计师获取信息、学习、成长的平台。不同层次的设计师都能通过这个社交圈获取所需信息。圈内的互动为设计师的交流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微设计师公众号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以设计类专业技能、设计审美或产品营销等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为主题内容。对于新入行的设计师,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他们成长的孵化器,促进设计师的快速成长。同时,优秀设计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扩大设计师个人的知名度,企业也能够获取更多优秀设计师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多优势资源。

其次,近几年设计机构或以个体形式从业的微设计师,逐渐借助互动互联网+公众号或其他社交平台在进行宣传推介,其优势在于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实时沟通。正是因为沟通便捷,目前几乎所有设计相关机构、组织都已经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许多设计师个人也通过公众号宣传自己的设计和品牌。“微”成为了当前设计师参与交流与项目合作的方式之一,主要体现于三方面:一、以“微”的方式能够快捷地推送专业推广信息并进行互动,发布者向朋友圈或群推送一些最新设计理念、优秀设计师、设计作品,以及行业展讯、会议等信息,与同行进行学习实践经验的交流。公众号不但维护方便,而且参与简单,互动性较强。因此获得了众多品牌运营者或设计机构的青睐,以“微群”的方式存在于不同层面的从业者微信中,能够有效地放大“微群”成员们的信息获取量和接受度。二、是以“微”获取行政事务性的信息发布:一般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由政府监管部门发布的信息,主要有政策规定的颁布、调整和更新,也包括扶持的项目申请。项目的立项和结项等内容服务,属于行业发展的导向性信息。三、是以商业运营为目的民营机构建立的“微群”,主要是对于公司业务和产品信息的推送、促销返利活动以及项目招标等。此类公众号的受众面虽然较广,但由于商业化需求量过小,导致用户群体存在不稳定现象。

从维护的时间来看,由政府相关部门、设计机构或由政府监管的协会和制造企业主导设计“微”平台,维持时间较稳定。这类平台的维护不但有专项资金支持,长期也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有相对稳定的用户或客户群体,且粉丝规模较大,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而个体和社会组织公众号,往往是设计师自身的兴趣爱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规模较小,参与性不强,而且“微”平台的维护、信息发布以及有效信息和群成员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因为沟通或信息欠佳而退出的现象较为频繁。

从现有设计“微”平台推送的内容看,设计师私人的设计“微”公众号大多是以推送优秀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理念为主,体现单纯的交流、互学为目的,为的是通过互动赢得业界的朋友认可,其商业目的并不明显。相比之下,(设计)企业“微”平台主要体现了对企业的宣传、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推广,在信息推广的基础上掺杂了部分营销内容。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以“微”为交流与推介方式的设计师公众号从提供信息转向商业服务,正逐步走向互联网+设计师的第二个阶段,即从提供设计到提供服务的新阶段。

三、设计创意互动平台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有的设计平台已经承担起了社会服务的角色,也对行业信息的交流与衔接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基本上是属于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主要受资本影响和控制。其优势在于能够敏锐地观察和捕捉到市场也业界的相关变化,但也一定程度上由于市场竞争和融资等原因不能及时与政府倡导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由政府引导的设计平台,在政策导向、资金帮扶和运营策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1.平台类型多元化,平台互利意识增强。

首先,是当前一些“微”设计平台过于细化的问题,不是缺少服务,而是服务的目标过于具体,导致针对的客户群体太小,交流上无法形成信息交叉和团队,业务量也无法支撑平台的发展。众所周知,行业的细分市场固然会吸引特定客户,但也会形成单一化的现象,结果只能是用户交叉互动不活跃和缺乏多样化的信息。此外,由于考虑细分市场以避免同质化服务等原因,也导致了信息需求和项目内容过窄、专业化和专属化(强调私人定制)现象严重,且脱离了通过创新设计服务于消费大众的初衷。以上现象表明,专业性过窄的设计平台并不能汇聚多个设计门类的综合性知识和以互动为特征的有效沟通,反而失去了相应的聚合力,很难达到汇聚多层次设计人才以及项目需求的效应。

其二,现有设计互动平台主要提供了信息的服务,但完善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尤其是服务的质量与评价体系尚待摸索。一些设计平台都是由艺术设计、文化传媒等企业开拓的企业对外窗口,企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推广渠道,设计师和相关参与者们也需要完备的服务和质量。据企鶴智酷发布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显示,在被关注的“微”设计平台中企业和媒体所属的份额就占具了73.4%。另据“西瓜助手”推荐关注最多的50个设计相关的公众号分析,其中96%以上是由民营设计机构自营,只有不到4%的“微”平台或设计相关的群是由设计师个人行为。当然,以上数据存在已确定性,因为一些以个人身份注册的公众号,其背后也是某各私营企业或机构。

就“微”设计平台认证的类型和质量来看,以私营企业平台居首位,其次是个体设计师,各种社会组织位于第三,而事业单位主导的设计平台相比最少。这种平台应用的机构类型呈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现象,说明了政府部门引导下的设计平台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也反映了过去在此领域并没有深耕的事实。尤其是一些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至今还没有利用公众号之类的信息平台,进行推介服务。相比之下,一些个人所属的公众号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拓展空间,如第九设计、空间设计和设计馆等。这是因为个体设计师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有的擅于通过社交手段开展宣传,相对企业来说在“微”设计平台上互动和交流的更为频繁——这或许与企业推介渠道相对丰富有关。

2.设计师平台生存状况不均衡,同质化现象严重。

设计师在“互联网+设计”创意平台并不是一种自助行为,而是互助互惠的活动。由于设计服务的内容相对集中于产品、室内外设计和视觉设计几个领域,项目设计的竞争较为激烈。甚至基本的平台策略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意味着“微”设计平台在运行模式及经营战略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同质化现象。任何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符合平台认证的条件,在注册后经过认证均可选择相应的分类信息和项目的进行互动,以求获得有效的信息。 创意平台虽然也参与市场化竞争与评价,但最主要是引导和协调平台的业务工作,使之既能够平衡各层次设计人才和项目协作的关系,也能够始终服务于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于设计的持续需求。据2014年和2015年最值得关注的十大设计类网站以及“企鹅智酷”、“西瓜助手”等媒体数据发布的50家微设计公众号显示,持续3年以上的网站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化运行的,而个体设计师的网站和公众号虽然不少,但信息维护更新慢,并且项目的需求较少。以公众号为例,通过中商情报网近三年的公众号排行榜比较分析可知,那些备受关注、海量粉丝的公众号拥有者,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背后都有固定的专职人员或团队进行维护,有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

一般而言,商业化运作的设计类网站+公众号的平台在稳定的资金和专业的管理团队维护下,能够持续不断地推送最新的行业内外资讯,并通过发布项目供求信息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正是因为具有资讯价值和平台服务,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一些微小制造企业、小团体组织或个体设计师,在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和稳定的服务团队支持下,很难获得微设计师创意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及其质量保证。部分运行不佳的设计网站显示,在资讯的更新及内容维护方面欠有规律的更新,往往会导致用户群体不稳定和流失现象,甚至活跃用户的关注度也会逐渐降低。所以,“互联网+微设计师”平台需要实时更新相关信息,并定时更新平台的设计,及时处理用户反映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留住现有用户且吸引更多的新成员,不能简单地认为注册用户就是可变现的有价值的用户,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3.设计平台服务对象划分明显,呈不均衡状况。

微设计平台的打造不只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而应当是设计服务更新换代。这其中,设计服务群体与服务对象的对接与均衡关系成为了重点内容。一些设计平台呈现出年轻化、城市化和高消费的趋向,在服务对象的年龄层次方面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据“西瓜数据”网公众号区域排行榜显示,公众号量较大的首先是直辖城市和省会首府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和杭州等,其次是深圳、厦门和宁波这样的经济特区。设计平台的访问量与省会城市的分级成正比,城市级别越高拥有公众号的量越大,反之亦然。同样,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拥有“微”设计平台的数量远大于乡镇地区。

4.“微”设计平台在熟人社交圈的境遇与商业化发展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设计”互动式创意平台不是通过熟人社交的方式运行,也不会通过社交网络拓展商业化之路。这是因为以熟人为载体的商业模式,在客户或用户的稳定性及消费水平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也无法以专业的视角吸引更多的业界人士参与进来。因此,在分享信息、选择有效信息以及项目合作方面均不能够获得足够的保证。

目前的设计平台基本范式是取得业界的认可和人气,而不是靠博人眼球获得一时的关注。设计师和设计机构通过平台向特定受众传递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并在沟通和互动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多元化的合作。随着现有“微”设计平台逐渐走向成熟,平台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成为已经可能。

据腾讯“企鹅智酷”《2017年微信用户与生态研究报告》显示:10.4%的公众号运营方通过微信公众号已经产生了成果10%以上的销售量。属于个人的“微”平台经常采取“植入”的方式进行推介。例如插入小视频广告、二维码等,以达到推广的作用。随着公众号商业功能的扩大化与市场的竞争,更多的企业将公众号平台视为企业销售的又一个窗口。“互联网+”时代,微设计公众号的社交功能逐渐迁移至商业变革。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号的商业化,公众号的商业用意逐渐掩盖了单纯的社交功能。

四、微设计师创意互动平台的发展规划与策略

在当前,微设计师创意互动平台发展的规划与重点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长远规划、精心打造一站式的集成平台,二是积极引导、通过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三是平衡互动与创意的关系,四是设置监控与维护制度。

1.长远规划,精心打造一站式的集成平台。

“互联网+设计”创意平台显然不是单一的微信公众号模式,而是设计交流与项目信息桥接的一站式集成平台。这就意味着“设计”平台一定是多元的,提供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更确切地说,平台构建起的是明确的系统化的服务体系。不仅流程明确,在发布需求、标准预算、方案制定、开发与测试等环节均制定有完备的计划。

“互联网+设计”创意平台可进一步加强不同设计领域的横向联系,而专业领域的非条块分割。随着微设计师公平台应用的兴盛与自由竞争的自然法则,微设计师公众号生存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从目前微设计师公众号持续状况看,单纯的个人公众号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维护,关注度呈下降趋势,出现“掉粉”现象。而以“智囊团”形式存在的公众号维持较为稳定,不仅关注度平稳、而且有相对稳固的粉丝群体。从公众号推送的内容看,有内涵、有价值的原创内容易赢得粉丝的青睐。

现有的一些采取“植入、转载”的广告太多,也很容易使用户失去耐心和兴趣最终使其流失。相比之下,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下的“互联网+设计”创意平台可以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发生。要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完善服务内容,揣测用户使用意愿,深思熟虑所推送的内容、时间和方式方法。通过精心设计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加强粉丝的粘信。

2.积极引导,通过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微”设计平台能够激发用户的创作智慧,在社群、平台、用户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更为精准。自媒体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的创意智慧的搏击。用户量及粘性反映了其运营创意水准。公众号内容新颖、富有感召力往往备受粉丝的关注。“微”设计平台的逐渐增多,其优胜劣汰表现在在“增粉”与“掉粉”的量级方面。公众号的设计、质量、服务都是生存的关键因素。质量与关注度的正比关系值得公众号维护者高度重视。公众号的自由竞争能够有效促进自媒体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微”设计师互动平台保持优质发展。

3.平衡互动与创意的关系。

“互联网+设计”创意平台是建立在无缝沟通、互动基础之上,不但要承担各种信息的推送,还要服务于各方共同兴趣和利益的交流和创意活动。也就是说,需要平衡平台互动与设计创新与激发创意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出于商业利益和价值判断,也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师和设计新生力量。这样既有利于不同设计师组成团队协同对项目进行攻关,也有益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信任与项目合作。

因此,微设计师互动平台必须是以服务为宗旨,体现以互动与创意为目标的专业设计平台,与现有的以商业利益为目标设计平台存在根本一定的区别。例如,有一些打着以提供设计信息的公众号,其实却往往带有一些商品推介的内容,网站如果一味地以广告位主要内容,很容易失去设计师和企业客户们的信任。商业化公众号应保持一定单纯性。在公众号内容上平衡单纯的信息互动与商业服务的关系。以情感化为主导,从心理上维护公众号发起者与粉丝的情感基础,满足粉丝的心理需求,赢得粉丝的信赖与支持。

4.设置监控与维护制度。

面对激烈的自媒体自由竞争,微设计师公众号保持长久的活跃度,就要形成时时监控、定期维护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微设计师公众号发起者对公众号运营状况的了解,可通过公众号后台数据及粉丝量变化走势的监督。分析引起变化的因素,通过粉丝递增数据分析,积累提高公众号运营质量的实战经验。并及时调整推送的内容、方法、形式以及时间等影响因子。通过不间断监控与调整,维护公众号运营的稳定性。公众号的监控、维护制度,能够有效促使发起者及时掌控公众号的运营动态,加强对公众号的质量监控与维护。

五、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互联网+设计”互动创意平台不是复制现有的一些设计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营销模式,而是主张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项目帮助下为“双创”的不断深入提供拓展的空间。其所承担社会责任与促进社会公平的使命,是目前主流自媒体信息平台所无法相比的。“微”设计互动式创意平台的打造,应发挥创新设计引领智慧产业的先导性作用。以期在有效利用微设计师互动平台,加强设计领域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开拓性业绩。

在新的媒体环境和自由竞争加剧的自媒体时代,“微”设计平台的开发与运行固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也需要高瞻远瞩、统筹经营。最后,倡导“互联网+设计”互动创意平台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参与者们的需求和利益使然,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的消费需求和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所决定的,提供了互联网时代创造商业价值的新视角和新方向。只有在这一方向下,实现不同设计师之间地位的平等和设计协作的可持续性成为可能。

猜你喜欢

设计师公众微信
小小设计师
公众号3月热榜
设计师访谈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设计师的存在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