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泛转型与设计机会”
——江南大学2018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及媒体类院校联盟会议

2018-03-11张凌浩钱晓波娄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转型设计

文/ 张凌浩 钱晓波 娄明(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2018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及媒体类院校联盟)国际会议于10月31日至 11月3日在江南大学成功召开。Cumulus联盟成立于1990年,汇集了来自全球最知名的设计院校,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的全球唯一的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国际组织,目前有全球院校成员257个,在艺术设计院校间具有较高声誉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是设计艺术学科领域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

作为江南大学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本次会议以“广泛转型与设计机会”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丹麦、法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位国际知名演讲嘉宾和400多位参会代表,历时4天,以40多场各类活动为契机,围绕“社会转型”、“商业转型”与“教育转型”三大主题,进行了13场主旨演讲,5个主题论坛、8个working-groups、5个工作坊、7个设计专题展览、以及会议学术和实践论文发布等形式,等形式,共同探讨了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设计学科的现状和走向,发表全球化语境下对共同挑战的当地回应,分享新兴的设计实践、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以及反思设计的新属性、新作用和新文化。

其中“社会转型”围绕社会快速变化过程中设计与新技术融合所面临的新挑战、新机会与新任务,提倡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以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与策略引领新的机会与价值创造。“商业转型”在知识网络经济态势发展背景下,围绕设计与商业的互融共生关系,共同探讨设计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商业和制造的智能匹配、从商业中汲取大数据和用户需求等问题,发现设计领域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教育转型”面向设计学科界限的融合和模糊,社会及商业的广泛转型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介入机会,同时技术和设计融合、新的设计思维的引入等对于设计教育培养有洞察研究能力、广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协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责任的设计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会。

会议期间,多个主题工作坊陆续展开。以“协作服务中的关系质量”为主题的DESIS 工作坊由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Carla Cipolla教授主持并分享了DESIS lab在世界各地为增强关系而设计的相关实践案例,强调了交互质量在服务中的重要性。来自台湾考工记工作室的范承宗老师以“从传统学创造”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竹艺手工工作坊,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参与者体验传统造物的乐趣,也展示了传统材料在设计中的多种可能性。Cumulus国际会议的working group之一“设计政策工作坊”,以无锡阳山蜜桃村田园综合体的实验为案例,为全世界设计联盟代表展现了中国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成果。

本届会议围绕“广泛转型与设计机会”开展了学术论文征集,并最终全文收录学术类论文80篇,实践类论文12篇。会议期间,围绕新兴设计研究和实践、设计教育的演变和延续、设计学科的变化和确定性、跨学科整合和设计立场、可持续愿景和设计挑战、全球转型和本地设计等六个方向回应了大会主题。论文作者和专业实践类论文作者向参会代表做了成果分享,引发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此外,会议还举办了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明清家具展览、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DESIS 中国院校项目联展、国际合作项目及WUZU-IDSS国际设计工作坊15年回顾展、辛辛那提大学LiveWell Collaborative 健康设计项目展、国际合作伙伴院校集市和项目展览等系列展览,通过一系列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设计项目和实践展示设计如何回应当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办了各设计学科特色课程展览及学生作品展览,开辟了国际设计院校合作资源共享展示区,为更多设计院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系搭建平台。

图1 与会领导、嘉宾和 Cumulus 执委合影

主题一、社会转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与发展,无论是设计与新技术的挑战性复合,还是复杂社会挑战与创新机会、价值创造的新联结,以设计驱动的创新力已然成为重新定义下一个变革的关键。但是,如何使之形成持续的变革并带来真正的影响,却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逻辑,自我革命,建构新的框架或组织,才有可能以新商业、新社会或新设计教育来真正适应各自领域广泛的转型挑战。

围绕“社会转型”的大命题,业界与学术界嘉宾的分享交流,与彼此间进一步的融合、协动与赋能,从而带来新的启示与推动。米兰理工大学Ezio Manzini教授围绕社会创新方法,结合“学界到民间”和“民间到学界”两种不同路径的介绍,系统地剖析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满足各方深层次需求,并整合各方观点,最终输出具有影响力与社会价值的设计。Ezio Manzini教授谈到,社会创新应是一种“合作式相遇”,这是一种将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关怀、经验、专长等资源进行点对点式的交换行为(node-to-node exchanges),旨在人与人之间创造共享价值。同时,个体可以被认为是拥有自由意志与选择,且具备技能与资源,有能力参与协同创造,并产生价值。另外,在Manzini教授看来,社会创新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主流服务设计,其本质在于由普通人作为设计的主导去解决如养老问题、儿童接送问题、短途交通问题等日常难题。而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协助者,通过设计的专业方法、技能,帮助人们优化方案,传播新的方案,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来自巴西的Carla Cipolla教授从设计教育从业者的角度出发,以巴西关于如何提升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间互动关系、推动实现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为例,分享并提出相应观点。Carla Cipolla强调,大学教育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增强社区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到社区的经济与社区变化中,进而建立一种动态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创新。

清华大学钟芳教授由点及面,围绕“社区公园”这一主体,探讨建立中国式社区公园的可能性与延展性,她提出,当今社会的动态机制正发生巨大的转变,如何产生并鼓励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推动社会创新成为后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四川美院段胜峰教授在某设计扶贫实践项目的基础上,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梳理,弥合叠加后通过设计介入转变为生产行为,并进行创新设计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实质产品,进而帮助村民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活水平;湖南大学的张军教授基于本土社区构建协同参与平台,并通过DS-CN设计方法,致力于社区与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江南大学巩淼森教授以“中国语境下关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社会创新的一种解读”为主题,解读社会创新具有可复制性,能够赋能于社会群众,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巩教授呼吁全球化视域下的社会创新应构建创造出一种政治和社会文化的语境,进而催生主动性,实现共创。

从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中可看出,社会转型离不开创新,而社会创新是一种以创造性手段为基础的社会改进与改善活动,涉及文化、环境、社会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已然成为当今设计思考和设计变革中最有影响的因素之一。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技术的更新迭代,设计师应重新审视自身的思维模式、设计观念与设计方式,积极从广泛的社会转型中寻找设计可介入的问题机会,以此应对设计的日益复杂性问题。中国发展亦是如此,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其本质是公民社会的转型,在探讨社会创新问题中,主要立足于宏观层面,进而从设计角度出发,又应采取何种方式与方法去实现转型问题。

图2 专题工作坊

主题二、商业转型

在知识网络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下,产业生产模式与复杂商业系统的演变,赋予了设计领域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设计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当前的设计创新,正面向知识网络时代,并将产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绿色低碳、网络智能、超常融合、共创分享为时代特征,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服务模式创新于一体,并涵盖了工程设计、工业设计、服务设计等各类设计领域,是推动产业转型、创新、跨界与新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需求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关键环节。

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执行院长Craig Vogel教授以“在全球数字化服务经济时代的设计”为主题,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增加的存储容量、设备内存、穆尔定律和物联网的基础上。他认为在数字服务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重要。Vogel教授阐述了数字经济与社会系统网络的复杂性,并展示了将诸如Facebook、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全球知名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有形与数字百分比可视化分析图,提出了当今世界数字媒体协作由音频、视频、图像和数字环境四个主要部分共同构成。Craig Vogel教授认为在这场是由数字互联服务推动的革命中应用程序和有形产品一样重要。因此需要设计师在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和跨文化的团队中协同努力,使变革变得容易接近与理解,并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受益。

图4 辛辛那提大学 Craig Vogel 教授进行主旨演讲

图5 芬兰Raija Siikamäki进行主旨演讲

图6 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设计总监梁山鹰进行主旨演讲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通过分享项目—“小而互联的社区”,指出借助大学这个具有开放性的共创中心以及能作为未来生活实验室的城市社区的交互协同,能够将协同创新中心1.0升级为更具创造性、可行性、可适性的协同创新中心2.0。同时,娄院长还展示了部分趋势热词,并视分享为一种新连接,明确未来分享经济将更加突显社群效应,且通过分享微空间可以连接新社群并创造出新价值。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代理院长Henry Ma教授围绕“设计思维如何使商业规则获益”的主题,以为何商业学院与商业组织需要学习设计思维为引线,论述了当今世界飞速变化、知识生命循环周期缩短、经验重要度降低、已有知识与经历无法解决当代问题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思维能够为商业人员创造新的形式以解决复杂而棘手的问题。Henry Ma教授认为现今问题往往无法被直接定义,且问题的诠释没有较为标准的限制,解决方案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对错来评估。他指出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已将问题的因素和条件处于动态的宏观背景之下,这导致一个解决方案时常会引发另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他将我们所处的领域比喻为一个盒子,并认为在盒子内的概念创新性较小,鼓励我们跃出原有的舒适区,寻求新的创造性想法。最后,他提出通过不断的教育与练习,在项目中认知现实的世界;借助体验式学习—积极构建知识框架,并思考多个解决方式,而不是聚焦于最佳解决方案;勇于质疑已有假设并采取明智的冒险五个方式为商业领域研究人员学习设计思维提出建议。

芬兰阿尔托大学Raija Siikamäki教授将“从废物到新设计:与环境委员会共同探讨英国设计企业”作为演讲主题,以英国三家使用环保材料的公司为例,分析了十年间它们的产品商业特征策略以及发展趋势,强调生态设计公司应该始终秉承环境友好型设计以及生产的价值主张。他们认为差异化的战略是基于某些价值的倡导,而不是对客户需求和愿望的预期。不以牺牲环境或设计考虑为代价来追求增长,不因环境或经济目的而使设计受损是致使他们产品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设计总监梁山鹰以“设计无现金城市”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他从设计师和企业都需具备宽阔的视域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阐释了中国社会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形态和设计机遇的影响。同时,他提到阿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秉持着“为更多人创造平等和美好”的目标理念,希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能更好的为生态环境、山区儿童的幸福生活以及更浓厚的亲情关系作出努力。

设计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力量融入当今商业、工业等领域并服务于社会的角度出发,将引导设计师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向新的商业模式与商业体验,设计的价值应该作为一种思维,充分发挥其全链路价值洞见以及提升跨界设计的赋能,促进商业转化。

主题三、教育转型

设计教育正处在全球与区域的广泛、深刻的转型与变革之中,经济、科技、环境、社会、文化转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多种框架性,给设计师的能力和角色带来新的要求与转变。设计教育作为设计师培养的第一线,其视角和格局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设计教育如何转型,如何培养符合要求的设计师,不仅关系着设计教育的方向更关系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发展,就设计教育的转型问题以下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点阐述。

图7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凌浩进行主旨演讲

图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进行主旨演讲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凌浩教授从设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未来转型的角度切入,认为设计教育转型的关键是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愿景,以新的知识、能力与工具适应更大系统级的挑战,即全球问题与中国语境。他指出,设计的转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加综合的设计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洞察、定义与设计复杂问题,学会使用数据支撑发现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发现复杂社会问题中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与多重框架,适应从生活方式重构到社会与未来的系统变革,为改善现状而协同设计关系的多元化,以人的系统为中心介入社会设计等等。为此,技术、战略与协同成为新的聚焦点,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与品质也与上世纪不同,需要更加复杂、丰富化的过程环节与支持能力。设计教育的转型要在构建品质、策略、价值与文化的系统基础上,从“以学科为基础”转向“以问题(或项目)为基础”,通过给学生加以不断地适应学习、不断地适应环境、不断地综合各种要素去解决问题的这样一种训练,以提高适应未来转型的能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主编方晓风教授认为设计的定义几经变化,每次变化都不是理论家先行思考的成果,而是现实中不断变化的实践内容引导的结果。今天的设计应该以造物与流通为基础,通过信息置入、智能化与集约化的新内容融合,构建人与要素之间的系统,通过设计改变系统的关系。这一事实对设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今的设计教育过于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研究如何定义问题的重要性。方教授提倡设计专业的学生善于“创造—突破—打破既有关系—建议新的连接”,在艺术创作中锻炼敏锐的感知,这也同样适用于设计,在设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推衍和决断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转型。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访问教授林茵茵博士的聚焦于同理心和以同理心为基础的设计。林博士介绍 3EMS 方法时指出第一个便是同理心,设计者要观察投入关注群里日常并采取方法充分融入目标群体强化感受,通过体验方式打造设计元素。这种方法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年轻设计师提供了系统地训练,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和年轻设计师的思维,影响了他们对人、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的态度。设计教育者往往关注于产品服务的美学以及功能的层面,但理解不同用户的真正需求更为重要。设计者要观察投入关注群体的日常,并采取方法充分融入目标群体,强化感受,通过体验方式打造设计元素。

辛辛那提艺术教育学院的Vittoria Daiello教授结合主题“艺术的可能性”,以写作为手段来进行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为切入点,认为通过写作形式来探索世界不是将这个想法直接灌输给其他人,或者说以其他形式来进行灌输,更加重要的是去体现这些想法,她还提出,以艺术为基础的写作方法,需要去问问题,去反思,去审视自己的作品,接纳别人的异议,也需要加强跟别人沟通,慢下来去关注更加重要的事情。

社会、商业、设计等的转型,新兴技术与复杂因素的介入,设计已经由原来的功能设计与外观设计转向系统、服务与体验设计,善于发现人与产品的互动联系,提供新的体验方式与情感关怀。这对未来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鼓励设计研究与教学从广泛的社会转型中寻找设计可以介入问题的机会,以此应对设计的日益复杂性问题。

总结

本届Cumulus大会通过主旨报告和主题论坛从多角度充分展示了全球视野的设计学科发展情况,同时向与会嘉宾深度呈现了全球语境下中国设计对于本土化问题的积极回应;通过工作坊、workinggroups、展览等多种渠道,让与会嘉宾了解了中国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本次国际学术盛会的主题策划、组织举办、前沿分享及中国转型实践考察等备受国际与会嘉宾赞誉,对Cumulus联盟积极促进文化和学科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转型设计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安凯转型生意经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