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刍议
2018-03-21于鹏
于鹏
摘 要:所谓运动负荷,又被称为生理负荷,指的是人在体育训练中所承受的身体负荷。运动负荷具体包含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两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是达到或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不可或缺的变量。所以适宜、安全的运动负荷是有效进行体育锻炼和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也是确保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保障。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运动负荷。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科学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55-02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只有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才可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太小或者太大都不合适。所以,合理科学地调节体育运动负荷是一项评价体育锻炼活动与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体育教学应当注意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教师指引学生锻炼身体与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客观需求,也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对各项训练的数量及时间进行较为具体的预计,并转变当前部分体育运动负荷偏小、学生无法获得有效锻炼的形势。
一、体育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原理概述
运动生理学认为,人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会受到运动负荷的不断刺激影响,在此条件下,机体的功能会发生结构适应性变化。所以,体育教师必须熟悉有关运动负荷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在运动环节中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即在运动环节中人体生理机能所要发生的某些规律性变化,依据发生顺序大致可分成进入运动状态、赛前状态、稳定状态以及疲劳与恢复状态等。作为一系列由复杂运动构成的整体,一节优秀体育课的开展,不仅应顺应学生的体育认知活动规律,并且要符合人体生理机能运作规律。
在通常情况下,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始准备部分、基本内容与结束阶段,每一部分一般能够对应运动环节中的各部分,体育教师在安排与设计不同阶段的运动负荷时,需要考虑每个运动内容环节的身体机能特征,确保运动负荷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趋势。此外,教师还需要熟悉身体恢复时期的超量恢复定律,即为运动当中身体机能的降低与能源物质的消耗,在运动后不但能恢复至先前水平,还会对其有所超越。着重强调超量恢复,是由于此机制是解释运动训练推动提高身体素质或者运动能力的主要原理。其特征为:超量恢复的状况关联到消耗过程,消耗越多,在一定范围内的超量恢复效果越显著;而倘若运动负荷超过身体可以承受的生理范围,那么,不但恢复期会延长,甚至还会损害健康。
对这一原理的认知体现出安排运动负荷的实践意义:首先在适宜的范围内,经过较大负荷刺激而产生的锻炼效果要优于较小的运动负荷,所以,体育课应当保障一定量的负荷;其次是要避免超出人体可承受的范围,以免适得其反;再次是要考虑体育课上与课后的身体恢复需求,科学地安排准备活动和正式运动之间、主体训练部分中的间歇,注重锻炼完毕以后的放松环节等。
二、体育教学中科学安排与调节运动负荷的合理对策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明确教学任务
教师备课要注意有的放矢。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要恰当搭配各种性质、负荷及强度适宜的运动项目,交替设置均等运动量的练习活动。例如,较低强度的游戏或投掷专门适合同较高强度的耐力长跑、攀登或者体操等项目进行组合。在决策教学活动时,新教的技能不宜过多过难,且尽量要富于趣味性。譬如,教师为了加强学生的反应和协调能力,培养与提升其灵敏的体能素质,在基础教学环节设计适宜的体育游戏。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控制适宜运动负荷的能力。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体育教师为有效提高执行适宜运动负荷的能力与水平,要逐步增强运动负荷的设计能力。在开展运动负荷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学生状态及学校的设施设备等现状,制定科学的教学组织计划,在丰富场地器材和实现学生分组的前提下,优化运动负荷的实施依据和制定效果。
(二)适当调节运动节奏,灵活使用教法
教师应按照人体生理机能与心理的日常变化规律,结合课程特點与学生具体的现实情况,并参照季节气候以及器械设施等客观因素,合理明确体育运动的身心负荷标准。通常而言,运动负荷曲线是逐步升高至一定程度,然后保持相对平稳的一段,再逐渐下降至相对安静状态。然而,因为生理负荷不同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所以每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根据现实状况与具体教学内容来参考,细节指标包括标准型,前低后高型,前高后低型以及双峰型等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调节运动负荷的整体策略需要高低结合,并且张弛有序。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多选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体育道具及游戏活动,再结合生动形象的示范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优化体育教学的效果。针对意志负荷,教授新课程与较难内容时需要把握先强后弱、由高到低的负荷顺序,教学简单内容或者复习旧动作部分时则可实行从弱到强的次序。总之,围绕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需要处理好学生认知负荷的紧张和松弛,情绪状态的兴奋和平静,情感意志的高低起伏,才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掌握练习密度在运动负荷中的渗透
首先要具有目标性,体育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需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体育训练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实效性,体现出运动教学的启迪性与思想性。其次,要保证训练目标的合理性,谨防过高或过低的目标设立,以免打击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再次,应注意运动负荷中渗透练习密度掌握的方法,教师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应清楚了解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各个阶段的学生要均匀安排或分配多样化的训练内容,用动作及语言来启发学生理解重难点动作,借助挂图、模型或者视频等教具强化学生对动作要点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在练习环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增加课堂的练习密度。具体方法如下:一堂体育课的组织环节包含收发器材、调整队形以及交换作业地点等,这些过程和步骤占据了一定时间,直接关系到练习密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节约调整队形的组织时间,利用课间时间准备教学用具,借助连续练习和循环教法等来丰富运动教学形式,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有效运用体育器材,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任务。部分高强度的运动项目练习时间较短,应当保持练习密度的均衡性,使教学内容适应教学目标,以防止发生盲目提高练习密度的情况及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育教学有效性,推动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高的必要前提。这要求教师在现实教学的环节中,参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场地设施条件、体育教学内容的特征以及季节或气候特点等规律性因素,合理设置体育运动负荷,为小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奠定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 体育教学,2007,(2).
[2]刘晋.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J]. 中国学校体育,2016,(10).
[3]冯敏.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监控和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J]. 中国学校体育,2016,(10).
[4]朱菊良.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J]. 新课程,2015,(7).
[5]谢远清.如何把控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动负荷[J]. 读写算,2015,(13).
[6]钱小平.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设置的基本策略[J]. 甘肃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