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文献述评
2018-03-21李化树
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以 “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或“高等教育合作”(2005-2017年)为主题进行检索(精确状态)得到611条记录,按主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2005-2017年)进行检索,精确匹配下得到4859条记录;在中国知网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以“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或“高等教育合作”为主题进行搜索(精确状态)共得到148条记录,按主题“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搜索(精确状态)共得到266条记录。通过查阅高校图书馆藏书,检索知网、万方、读秀等数据库,收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主题相关的著作、论文、报纸及政策文件等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研究
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是统筹、优化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广泛关注的焦点。
1.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经济模式的区域性分化是经济发展格局的显著特征,由于地区间的自然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及社会文化条件互有不同,再加上不同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的调节导向作用赋予各区域差别化的经济职能,因此不同的地域分布上都有各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且发展水平各异。高等教育与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关系极为密切,即便是不局限于院校所在区域经济结构进行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单位在终端的人才输送上,还是要面对状况各异的区域经济系统,这就要求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密切联系并相互配合。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单方面需要,更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
随着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均呈现出复苏的良好态势。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被广泛地研究,这种天然而广泛的联系势必起到彼此促进的效用。一方面,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包括物质、医疗和服务等在内的基本保障。[1]
2.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内容的研究
伴随国际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合作共赢、共享红利、共同繁荣的发展思路,逐渐成为了引领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李汉邦等认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内容包括校际合作和政府合作两个方面,校际合作主要通过同城的合作共同体或教学共同体与同城或跨城的高校开展的“一对一”合作;而政府合作主要是区域内的政府间开展的合作。[2]丁金昌将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内容分为:互补性合作,通过开展院校资源合作,弥补自身欠缺的优质资源;整合性合作,把院校间相同或相近资源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拓展性合作,集聚高校优质资源,协同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展或者开拓新的领域。[3]洪宇提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内容主要涉及经济贸易、区域秩序和人文交流三大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经贸与产业合作的专业领域技术支撑人才的培养;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迎合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融合发展推进区域高校联盟建设;协同创新营造区域学术与文化交流圈;产学研合作对接区域性实用型人才培养。[4]
3.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模式的研究
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模式是打造高等教育区域长久、均衡、协调发展和实现并服务于国家战略部署的一颗决胜棋子。纵观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多以政府引领模式、文化驱动模式、科研创新模式、“教—学—研—产—融”启动模式、生态互惠模式等为主。
段从宇、李松林提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模式选择,可以是同等发展协调区:培育增长极模式;不同协调发展区:梯度推进的模式;全国各省区之间:网格开发的模式。[5]严新平等人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从政府间、大学与地方间及大学与企业间等三个层面探讨了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模式,提出以学校为中心,凝聚办学特色,获得多元化教育资源,共建组织、制度和文化支持体系,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共建、互利共赢。[6]陈子季、刘永福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以微观逻辑为视角的变革性的学校合作模式;以中观逻辑为视角的构筑型区际联动模式;以宏观逻辑为视角的助推区域教育国际化模式,形成更具活力的开放型高等教育教育体系。[7]
4.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机制的研究
从目前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机制的研究来看,主要合作机制有: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高效的高等教育运行协调机制;在夯实学校合作的现实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姻”机制;研究和优化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建立区际教育联动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拓展学校合作的实践方式,确立区际联动的目标系统,发挥区际协同作用,增强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建立区域、区际联动的动力系统,以此明确战略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科研引领,实施科研项目助推。
白亚楠以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搭桥引线的作用,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对接与互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引导高等教育人才和科研成果进入企业和市场,以突显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机制的效用。”[8]吴红以教育资源共享的为研究视角,从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管理保障机制、技术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构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机制的具体举措。[9]赵楠从加强政府引导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机制、规范运行管理和创新发展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提出我国校区合作的运行机制和模式。[10]
5.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政策的研究
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而区域合作政策是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政治保障。在政策层面上进行研究可以把握住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大方向,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迄今为止,相应的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政策包括:中国—东盟区域性合作相关政策;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相关政策;“一带一路”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相关政策;中、日、韩高等教育合作相关政策;中国大陆与港澳台高等教育合作相关政策等等。[11]方泽强提出,政策研究能更好的指导实践,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服务,应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政策研究。[12]郑刚、刘金生认为,要制定 “一带一路”教育贸易合作政策,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服务贸易机构,使其成为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开放平台,以加强对话、增信释疑,推动教育服务贸易发展。[13]
6.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案例的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催生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西北五省区等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全面推进。
齐艳杰、薛彦华认为,基于地域经济文化生态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遇到的一个重大课题。最为重要的是找到三地合作与发展的相关基点和服务导向,建成适应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协同合作发展体制和机制,形成适应京津冀发展战略需要的一体化支持服务体系,为三地的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体系服务。一是要把握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寻求三地高等教育的利益共同点;二是明确影响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是确定高等教育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容、时间范围、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项目开发、基地建设、平台融通、资源开发和对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14]
巫丽君、王河江结合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经历的区域教育市场孕育、区域教育合作展开和区域教育聚合体创设三个阶段,总结其演进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提出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长远发展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阈中逐步推进,实现区域一体化向国际化的有效延伸。[15]
李晨、朱凌结合欧洲“大区域”大学联盟经验指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从具体个案角度而言,“立足区域情境,确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容的联盟目标,善选合作伙伴和有效推进资源深度整合,建立特色高等教育品牌带动区域发展”,是最为关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相关者切实利益的必要行动。[16]
刘俊霞以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为个案,提出了双边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构想。“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在地缘关系、民族关系、历史文化方面具备成为共同教育空间的条件,在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发展上有着共同的诉求,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其重点应放在共同教育空间域中的国际化教育意识提升、有效合作平台建设及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通过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互理解和文化包容”。[17]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引发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形成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推出系列研究成果。
1.关于合作背景的研究
2016 年7月,教育部出台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要推进政策、渠道、语言和民心相通,促进学历学位互认,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理解、智力支持、人才支撑。[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走出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起着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发展新趋势,高校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
周谷平、阚阅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是国家洞悉全球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外局势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贸易投资等硬实力,也涉及政策、制度、文化、人才等软实力。面对需求与挑战,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根据 “一带一路” 战略的要求,强化区域合作,以“内生”和“外延”为路径,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办学,创新实践,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19]
2.关于合作要素的研究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民族与文化、学术和国际化五个方面。一是政治要素,其中政治互信是前提,具体包括对外政策、国家和地区认同、国家安全、技术支持和援助、和平与相互理解等;二是经济要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力资源市场、经济竞争、财政动机等;三是民族与社会文化要素,包括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公民身份发展、社会和社区团体发展等;四是学术要素,包括院校建设、教学科研国际化、学术视野拓展、形象与地位、质量提高、国际学术标准等;五是国际化合作,包括国际化课程整合、国际化教师所占比例、合作科研、国际拓展等。[20]
3.关于合作规范的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规范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区域间双方政治互信、经济互助、文化互补、教育互学、国际合作互惠的基础之上的。具体而言,区域合作规范主要体现在要建立具有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签订契约合约等。
王刚认为,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出现的具体而细致的法律问题来建构区域合作规范。“第一,建立‘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法律冲突协调机制;第二,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法治保障机制;第三,建立生态及环境保护中的法治合作机制;第四,确立民间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法律地位;第五,推进国内相关立法的修改与完善;与此同时,应当坚持国际法的国内法化和建立地方政府合作法律机制。”[21]
4.关于合作机制的研究
辛越优、倪好指出,“丝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机制首先是建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之上的。要把人力资本投入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手段,让“优先投资人才资源”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增加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创新发展力度。[22]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层面的积极强化体制机制构建最为重要。同时,各区域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配合顺势而为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区域内高校应紧抓战略机遇,重视协同校效应。
5.关于合作战略的研究
周亚庆指出,“我国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应该在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引领下进行战略选择。”[23]“以沿线国家的国情、民情为基础,破除高等教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壁垒,开展互助型、互利互惠型的高等教育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区域化、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市场,推动多元范式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版图的形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持续推进的新时期,区域内高校应积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密切结合,加快推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完成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合作网络的战略布局。
李军红提出,“一带一路 ”战略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地方高校应立足实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将服务当下与谋划长远结合,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以政府、企业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优势,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进地方高等教育走出去,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发展,实现合作共赢。[24]
6.关于合作个案的研究
李盛兵指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体系,它涉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多边合作、双边合作以及院校合作。目前,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较为全面,与南亚、独联体的高等教育合作在“走出去”方面薄弱,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严重不足,与东欧的高等教育合作除孔子学院外都较薄弱。[25]
郑圆皓、李金认为,在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高等教育合作中,要采取分类合作策略。针对国际化型国家,扩大学历学位互认规模,加强院校或项目的深度合作;针对传统型国家,深化教学内容,加大奖学金比例;针对贫困型、缓慢型国家,支援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远程教育、职业教育;针对战乱型国家,倡导人道主义援助,提高入学门槛。[26]
周谷平、罗弦提出,推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便捷人才流动是支撑,完备的参与结构和合作深度是基础,因此要加大语言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自由流动,继续扩大高等教育合作的涉及面。[27]
郭强、赵风波认为,当前高标准、高水平的提升中俄跨境高等教育的层次,需要在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中俄跨境高等教育,积极打造中俄国际合作办学的特色品牌,成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示范区,稳步引导国内一流大学赴俄开展境外办学,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集约化发展,从而建构良好的中俄跨境高等教育体系,助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28]
陈举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空间探究》中指出,打造教育共同体是中哈高等教育合作的共同愿景,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中哈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选择,校际合作是中哈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载体。[29]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进入21世纪,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体制多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深化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高等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成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互联互通、推进全球治理现代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1.“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取得突出成就
(1)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呈现专门化态势
国外对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研究,最初始于对大学战略联盟的探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教育领域的跨区域合作成为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的研究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的研究达到高潮,并呈现专门化、学科化态势。而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学科创设等方面。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已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渐趋白热化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访问东南亚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 2016 年7 月,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从政策层面肯定了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明确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在此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研究关注度迅速增强。研究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背景、合作要素、合作规范、合作机制、合作战略等方面。
2.“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存在诸多困难
(1)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存在空白
总的来说,已有研究还存在未解决的问题:一是对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对其合作关系的度量,以及合作对其自身水平影响的定量分析,缺乏深入的研究。二是深度系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专题研究还没有。三是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政策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模式与绩效评估研究还未涉及。
(2)“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存在缺失
目前,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既有宏观层面又兼顾中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泛,但其研究成果形式较为单一,仍没有专门关于该主题的硕士、博士论文,也没有出版该主题相关的学术专著。就研究范式而言,目前主要以定性的理论研究为主,而通过实地调查的定量研究滞后。
3.“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的未来展望
(1)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要凸显多学科、多视野、多范畴研究特色
基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把跨省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作为研究重点,加强协同发展省域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致力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政策研究,夯实其政策法规基础。强化比较研究、案例研究,探索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建立健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体制机制,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2)“丝绸之路经济带 ”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化拓展
在视角方面,从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经济学、比较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等多学科视角,对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形成立体式、多维度、结构化的“认知图式”。在方法方面,坚持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重点强化定量研究,以更为客观地揭示“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贡献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等。在范围方面,研究重心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宏大叙事走向微观关注,更加重视具体实践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