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专业获得感的中医护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2018-03-21戴燕铃刘蔚楠李壮苗李绵利

关键词:药膳护理学技能

戴燕铃 刘蔚楠 李壮苗 李 霞 李绵利 杨 柳

(1.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福建 福州 350004)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获得感”的概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目标愿景和思想理念[1]。学生获得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获知、获能、获德经历与结果的心理体验与感受,学生获得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诉求和方向,也是优质教学的衡量标尺[2]。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便捷途径,另一方面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出现明显“钝化”的趋势,教师所传授的技能不能转换成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甚至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厌倦和逃避。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契合培养中医护理应用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我们对中医护理的实践课程进行系列改革,使学生能够深度地融入课堂,增强学生的专业获得感。

一、整合中医护理实践课程模块,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十二五”期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要求每个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操作至少8项,并在门诊和病房广泛使用。《护理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标准”提出鼓励开设具有创新性、整合性的《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课程,其中所包含的中医护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科学、完整、有序,并具有特色。

为契合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本课程组对中医护理实践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厘清课程的定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收获。中医护理实践内容主要涉及《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临床护理学》这两门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实践课32学时,占总学时的40%,《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实践课6学时,占总学时的12.5%。

中医护理实践课程体系包含五大模块:①饮食调护在生活和临床的应用;②药膳方的设计和制作;③经络循行与腧穴定位;④中医护理技能操作;⑤临床常见病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实践。模块一“饮食调护在生活和临床的应用”是食疗实践的入门,学生从单味食物入手分析性味归经,识别功效主治,尝试葡萄酒的酿造,调查分析家乡的特色药膳食材和药膳方,选取中医饮食调护的优势病种(如感冒、咳嗽、胃脘痛、便秘、痛经),分析汇报各证型的辨证施食。在模块一初步探索、研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模块二“药膳方的设计和制作”。模块三“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是各项中医护理操作的基础,腧穴定位是否准确是确保中医护理操作疗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模块三中以经络为主线,设置了10学时腧穴定位的实训和实践考核。模块四“中医护理技能操作”遵循实用原则,结合各专科临床实践情况,精选10大项中医护理操作,涵盖17小项。模块五“临床常见病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实践”借助学生两周的临床见习,以见习小组为单位,在临床带教的指导下,收集、观察各科室中医优势病种的典型病例,将整体护理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中,并完整书写中医辨证施护方案,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中医护理实践、反思中医护理方案。

从整体上看,中医护理实践课程模块的整合和优化既涵盖中医护理理论与技能的应用,又体现中医护理的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特色,突显中医护理的实用性,契合培养中医护理临床应用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各模块设计遵循“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认知结构。

教育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能够活化实践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院独立设置中医护理实践平台,购置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模型、耳穴电子探测仪、超声雾化熏洗仪、定向透药离子导入仪等实训仪器,共享食品工程实验室,拓展校外中医护理见实习基地,广泛深入地与国内外院校开展中医交流与合作,将原本分散且有限教育资源和条件整合和优化,为落实“学生获得感”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跨学科整合教学师资,提升教师团队“新能量”

中医护理五大实践模块课程的知识结构跨度大,呈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从多角度、深入地挖掘实践内容,并能在生活和临床中学以致用。因此,单纯以护理学专业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95后大学生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特别需要整合跨学科的教学师资,建立复合式的教学团队来共同协作完成教学活动。

教改初期,由于实践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和规划,我们将药膳学、针灸学、推拿学教师纳入到教学团队中,安排其讲授和指导相应内容的实践教学,以弥补护理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随着教改的深入,跨学科教师简单叠加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教学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影响到实践模块间的衔接。因此,建立跨学科复合式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享资源,共同参与到实践模块的教学势在必行。

以模块二“药膳方的设计与制作”为例,中医护理学专职教师、国医堂中医食疗团队医师、食品科学教师共同进入实践教学中,从药膳方的组方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药膳方的主治功效、适用人群,食材选择和搭配,烹调制作等方面着手,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全面深入地剖析学生设计的药膳方,力求使学生设计制作的药膳成品达到色、香、味、效具佳的效果。“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模块内容与临床护理实践关系密切,为使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紧跟临床进展、避免脱节,中医护理学专职教师、附属医院中医技能培训中心教师、中医护理技能临床骨干共同介入操作实训,带给学生更多的临床操作案例和示范。模块五“临床常见病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实践”借力学生两周的临床见习,依托多家省级附属医院临床专科的中医护理带教力量,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整体护理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和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学以致用,切实地运用于中医临床护理实践中。跨学科复合式教学师资的整合,突破专业的局限,为教师团队注入了“新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回应学生“新需求”,采用“体验式”教学策略

有学者认为,教师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使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提高,是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的关键因素[3]。中医护理的实践课程是以前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为基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辨证思维和知识转化能力,然而这些中医药的基础知识较为晦涩难懂[4],护理学专业的中医基础课程和中医经典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对中医的领悟力较弱,加之教师在传统实践教学中缺乏有效地引导和链接,导致学生在实践课中出现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实训课中只是机械地模拟训练中医护理的操作,未能充分融入整体护理的理念和辨证施护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较差。同时,“95后”、“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能力较强,他们反感“填鸭式”地被灌输知识,希望自己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渴望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成功。

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获得感为诉求,采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行动者和体验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协调合作的潜在能力,让他们在信任、接纳的愉快环境中有效地学习,使“过程”和“人本”成为学生获得感生成和增强的助推器。

在实践课程中,每一位学生亲自酿造葡萄酒,观察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举办“品酒会”来展示、品鉴、分享学生的实践成果。利用假期调查收集自己家乡常用的药膳食材和药膳方,以汇报的形式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学生以5-6人的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从药膳设计、食材选取和购买、烹调制作,到最后药膳成形品尝,亲身体验药膳方的设计与制作,以录制视频和“药膳方分享会”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

“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课程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项操作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的关键点,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和真实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病证患者在同一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对技能操作进行有效地拓展。

在学生基本掌握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安排两周的见习,让学生在临床带教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体验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学生不仅会持续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制定中医护理的原则,亲自为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操作,进行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而且会在见习结束后讨论、分析、反思整个辨证施护的过程,以及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始终秉持鼓励、肯定、激励学生的态度,重在引导、促进学生建构认知视野,唤醒学生求知的热情,增强其学习获得感,并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四、融合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与共享中体验“微成就”

紧紧围绕“第一课堂”中医实践五大模块,在学生具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开放、多元、自主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与共享中体验“微成就”,逐步树立职业的自信和责任。结合中医特色,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学生会开展中医护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科普讲座和健康检查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实践能力。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定期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州鼓楼区开元福乐家园、洪山小学等单位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关注老年和儿童等特殊群体,普及中医护理和养生知识。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定期奔赴各地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和宣讲、寻访中医药、医疗下基层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奔赴福州各高校(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州大学、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开展“中医路,友谊花”活动,与福州其他高校的学生分享中医养生方法,推广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学院还提供了广阔的对外交流平台,学生每年都要接待来自瑞典、丹麦、芬兰、日本和台湾的进修师生,与他们交流和分享中医护理。学生在这些有参与、有体验、有历练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同辈、师长和社会的肯定,体验成功,收获“微成就”,也使其服务社会、传播中医药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随之增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医护理实践课程体系的梳理、整合,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融合了第二课堂的体验式实践,不仅提升了护生的专业获得感,更促进其形成主动探索、自主发展、不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2017年,我院学生志愿者服务总时长达6485.8个小时,参与人数1630人次,脚步遍布医院、福利院、老人院等,用自己的中医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在社会及媒体取得良好反响,曾被《东南网》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学生应用创新思维,以药膳方和中医护理技术为切入点,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和省级资助,并与教师共同开发国家级新型专利,其中《自动控距防灰艾灸器》获首届全国中医大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三等奖。

猜你喜欢

药膳护理学技能
荔枝养生药膳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改善消化不良的两款药膳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