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承中医传统,培养中医学生文化自信

2018-03-21郭继红唐雪梅

关键词:医德文化发展

郭继红 唐雪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贵州代表团审议工作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可见,文化自信是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关键,树立起文化自信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今天,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起点上,我们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充分地肯定和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中医学生来说,正确地认识和传承中医传统文化,坚定对中医的自信力,对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中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中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理想,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内在的素质和涵养的提升。文化自信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心理和意识,对中医的文化自信是中医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医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使中医学生在有了对中医的内在认同的基础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中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促进中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和精神动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医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中华医学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中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引导中医学生立足国情,自觉深入探究中医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医文化的认知,并不断继承和传播中医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传承中医文化和创新中医发展的需要

中医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智慧成果。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西方医药学的传入使得我国的传统医药学理念受到巨大的震动与冲击,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中医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西医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我们要加强对西方医学优势经验的借鉴,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把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传承好,发展好,这是当今中医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学生要担当起这份责任,就必须树立起对中医文化的自信。只有有了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自信,才能在临床中大胆地去应用,在不断地实践中,创造新的方法解决我国中医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中医学生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生力军,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医学文化的历史使命。只有引导中医学生树立起对中医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在现实的发展中,中医学生才会自觉地把中医文化融于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中医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发挥中医特色,提升中医学生文化自信

中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具有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深入挖掘祖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来培养中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推动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1.重视中医典籍教育,增强中医学生理论自信

一是中医学生要加强诵读中医典籍。中医的理论著作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蕴涵了丰富的医理,是古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这些中医典籍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所在。历代医家都把理解和背诵经典,作为治学、行医的一项基本功。《医宗金鉴·凡例》有云: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曾说: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由此可见,中医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医经典理论,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医的精髓,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医典籍的深入研讨和理解。现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理论讲授典籍,学生生硬背诵典籍,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可以结合中医经典的历史故事、名家典故等,配合舞蹈、太极、民族配乐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也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与经典理论紧密联系的典型病案进行分析,给学生以启迪,使学生体会到经典理论的临床意义,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中医经典的精髓,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才会更易理解和掌握,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中。

三是中医学生要通过研读典籍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治方法。中医学主张辨证论治,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就是把望、闻、问、切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以辨清疾病的病因和性质。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这一方法是历代医家不断实践总结探索形成的中医独有的诊治方法,是古代医家智慧的结晶,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生要通过对中医典籍学习,理解辨证论治的要领,掌握中医这一独有的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为将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2.加强中医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医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不管是学校的建筑设计,还是教室宿舍的布置装饰都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中医文化的内容。可以通过悬挂历史名医头像及其简介,使学生了解这些名医,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地去研究这些名医及其思想,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等。还可以通过悬挂名医名言,帮助学生认识作为医者需具备的素养,了解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如孙思邈的“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陆九芝的“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等。

其次,校园文化墙的装饰也可体现中医的相关知识。文化墙上可以介绍医家事迹,给学生展示中医的发展和古代中医学取得的成就,如华佗,可介绍他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熟练地掌握了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临证施治,诊疗精确,被誉为“神医”。华佗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并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文化墙上也可以书写方剂汤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将相关知识烂熟于心,如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最后,校园内可种植各种药用植物,让静态的实物成为中医思想和文化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享受到优美校园风景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地积累医学知识。通过一年四季药用植物的生长变化帮助学生了解其药性、药效、采摘时节等,让学生对药材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改革中医专业教学方法,增强中医学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一是教学中要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它依赖临床信息反馈来不断获得其理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医教学如果离开了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中医学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探索中医知识的奥秘,带领学生多深入医疗机构接触患者,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真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和继承中医传统师带徒的方法,让学生固定长期跟随老师在医疗实践中研习中医理论、诊治方法、用药方法。这种一对一的教学使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教授方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及时得到解决,并将老师的医学思想和技能传承和延续下去。

二是教学中要重视中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孙思邈曾对“大医精诚”理念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段论述已成为中医医德的经典文本。可见,一名优秀的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我们常说言传身教,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就是最好的医德教育。教师良好的品德展现和行为能够给学生带来示范效应,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作为医者的规范和要求,并在实际中自觉践行医者的职业道德。我们还应加大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重,完善医德培养人文课程体系,对医德培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通过系统化的人文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操和素养,最终使中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医德观。

猜你喜欢

医德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