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四类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
2018-03-21刘冰,冯笑
刘 冰,冯 笑
(辽宁省绥中县动物检疫站,辽宁 绥中 125200)
1 山羊瘙痒病
本病又叫慢性病毒病,是人畜共患病,以潜伏期长和病程缓慢以及皮肤瘙痒为特征。
病原与传染:瘙痒病毒是一种特殊病毒,没有核酸疏水蛋白质组成,容易和组织细胞结合,又叫感染性蛋白粒子,抵抗力很强,煮沸30 min和利用10%甲醛放置1年后仍有感染性。传染方式有两种,一是水平传播,经过消化道感染;另一种方法是垂直传播,经过母体传给后代。易感动物有羊、黑猩猩,人也可感染,是牛海绵脑病的疫源。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1~4年,最初表现是容易受惊,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动作异常,消瘦,剧烈性瘙痒,用嘴啃咬,用蹄或角拭痒,或在硬的物体(如墙角或树桩)上反复摩擦,继而引起体表局部外伤脱毛,走路时摇摇晃晃,前腿提举超高,眼球震颤,有时昏睡,有时兴奋,惊恐不安,无目的乱跑。
防治方案:目前尚无有效办法,只要一经发现可疑病例,即应立即淘汰,经消毒深埋处理,防止其他动物将尸体刨出偷食,这是唯一的根除本病防止传染的有效方法。为了防止人类感染本病,就要做到不吃未经煮熟的羊肉,特别是内脏和羊脑。
2 破伤风
本病俗称“干痂风”“脐带风”,是破伤风梭菌由皮肤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和对外界声光高度敏感为特征的疾病。
病原与传染病原:本病原菌为破伤风梭菌,为细长梭状杆菌,能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高度厌氧,革兰氏阳性。广泛存在于外界,尤其是草食动物粪便中最多,感染方式主要有断脐、深在性刺伤、钉伤,也见于创面虽大但下部坏死,上面覆盖脓痂,形成下部缺氧而利于破伤风菌生长繁殖的内环境。也有破伤风菌和其他需氧菌混合感染的,由于需氧菌在生长中耗尽局部氧而给破伤风菌创造了生殖环境,引起该病发生。本病感染途径还有剪毛、打耳号、折角、分娩、去势、颈圈磨伤和经消化道传染,因此,所有的外伤、手术都必须严格消毒,才能控制本病发生。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多为1周。一般来说离中枢近的病灶潜伏期短,症状严重。反之下半身处的病灶如后腿上的外伤病灶,潜伏期较长且症状缓和,病初口流黏涎,肢体僵硬,采食缓慢,2~3 d后症状加剧,牙关紧闭,全身僵直如“木马状”,双耳竖立,尾不会动,排粪排尿困难,对光和声音极度敏感。对突来高声立即出现角弓反张,目光斜视,瞬膜外露,吊肷,不能饮水和采食,严重时全身出汗,体温升高,最后衰竭而死亡。
防治方案: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反之预后不良。方案一:首先找到创伤病灶,进行扩创,彻底清除异物,并向创口内注入碘酊后,用生石灰块堵塞。方案二:中和毒素,尽早用破伤风抗毒素5万~8万U静脉注射,1次·d-1,连用3 d。方案三:壁虎按10 kg体重1只,焙干灌服,1次·d-1,连用3 d。方案四:对症疗法:盐酸氯丙嗪50 mg,25%硫酸镁20 mL,1次·d-1,连注3 d。方案五:对未发病羊,皮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羔羊0.5 mL,大羊1 mL,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方案六:凡是羊体外伤应用碘酊消毒,尤其深在性外伤。
3 细菌性脑炎
本病是致病菌侵入中枢后,引起整个蛛网膜呈急性炎症,甚至波及脑实质,以呈现急性严重的脑神经紊乱为重要特征。
病原与传染:本病的病原为兽疫链球菌,有荚膜,呈双球或短链,革兰氏阳性,病羊的排泄物和血液是重要传染源。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以及昆虫叮咬传染。
症状:本病呈群发性,病情发展急剧,食欲大减,精神沉郁,呆立一隅,两前肢呈交叉站立姿势,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无目的转圈,行走时遇障碍物头顶住不动,两后腿用力后蹬或疾速向前奔跑,眼球突出,表现凝视,体温升高至40~41℃,始终不下降,临死前鸣叫,角弓反张,病程1~4 d。
诊断:采血涂片(心血)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荚膜球菌,呈2~4个相连。
防治措施:方案一:青霉素240万U,链霉素100万U,注射用水10 mL,1次肌内注射,3次·d-1,直至痊愈为止。方案二:10%磺胺嘧啶按体重0.07 g·kg-1静脉注射,1次·d-1,连注3 d。方案三:石膏20 g,辰砂5 g,南星20 g,水煎灌服。
4 传染病坏死性肝炎
本病又称为羊黑疫,其发生和死亡与肝片吸虫有关联性,死亡率很高。本病以精神紊乱、流口水、运动失调、磨牙抽搐、衰竭昏迷、眼结膜黄染为重要特征。
病原与传染:病原体为B型诺维氏梭菌,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每年6~10月为发病时期,8月为高峰期,山羊发病率更高,羔羊少见。
临床症状:病畜精神不好,流口水,不愿行走,运动失调,磨牙抽搐,严重时衰弱昏迷,口流带血泡沫,眼结膜黄染,腹部皮薄毛稀处有黄染。多在夜间死亡,肝脏肿大。
防治方案:发病初期用林可霉素11 mg·kg-1,1次肌内注射,1次·d-1,连用3 d;定期用明矾沉淀类毒素进行预防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