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研究

2018-03-20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题陶诗桃源

主持人语:本期刊出三篇陶渊明研究文章:日本六朝文学资深研究专家沼口胜《略论陶渊明〈饮酒〉诗题的典故及寓意》(李寅生译)、王征《明初吴中派陶诗接受初探—以“吴中四杰”为中心》、王丽丽《宋前诗人桃源之咏的“水”意象解读》。前一篇是对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题和寓意的探索,后二篇属于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

日本是海外陶学研究的重镇。他们的研究,往往从看似不经意处入手,大胆提出结论,然后多方求证,以小见大,颇有新意。沼口胜论陶渊明《饮酒》诗,就鲜明地体现了上面所说的特点。此文以为《饮酒》诗题之“饮酒”,由两种不同的典故构成:其一,典出于汉代焦赣的《易林》繇辞“六月采芑,征伐无道。张仲方叔,克胜饮酒”,指刘裕实现晋宋禅代的义熙十四年(418)的形势。其二,典出于《周易》“未济”卦“上九”的爻辞“有孚于饮酒,无咎”,寄寓诗人安于天命的心理以及所产生的顺从、舒适的精神态度。上述结论及运用的资料,都是国内研究者所忽略的。当然,文章的逻辑推论及结论尚须推敲。比如《饮酒》诗的作年,一般据其十六、十九两首诗的自述经历推断,大致作于义熙十二三年(416、417)的秋天,即义熙元年(405)归田之后“亭亭复一纪”(一纪,十二年)。沼口胜以刘裕征伐后秦,自比周宣王征狁的史实,又引《易林》繇辞中“张仲方叔,克胜饮酒”,由此得出《饮酒》诗作于义熙十四年,同有感刘裕北伐有关。这样的结论,是否符合《饮酒》诗序?符合诗人喜酒的个性?符合渊明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立场?这些问题,值得深入讨论。

元代及明初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重要时期,王征《明初吴中派陶诗接受初探—以“吴中四杰”为中心》一文重点评述高启的隐逸诗如何受到陶诗的影响。例如评高启《咏隐逸十六首》说:“无论从写法、意义,还是诗风方面,都有陶诗的痕迹。”而《始归田园》二首,显然是仿效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高启亦有《咏三良》《咏荆轲》,如陶诗一样,表现他的诗有豪放的一面。另一诗人杨基仕宦不适,隐居避世,痛饮渊明酒,采采东篱菊,颇显隐士之风。读其《并州对雪》《鹅翎菊》等诗,可以看出他对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又以为杨基对陶诗的宗尚与摩习,当是其诗质朴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张羽自视为隐士,极为仰慕陶渊明,曾作《陶靖节赞》,赞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及诗文,认为渊明无论诗品还是人品都高若云汉。由此可见张羽对陶渊明其人品其诗文的喜爱。张羽曾作《题渊明白衣送酒图》,写“白衣送酒”的佳话,同时也暗涵着张羽本人对淡泊生活的追求。此文认为吴中四杰的诗歌创作多用陶诗意象、颇具陶诗风味。陶渊明作为魏晋诗坛上的代表诗人,对吴中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王丽丽《宋前诗人桃源之咏的“水”意象解读》,所取的角度比较新颖。但桃源水的意象究竟是什么,与无数诗人咏唱的山水之“水”有何联系,有何不同,解读其实是并不容易的。本文指出了桃源之咏的水意象的多种涵义,其中说得比较符合桃源水的,恐怕还是桃源水的意象是“隔离”,如文中所说:“桃源水隔离了喧嚣、纷争、战乱,让人们安详地生活在山水之中,进入了桃源便与山水融一了。”一条清溪,隔离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构的理想世界。前者是俗世,后者是“神界”;前者淳朴,后者浇薄;前者喧嚣,后者宁静;前者丑陋,后者优美。至于本文所说的佛教中的观想水,则是佛教禅定修习的一种方法,似乎与桃源水无关。

猜你喜欢

诗题陶诗桃源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诗题漫议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明诗制题之叙事*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搬迁十年访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