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与大众文化

2018-03-20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背包客视点现象学

主持人语:近年来,在媒介文化研究中,青年亚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许多学者和年轻的学人都从这一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课题,或者在相关领域寻找到与其交集的论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样一种事实:伴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格局的变化,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不断涌现,形成对研究者的持续刺激。可以说,这些研究与青年亚文化现象之间的共生状态,本身也成为一种文化景观,它最直接的效果是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这个社会的青年亚文化意识。

毋庸讳言,在这些研究中,有一种颇为突出的现象是,将青年亚文化作为标签,以有限的理论教条进行阐述,而缺少对特定语境下展开的亚文化实践的具体文化内涵及其广泛文化联系的揭示。针对这种情况,重申斯图亚特•霍尔的原则非常有必要。霍尔在谈到对美国“嬉皮士现象”的研究方法时指出:“这就要求分析者尽可能地使尽浑身解数,设身处地地从嬉皮士的主观愿望出发来解释这一现象。我把它叫做分析中的‘现象学’运动。”分析中的“现象学”运动,应视为一个基本的原则。

当然,霍尔的这一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现象学式的考察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是考察的视点如何选择,视点的切入决定了事物以怎样的面貌和怎样的方式呈现。本期三篇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陈霖和薛景的《日本偶像文化传播的“粘合力”》一文中提出的“粘合力”这一概念与其说是一种分析模式的建构,不如说是一个视角的设定,由此揭示日本偶像文化在中国传播中的吸引、投射、镜像以及连接与互动的情况,并努力将其与更为深层、复杂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不同于陈霖、薛景着意于理论分析,唐珊珊、管乐的两篇文章则通过特定视点来观察对象。唐珊珊的《〈灌篮高手〉周边对粉丝解读文本的影响》切入的视点颇为独特,它借助副文本概念,观察和分析《灌篮高手》粉丝在接受其实物周边的过程中产生的对“源文本”的误读、强化和稀释等现象,不仅揭示了粉丝文化的独特存在,而且触及文本间性及其包含的文化关系。管乐的《背包客网络游记的叙事分析》以网络游记为对象,尝试通过分析背包客网络游记的叙事学解读,了解背包客这一群体的网络话语表达,透视他们生活方式的具体样态—追求真实而流动(用作者的话说是“游牧”)的生活,通过对记忆富有戏剧感的包装建构个性化的美学表达,由此揭示出这个青年亚文化群体实践的文化内涵。

三篇文章在视点选择上所做的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具体的亚文化活动(包括亚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富有特质而不可被简单化约的东西,这显然有助于文化理解。当然,从特定视点切入的潜在的危险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避免这种缺憾,必须有宏观的视野。就此而言,三篇文章也都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猜你喜欢

背包客视点现象学
赞!最小背包客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视点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