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儿五脏“二有余三不足”论治小儿哮喘
2018-03-20景菲,王英,张伟
景 菲,王 英,张 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小儿哮喘为儿科常见疾病,以2~9岁多发[1-2],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二有余三不足”,即心、肝有余,肺、脾、肾不足,而哮喘稳定期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哮喘患儿以肺脾肾三脏不足体质,易使哮喘病情反复发作,临床上应用“平喘之法”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试从小儿五脏“二有余三不足”角度,探讨小儿哮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1 小儿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理论基础
在中医学中,小儿脏腑具有“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特点。明代医家万全将其概括为:“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易伤不易愈”。生长发育迅速是初生儿的重要特征,这不仅体现了小儿五脏功能活动旺盛,也是“肝常有余”的理论依据,是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化生的具体表现。
1.1 二有余三不足的原因 因为小儿五脏有“二有余三不足”的特点,可出现脾虚肝旺、肾虚肝旺、肾虚心旺及肝克脾、肝侮肺、心侮肾等表现。究其原因:1)五脏发育不同。小儿五脏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然而五脏在发育过程中,生成、速度、峰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在总的的发育过程中,肝脏、心脏发育速度较快,峰值也一直高于其他三脏。2)小儿体弱而用强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在中医学中,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前提是阴阳相对平衡。在阴阳平衡运动中,阳为主,阴为用,阳生则阴长。小儿体弱而用强,只有生长之气旺盛,才能不断的生长发育。此外,小儿的生理特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阴长阳充的生理过程中,小儿的阴阳之差较大,此时不仅以阳为主导,而且阳气旺盛占据优势位置。人身生长之阳气,就五脏而言,主要体现于“肝、心”二脏,肝心之阳气旺盛,则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1.2 小儿五脏强弱的不均衡性 1)肝常有余。《万氏家传育婴秘诀》中有言:“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故曰肝常有余,有余者,乃自然有余也。”[3]万全将小儿生长发育比喻为春天草木初萌,需依赖少阳春升之气以生发旺盛,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肝脏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医原·儿科论》中云:“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阴未充,稚阳未长也。”[4]初生小儿如同春生之芽,需借助少阳肝升之气,才能生机蓬勃。因此,小儿肝常有余为自然之有余,是其生长发育的内在动力。此外,《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中亦有言:“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确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人之初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2)心常有余。心为火阳,火阳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动力。心常有余亦是自然之有余。《灵枢·本神》有言:“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心常有余”在日常生活中可表现为小儿神思敏捷,聪明好奇;在病理上则需要分为虚证和实证。实证常表现为烦躁、夜啼、口舌生疮等,虚证表现为心神怯弱,易受惊吓等。3)脾常不足。脾属土,肝为木,木旺易克土。一方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但其气血化源充足则需要肝脏疏泄功能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若脾气健运,亦有益于肝气调畅。小儿“肝常有余”,又生长发育旺盛,需要充足的水谷精微,然而“谷气之自然不足”,无以柔肝养阴,易致肝气偏旺,肝旺乘脾,脾胃受损。此外,小儿脾气未健,又“幼小无知,口腹是贪”,容易导致胃肠负担过重,致土虚木乘,临床上常表现为厌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脾常不足”则水谷精微化源不及,导致肺肾两脏不足。4)肾常虚。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中之精气是小儿生长发育的根本所在,“肾气”为先天禀赋而来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是推动小儿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成熟的根本动力,小儿“脾常不足”,后天水谷精微荣养先天不力,导致肾气亏虚;肾属水,肺属金,金水互资互生,而小儿“肺常不足”,金病易耗肾水,肾水亏耗,补养不及,则致肾常虚。5)肺常不足。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足,易感外邪,加之脾为后天之本,为肺之母,肺气得益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健运,则肺卫自固,而小儿“脾常不足”,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故肺气易弱。《医学正传·小儿科》中有言:“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正”[5],小儿心火偏旺,火旺必灼肺金。万全认为小儿平素易汗出是因为“小儿心火太盛,上熏于肺,则皮毛不敛,腠理不密,失其卫外之职矣,故汗出焉”。此外,心火旺盛,致肺脏津液亏虚,肺阴不足,肺气阴两虚,宣降失常,精气不能布散于卫表,导致肺卫气虚、肌表不固,机体抵抗外邪能力下降。
综上,小儿“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及病理特征是五脏间乘克制化规律的具体体现。中医认为“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邪聚集于体内,病性可随病变的发展而发生转化,既可伤阳化寒,又可郁而化火,既能挟风、挟热,又能化燥伤阴,既可上犯清窍,又可下注足膝,并且痰邪为病,其病势多缠绵,病程也多较长。因此,痰浊为病,多具有变幻多端和病证错综复杂的特点[6]。小儿哮喘主要病及肺脾肾三脏,导致津液的输布运行失常,凝津成痰,其急性发作期应以治痰为先,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稳定期则应求本,治在肺、脾、肾三脏。
2 从小儿五脏“二有余三不足”论治小儿哮喘
2.1 益肺卫,滋肺阴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上,肺先受之。风邪侵袭肌表可导致肺气上逆,痰气相互搏击,壅塞气道,肺宣降失司,致痰鸣气促。小儿肺叶娇嫩,若肺卫不固,汗出当风,则易受邪侵,导致哮喘反复发生,迁延难愈。因此临床中治疗哮喘多从益肺固表,祛风化痰入手,通过使用宣肺祛风之品,以祛邪通利肺气。治疗多以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为主,通过补肺益气,以充实肌表,抵御外邪。此外,小儿体属纯阳,易感寒邪而从阳热化,一方面肺热生风,风伤皮毛,使其失于润泽;另一方面,热灼伤津致肺阴不足,出现眼、咽、鼻部的黏膜瘙痒不适,故治疗上以滋养肺阴为主,选用沙参麦门冬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
胡锦丽[7]将115例肺阴亏虚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养阴祛风汤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确切。
2.2 补心气,祛瘀血 “肺朝百脉,主治节”。哮喘久病,肺气亏虚,肺病及心,导致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脉瘀滞。反之,血络瘀阻又影响肺之肃降,严重者出现神昏烦躁、冷汗淋漓、爪甲青紫等表现,如清代唐容川所说:“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祛瘀血,则痰水自消”。李香玉等[8]认为哮喘发作的病理特点为痰壅气道,气道不畅致气伤,气伤则血瘀,而顽固性哮喘的治疗应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徐彬彬等[9]认为瘀血内阻是小儿哮喘重要的病因病机,痰瘀互结是小儿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呼吸道黏膜水肿、微血管充血、微循环障碍等为主要病理表现[10-11]。因此,若哮喘日久,反复迁延不愈或出现心阳衰微等并发证候,当以活血祛瘀,回阳救逆为主要治法,可适当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或桂甘龙牡汤加减。
2.3 运脾土,祛顽痰 肺主气,脾益气,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供养肺所需津气,故脾能助肺益气[12],即培土生金。《素问·五脏生成》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因此哮喘病位根源可在脾胃。脾虚则胃行其津液无力,导致运化失司,聚湿为痰,上贮于肺。一方面小儿饮食不知自节,生冷无度、膏粱厚味易伤及脾胃之气,脾胃受损则运化水湿失职,使得津液聚集,聚湿成痰,成为哮喘的宿根之一[13]。另一方面,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易受外邪侵袭,邪气闭其肺窍,引动伏痰,外邪与伏痰胶结,阻于肺络,肺气郁闭,腠理不通,内外表里俱闭,则发为哮喘[14]。中医学讲求“治病求本”“脾以运为健”,脾贵在运不在补。小儿脏气清灵,脾健运则水谷精微四布,五经并补。《金匾要略》有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哮喘急性发作期由感受外邪所致,治以益肺卫,滋肺阴的同时应将“运脾”贯穿其中,以杜生痰之源。缓解期可以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化裁。
2.4 益肾气,补肾阳 《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中有言:“咳嗽烦冤者,肾气之逆也。”《仁斋直指方》指出:“肾气亏虚,下元不固,藏纳失职,气不归窟,致气升上逆,或阴损于下,则孤阳浮于上,虚火上炎;或阳虚水泛为痰,上逆于肺致咳致喘也。”《明医杂著·化痰丸论》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肾为脏腑之本,各脏之阴阳依赖于肾之阴阳。小儿“肾常虚”,因肾气虚弱,无力蒸腾气化水液,致水湿蕴结,变生痰饮,上扰于肺,肺失清肃,发为哮喘。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主纳气,卫气出于上焦而根于肾,由肾中阳气化生,肾阳虚衰,卫气不固,外邪易侵犯机体而发病。肾主水,水失气化,则内生水湿,凝液成痰,导致咳喘。因此,肾虚哮喘的患儿应以补肾为重,肾阳虚轻证者,佐用培元固肾之品,重症者宜用桂枝、附子等温肾散寒。
2.5 疏肝气,畅情志 赵献可《医贯》所言:“七情内伤,郁而生痰。”《丁甘仁医案》也指出,“肺若悬钟,撞之则鸣,水亏不能涵木,木叩金鸣。”情志内伤致肝失疏泄,郁痰上贮于肺,致肺气壅滞,发为哮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经常见到因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郁而化火,从而诱发哮喘的患儿。《温病条辨·解儿难》中言“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因此,应注意肝脏在哮喘发病中的影响,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清·叶天士认为咳喘病应从肝论治,根据不同病症分别采用清肝法,疏肝法,养肝法等[15]。马军光等[16]对清肝养肺方治疗激素吸入不敏感哮喘患儿35例进行疗效观察,证实清肝养肺方可以明显改善此类哮喘患儿的症状。翟文生等[17]通过实验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从肝论治,从而奠定了其辨证方法的生物学基础。
3 小结
小儿五脏强弱的不均衡性是小儿五脏生理的突出特点,古代医家从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不均衡性最为明显的小儿时期入手,揭示并总结这一特点,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也为儿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小儿五脏“二有余三不足”论治小儿哮喘,是对其的拓展与延伸,以求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1]李敏,王次林,刘小凡,等.成都市城区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2, 18(3):206-208.
[2]YANGZONG Yan gzong, SHI Zumin, NAFSTAD P, et al.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asthma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2):860.
[3]李玉兰.“肝常有余”小议[J].内蒙古中医药, 2003,23(2):40.
[4]石寿堂.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160.
[5]虞传.医学正传·小儿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89.
[6]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32.
[7]胡锦丽.养阴祛风法治疗小儿肺阴亏虚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17, 12(3):582-586.
[8]李香玉,王永吉,王烈.王烈教授以风气痰瘀论治小儿哮喘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9):921-922, 926.
[9]徐彬彬,姜之炎.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36):4722-4724.
[10]严文珊,杨家茂.哮喘从五脏辨治析义[J].辽宁中医杂志,1997, 24(8):347-348.
[11]宋桂华,陈丽君.以五脏论治小儿哮喘[J].河南中医,2007, 27(7):25-26.
[12]吴兆利.小儿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的探讨[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 2007, 26(1):3-5.
[13]董秀兰,许华,陈治珍.从脾论治小儿肺系疾病[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5):834-836.
[14]金小晶,张文博.张明德谈哮喘“夙根”[J].时珍国医国药,2002, 13(12):756.
[15]卜平.叶天士咳喘病治肝十一法[J].辽宁中医杂志,1986(2):26-27, 15.
[16]马军光,张新雪,武维屏.清肝养肺方治疗小儿激素吸入不敏感哮喘35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24(10):1378-1379.
[17]翟文生,冯斌,殷二航,等.咳嗽变异性哮喘从肝论治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8):1979-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