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钾肥对中、弱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018-03-20王齐兵滕怀丽孙国华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崇明区202171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扬麦穗数磷肥

王齐兵 王 元 滕怀丽 孙国华 (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崇明区 202171)

在传统栽培措施中,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了肥料对小麦籽粒产量的调控后均认为,增施钾肥可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显著改善小麦品质[1-4]。但前人大多是在同一磷肥用量水平下对不同钾肥用量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且在不同生态区内进行,所以不同学者对钾肥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分歧。为此,本试验在不同磷肥用量水平下,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明确中、弱筋小麦最优的磷钾肥配比,从而为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2014年(2014年度)、2014~2015年(2015年度)在上海跃进农场红星农科站进行,试验田前茬作物为水稻,田块土质为砂壤土,连续5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0~20cm耕层土壤速效氮含量93.68mg/kg、速效磷含量27.66mg/kg、速效钾含量102.12mg/kg、有机质含量2.26%。供试小麦品种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筋小麦“扬麦18”“扬麦11”和弱筋小麦“扬麦15”。

1.2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低(L)、中(M)、高(H)3个磷肥用量水平。根据磷肥用量,在低、中磷肥用量水平下各设钾肥用量分别为不施钾肥(B)、施用与磷肥用量等量的钾肥(E)和高于磷肥用量的钾肥(P)3个处理,在高磷肥用量水平下设施用与磷肥用量等量的钾肥1个处理,共计7个处理(2015年度仅6个处理),每小区面积21m2,每处理重复3次。

1.2.1 中筋小麦钾肥试验

氮肥总用量(N)均为225kg/hm2,氮肥施用比例为基肥∶分蘖肥∶拔节肥=5∶1∶4;磷钾肥施用比例为基肥∶拔节肥=5∶5。基肥于小麦播种前施用,分蘖肥于3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倒3叶期施用。供试小麦品种为中筋小麦“扬麦18”(2014年度)、“扬麦11”(2015年度),两年基本苗数均为150万苗/hm2,均于10月30日播种。试验处理见表1。

表1 中筋小麦钾肥试验各处理设计

1.2.2 弱筋小麦钾肥试验

氮肥总用量(N)均为180kg/hm2,氮肥施用比例为基肥∶分蘖肥∶拔节肥=7∶1∶2 ;磷钾肥施用比例为基肥∶拔节肥=5∶5。基肥于小麦播种前施用,分蘖肥于3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倒3叶期施用。供试小麦品种为弱筋小麦“扬麦15”,两年基本苗数均为240万苗/hm2,均于11月1日播种。试验处理见表2。

1.3 测定项目

1.3.1 茎蘖数动态

分别于小麦4叶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调查茎蘖数。

1.3.2 产量及其结构

于成熟期取样考种,测定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各小区收获1.2m2计产,按含水量13%折算籽粒产量。

表2 弱筋小麦钾肥试验各处理设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有效穗数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中筋小麦“扬麦18”“扬麦11”在L-P(低磷肥用量)和M-P(中磷肥用量)水平下,有效穗数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分别以处理L-P+E-K和M-P+E-K的有效穗数最多,且处理M-P+E-K>处理L-P+E-K。对于“扬麦18”,处理H-P+E-K与处理L-P+EK、M-P+E-K相比,其有效穗数并不是最多的,说明过量施用钾肥并不能使中筋小麦形成最多的有效穗数。综合来看,在一定的氮肥用量基础上,中筋小麦以处理M-P+E-K的有效穗数为最高。

由表3可知,弱筋小麦“扬麦15”在L-P和M-P水平下,有效穗数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4年度M-P水平除外),以处理L-P+E-K和处理M-P+E-K的有效穗数最多,且处理L-P+E-K>处理M-P+E-K(2014年度M-P水平除外)。2014年度处理H-P+E-K与处理L-P+E-K、M-P+E-K相比,其有效穗数也不是最多的,说明过量施用钾肥并不能使弱筋小麦形成最多的有效穗数。综合来看,在一定的氮肥用量基础上,弱筋小麦以处理L-P+E-K的有效穗数为最高。

2.2 对每穗粒数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中筋小麦“扬麦18”“扬麦11”在L-P和M-P水平下,每穗粒数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4年度M-P水平除外),且以施用与磷肥用量等量的钾肥时每穗粒数较高(2014年度M-P水平除外),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钾肥用量对弱筋小麦每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无规律可循。处理H-P+E-K与处理L-P+EK、M-P+E-K相比,中、弱筋小麦每穗粒数差异也不显著。综合分析,在一定的氮肥用量基础上,在磷肥不同用量水平下,钾肥对中、弱筋小麦每穗粒数的影响较小,对大穗形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表3 钾肥对小麦有效穗数的影响 (单位:万穗/hm2)

表4 钾肥对小麦每穗粒数的影响 (单位:粒)

2.3 对千粒重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中筋小麦“扬麦18”“扬麦11”在L-P和M-P水平下,千粒重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015年度L-P水平除外),分别以处理L-P+E-K和处理M-P+E-K的千粒重最高(2015年度L-P水平除外),且各处理间千粒重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在L-P和M-P水平下,施用适量钾肥能提高中筋小麦的千粒重,钾肥对千粒重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对于“扬麦18”,处理H-P+E-K与处理L-P+E-K、M-P+E-K相比,千粒重最低,表明在H-P水平下,增加钾肥并不能显著提高中筋小麦千粒重。

由表5可知,弱筋小麦“扬麦15”在L-P水平下,千粒重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M-P水平下,千粒重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在L-P和M-P水平下,适当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弱筋小麦的千粒重,钾肥对千粒重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处理H-P+E-K与处理LP+E-K、M-P+E-K相比,其千粒重并不是最高,表明在H-P水平下,增加钾肥并不能显著提高弱筋小麦千粒重。

表5 钾肥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单位:g)

2.4 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由表6可知,中筋小麦“扬麦18”“扬麦11”在L-P和M-P水平下,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以处理LP+E-K和处理M-P+E-K产量最高,且处理MP+E-K>处理L-P+E-K。对于“扬麦18”,处理H-P+E-K与处理L-P+E-K、M-P+E-K相比,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为最低,说明在H-P水平下,增加钾肥施用并不能提高中筋小麦籽粒产量。

由表6可知,弱筋小麦“扬麦15”在L-P和MP水平下,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以处理L-P+E-K和处理M-P+E-K产量最高,且处理L-P+E-K>处理M-P+E-K。处理H-P+E-K与处理L-P+E-K、M-P+E-K相比,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为最低,说明在H-P水平下,增加钾肥施用并不能提高弱筋小麦籽粒产量。

综合分析,在一定的氮肥用量基础上,在不同的磷肥用量水平下,中、弱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以施用与磷肥用量等量的钾肥处理产量最高,过量施用钾肥会降低籽粒产量,但中筋小麦“扬麦18”“扬麦11”以处理M-P+E-K籽粒产量最高,弱筋小麦“扬麦15”以处理L-P+E-K籽粒产量最高。中、弱筋小麦在高磷水平下,增加钾肥施用并不能提高籽粒产量。

表6 钾肥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单位:kg/hm2)

2.5 产量三因素对籽粒产量贡献关系的分析

对2015年度“扬麦11”产量三因素进行通径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由表7、8可知,在籽粒产量三因子中,对籽粒产量起首要作用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每穗粒数,其中有效穗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中筋小麦“扬麦11”而言,在不同磷肥用量水平下,施用钾肥主要是通过调节有效穗数来调控籽粒产量。

表7 “扬麦11”产量因子及产量的通径分析

表8 “扬麦11”产量因子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对2015年度“扬麦15”产量三因素进行通径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由表9、10可知,在籽粒产量三因子中,对籽粒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每穗粒数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最小,有效穗数、千粒重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对弱筋小麦“扬麦15”而言,在不同磷肥用量水平下,施用钾肥主要通过调节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来调控籽粒产量。

表9 “扬麦15”产量因子及产量的通径分析

表10 “扬麦15”产量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氮肥用量基础上,在中、低磷肥用量水平下,以施用与磷肥用量等量的钾肥时中、弱筋小麦有效穗数最多,中筋小麦在MP水平下、弱筋小麦在L-P水平下有效穗数均最多;在一定磷肥用量水平下,钾肥对中、弱筋小麦每穗粒数的调控效果均不显著;在中、低磷肥用量水平下,以施用与磷肥用量等量的钾肥时中、弱筋小麦千粒重最大且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也最高,其中,中筋小麦以处理M-P+E-K的产量最高,弱筋小麦以处理L-P+E-K的产量最高;在高磷肥用量水平下,施用钾肥不能提高中、弱筋小麦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通径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磷肥用量水平下,钾肥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调控中筋小麦的籽粒产量、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来调控弱筋小麦的籽粒产量。

张洪树[5]、周忠新[6]等研究结果表明,当磷钾肥用量比约为1∶1时能综合协调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本试验得出的结果与之一致。

[1]王立河,孙斌,王喜枝,等.潮土麦田钾素对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66-470.

[2]赵永志,王俊英,王义忠,等.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试验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6):103-105.

[3]张定一,张永清.施钾对强筋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0085-0090.

[4]孙克刚,杨稚娟,李丙奇,等.施用氮肥、钾肥对优质小麦豫麦47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磷肥与复肥,2005,20(1):66-67.

[5]张洪树,王之虎,祁石刚,等.高产小麦磷钾效应和适宜氮磷钾配比研究[J].磷肥与复肥,2003,18(5):65-67.

[6]周忠新,于振文,许卫霞,等.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3):42-44.

猜你喜欢

扬麦穗数磷肥
2021-2022年潢川县稻麦轮作区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
上半年磷肥行业运行呈现“两降三增”特点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花生增产巧喷磷肥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磷肥:国内屡遭“冷眼”国际利好频传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