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级军工单位的军民融合发展
2018-03-20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杨 英 谢 涛
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在新军事形势和经济环境下提出的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多项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本文站在三级军工单位的角度,分析了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了发展目标和路径,提出了有效措施及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战争时期,国防科技工业要优先发展,资源配置要优先保障。目前,我国处于总体和平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往产能过剩、落后低端、跟不上国防技术迭代需求的国防科技产业面临提档换速、整合升级的迫切需求。三级军工单位主要承接上级总体单位的指令性军品配套任务。军品市场属于计划市场,需求可预见、可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任务明确,波动较小,而形成军品的众多要素却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获取成本随市场环境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军工单位正面临着降本增效、拓展需求、提升能力的巨大压力。以往大多在军工系统内部进行资源配置和协作形成的近亲繁殖已不能适应整个市场经济生态系统的演化,军工企业需要以更加开放协作的方式融入其它行业,跨入其它领域,借鉴其它行业发展经验,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道路,实现各行各业、各门各类、各种资源要素的融合和联通,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过去,三级军工单位主要依靠上级总体单位,任务饱满,风雨无忧。但如今,上级总体单位也面临着军品准入逐步开放,装备竞争采购模式改革的巨大压力,各军工单位竞争加剧,指标要求节节攀升,压力层层传导,军品能力约束明显。一直以来,我国军工单位计划色彩浓厚,市场化改革程度低、效率低,有的三级军工单位为了快速发展、完成经营任务,开发的民品与内部专业技术关联度较差,产业协同较差,未能做大做强,错失了做好核心主业和优势专业发展的良机。
封闭的模式使三级军工单位不能适应技术、经济发展的大系统环境。为了解决三级军工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满足其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满足上级单位和总体院所对三级军工单位的指标要求,必须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融合开放之路。
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得好,不仅有利于促进单位内部效率的提升,满足上级总体单位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形成各相关参与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局面,还可促使军品发展提速,民品质量技术提升,挖掘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新技术、新机遇和新产业,进而形成全域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内外专业厂所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我国三级军工单位的军民融合经历了尝试摸索发展阶段、不受控发展阶段、有规划的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发展阶段,以及融合整合式发展阶段等5个阶段。从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历程来看,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首先,注重营造军民融合发展氛围,相关配套体制改革始终稳步快走,适应发展需求,建立了完善、高效的军民协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的军民融合平台能够有效运行。其次,注重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实施以核心专业能力为基础的整合并购,聚集归类,减少同质化,自主创新和拿来主义并用,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延伸专业价值,做强专业实力。第三,注重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内部市场化竞争与合作提升内部效率,同时,通过外部市场化的合作,强强联合,打造军民两用优势技术与产品,建立以相关专业为中心的系统产业。第四,注重建立清晰的产权业务关系,注重投资主体多元化,能够吸引外部融资,将优势产品和产业做大,形成产业利润,并在广阔的市场上形成了相关专业技术的品牌影响力。
分析国外军民融合企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其成员单位的军民融合发展具有历经摸索、随势而动的特点。以美国波音公司为例:20世纪40年代,其以军机立业,以军促民;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其以民为主,兼顾军机;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实现了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其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统筹市场,整合研发,要素融合,借力资本,专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其核心专业技术在军、民两个市场中统筹、均衡发展。二是,其下属的专业事业部始终在系统级、专业化军民融合的研发体系中高效运转。三是,其军品和民品之间在技术上充分互动,互借互融,军品和民品的要素、资源、方法等能够互相流动和转化,有机结合。四是,依托资本市场,各相关专业化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围绕核心优势和核心专业,推进多元化发展,最终成功转型为专业领域内系统集成服务或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的约束
研究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的约束就是要从其融合发展的实际环境出发,找出三级军工单位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瓶颈。
一、体制机制的约束
我国三级军工单位属于军工集团管控模式下的独立法人,大多尚未经过充分的市场化改革,系统内部以军品协作配套为主,按指令性计划开展生产和运营活动,内部行政化管控严重,沟通共享程度较差。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三级军工单位大多没有明确军民融合的责任主体,多头管理、多方争利,最终导致“无头管理”,另外,也存在有目标、有规划,但论证不充分,找不到突破点,落地难等问题。军工体系内形成的封闭的体制机制,以及军工行业保密、准入资格等核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三级军工单位的军民融合发展。基于上述原因,军品和民品从订单到交付融合较差,共享和转化尚显不足,尚未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创新的局面。此外,部分军工单位与学校、国家实验室,以及军方研发单位的沟通交流仅停留在表面,开放式合作少,产学研体系效率低,处于各自相对保守的状态,难以实现高效协同创新。
二、思想认识不足的约束
部分三级军工单位对军民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真正理解军民融合的要义和必然性。部分军工单位的领导干部和员工大多有重军品、轻民品的思想,军品是国家的政治任务,优先考虑,对民品的管理和资源配置则相对落后。一方面,三级军工单位的人员对国家层面的军民融合政策理解不透彻,导致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地十分困难,存在着喊口号、大空套的现象。另一方面,三级军工单位的人员对其所属上级单位军民融合系统级的顶层策划、对地方军民融合政策、各级各类军民融合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的理解、研判和运用尚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借势发展。此外,由于军民融合涉及多方利益冲突的问题,部分三级军工单位的领导还存在不想融、不敢融的思想,将军民融合的努力方向仍放在大力发展民品上,认为民品发展得好就是军民融合做得好,民品产业弱、小、散、乱的格局尚未改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系尚未形成。
三、资金供应不足的约束
一般三级军工单位除了保军单位,或者有独家核心技术的单位,在竞争性采购政策放宽以后,其在国防工业体系内外都存在竞争对手,其专业领域优势和前沿项目仅靠上级单位和地方政府拨款外加厂内自筹,无法满足项目研发的资金需求,导致多个军民融合项目由于资金缺乏原因而夭折。
总的来看,体制机制的约束普遍存在于三级军工单位内、外部;思想认识不足的约束主要源于三级军工单位内部;资金供应不足的约束则更多的是由投融资体制或政策原因造成的。这些约束直接表现为三级军工单位尚未形成高效、开放的军民融合发展运行体系。
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的趋势
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防经济和国民经济协同并进、互融互促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构建高水平国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需求和增长点。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的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3个特征。
一、军民融合要素更丰富
未来,三级军工单位的军民融合要素将在专业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扩展到军品的设备、人员等其它生产要素上,最终实现在同一生产环境里,军、民品有序组织,互融互动。例如,为了降低军品开发成本,可采用性能参数同级别但成本更低的工业级元器件;所拥有的机器设备能力既可以生产军品,也可以生产民品;各类人员可以在保密许可范围内更多地开展交流,促成更多通用化的应用;可持续推进先进工艺方法的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二、军民融合方式更多元
三级军工单位的军民融合方式将更加多元化,例如,在技术层面上,可实现内部军民专业技术资源的融合、体制机制的融合,也可与外部的科研实体、民营企业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的强强联合;在资本层面上,可通过资本的军民融合,推动军民研发融合、产品融合、制造融合、管理融合、人才融合。
三、军民融合范围更广阔
三级军工单位可依托自身的核心专业优势,拓宽自身技术领域,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国界、跨专业的融合,进一步助力形成国防系统和国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新的解决方案。
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三级军工单位应遵循军民融合发展的趋势,细化分解军民融合目标,通过体系化的组织领导与控制,最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有效运行。
一、设置组织机构
三级军工单位应成立职责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军民融合管理机构,明确业务重点。军民融合管理机构要纳入三级军工单位党政最高权力机构直接管辖。单位领导班子应为军民融合管理机构配置优质的人才资源、物质保障,要选取创新意识强、进取意识强、改革魄力强、市场化意识强、军民融合意愿强,并具有整合各方资源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民融合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军民融合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推进规划实施,监控军民融合过程中信息、管理、资源的配置和融通,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运行机制,维护军民融合的运行平台,理顺各参与方的利益关系,使其走向竞争合作状态,并按参与贡献度和运行表现对其进行绩效考核,改善军民融合的质量,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做好军民融合的输入引导、信息传导、政策分析运用,以及输出过程的风险管控。此外,其还可通过对军民融合项目的监管,推进军民融合项目运行质量的提升。
二、确定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
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是三级军工单位基于自身军民融合发展约束及军民融合发展趋势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可达到的预期结果。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按阶段分,有短期目标,有长期目标;按目标表现形式分,有与经济指标相关的定量目标,有难以数量化描述的定性目标;按目标的形成过程分,有融合的初始目标、过程目标,以及终极目标;按照目标的重要性可分为核心目标、附属目标。三级军工单位应基于自身所处专业领域的相对地位,以及行业竞争程度、发展趋势,确定合适的融合目标,可将终极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过程目标,如技术创新融合的目标、产品融合的目标、市场融合的目标、管理融合的目标,以及最终要达到的效益目标。
三、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平台和运行体系
结合军工三级单位自身实际,依托专业核心能力,统筹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平台,建立体系化的军民市场管理融合、规划融合、经营监管融合、投融资融合、设计融合、工艺融合、采购融合、制造融合、人才培养融合体制和机制,并依托三级军工单位军民融合项目,推进从军民融合创意产生到设计、制造,以及市场推广的军民融合运行体系的持续优化。
实现技术融合,在进行年度技术规划时就要考虑到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民用先进技术在军用领域的适用性,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初就要考虑到技术的通用性、转化的条件等方面。此外,在技术的实现过程中,具体工艺方法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军民之间的借鉴、转化和融合,从而实现从技术方案评审到技术定型的全过程的军民融合发展。
实现产品融合,就是要在材料采购、物资保障、工艺管理、组装测试到售后交付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军民融合发展。要梳理相关军、民用标准,统筹考虑,充分论证军民通用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打破军、民品制造过程的界限,实现信息、资源和能力的充分共享。
实现市场融合,就是要实现市场运行体系中从输入到输出、从需求到售后的全过程的有约束的军民融合。以市场开发为例,军品客户可通过采用规模化生产的民用产品降低成本,民用领域可采用先进的军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市场,因此,要统筹军、民两个需求,拓宽军、民两个市场,培育新的军民融合市场。
实现体系融合,就是要在三级军工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中,充分破除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障碍,运用取消、合并、简化、重排等手段,整合军品和民品两个管理体系,统筹实现军品体系和民品体系的设计、运行和监控,从而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每个产品、项目、业务及专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到一定体量后都能跃升到更高的融合阶段,进而实现三级军工单位军民产业融合、效益融合、资本融合,获得更多的融合效益。
四、融入外部平台,实现“走出去”
三级军工单位不仅要融入所属集团系统内部、院所内部的平台,更要融入体系外的平台,包括融入专业领域相关的地方政府科技平台、国家实验室平台、民营企业的实验室平台,融入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交易所、军民融合产业园、技术孵化园,依托自身的核心专业,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军民创新资源,发挥其优势能力,进行相关多元化拓展。
五、借力资本,深度融合
三级军工单位大多为国有独资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为上级单位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拨款,未来,面向军民融合创新资源的整合,三级军工单位必须以开放的视角,依托自身的核心专业优势,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银行、信托、股市、债券市场多元化融资,满足对军民融合项目产业化发展的庞大资金需求,通过资本的融合,实现市场、人才、管理的军民深度融合。
1 姜鲁明. 关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思考[J]. 国防科技工业 , 2011, (3): 7 ~ 10
2 段云龙.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理论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 , 2012, (10): 255 ~ 256
3 王士彬, 杜献洲.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N]. 解放军报, 2015-03-13
4 杨梅枝.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