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上和世间最重要的路

2018-03-19王锡伦

世界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张骞匈奴西域

王锡伦

自地球上出现人类文明以来,人类的足迹就走出了许许多多条道路,从最初的土道,到车马道,一直到近现代的汽车公路、铁路、水运的航道等,世界各地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些道路交织成的交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管古往今来有多少条道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路,却非古代丝绸之路莫属。

现在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都说是西汉的张骞开辟的。而最早向后人讲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故事的,是那位写成了中国二十四史第一史 《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

《史记》开创了中国正史的体例,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130篇50多万字。在造纸术尚未发明的时代,司马迁用竹简写的《史记》真正是汗牛充栋。在列传中有一篇《大宛列传》,讲述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

这是中国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有关丝绸之路的记载。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和联合大月氏国,夹击在河西走廊以西盘踞的匈奴人。匈奴人杀了大月氏国的国王,还非常残忍地用国王的头骨做了酒器。这对大月氏国来说是奇耻大辱。大月氏国一直想报仇。张骞率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西出阳关,不曾想很快就让匈奴人给俘虏了。

匈奴人知道张骞出使的目的,却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扣留下来,甚至还非常有人情味地给了他女人,让他娶妻生子,也许是试图让张骞沉浸在温柔乡里乐不思汉,忘掉自己汉使的身份和目的。好在张骞有足够的定力,在匈奴待了10年,始终持汉节不失,并且终于找机会逃出匈奴的势力范围,到了大宛国。这时,他才知道,最初想联络和联合的月氏国,已经被匈奴打跑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并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月氏国,过上了富裕自在的生活,不再想找匈奴人报仇了。张骞只好踏上返程。结果又被匈奴人抓获,滞留一年后,匈奴老单于死了,发生内乱,张骞才乘机逃了出来。前后历时14年,出使时一百多人,回到汉朝都城长安,只剩下张骞和向导两个人。

张骞历经磨难与艰险,九死一生回到了长安,自然要向皇帝述职,他向汉武帝讲述了十四年西域之行的种种遭遇和见闻。据说他还向汉武帝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但这篇报告并没有流传后世。不过司马迁《史记》中的《大宛列传》,是根据张骞的报告或讲述所写,却是不争的事实。正是有了《史记·大宛列传》中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这些记载,后人把开辟丝绸之路的功劳记在了张骞的头上。

其实,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早在张骞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现代人的祖先智人迁徒的路线。至少在距今4000多年前,小麦就从原产地中亚地区传入中国,中国的小米也传到了中亚;而青铜冶炼与铸造工艺,最早发端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在商周时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发明了陶范铸造青铜的工艺,把青铜器推向了一个高峰,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以丝绸来命名,是因为中国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养蚕缫丝织绸,工艺与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和先进。而在欧洲的古罗马帝国时代,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欧洲人已经用上了中国产的丝绸。

所以,尽管司马迁说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但实际上在张骞之前的几千年,非洲、欧洲和亚洲的陆路交通就已经存在了。货物交换、物种转移与技术交流都一直在进行着。所以,有学者称丝绸之路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智人向北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到达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半岛,分多路向欧亚大陆迁徙。智人大迁徒所走过的路,就是最早的亚、欧、非三大洲的联系通道。石器时代的一些文明与技术等都是通过人类迁徒传播到三大洲的各个地方。这或许就是丝绸之路最早的雏形。

看看世界地图,你就会发现,非洲、欧洲和亚洲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尽管其中会有山脉、河流甚至是海洋、海湾的阻隔,但是三大洲在陆上总有相通相连之处。而美洲大陆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还没有进入到三大洲人们的视线中。

人类文明最早的曙光,就出现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中心地带,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中华文明的起源晚于上述三大文明。全球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也产生在这个地区。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方中国和西方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转地。

汉通西域,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是为了打击匈奴,解除汉朝北部边患。但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把一度为匈奴人占据的通道再次打通,其意义与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丝绸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古代絲绸之路上的贸易,都是一段一段进行的,没有人能够把长达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从头到尾全部走完走通。中国的物产通常是被倒了不知多少次才到了欧洲人的手中,而欧洲和中亚的物产也是倒了不知多少次后才能进到中国。一个个物流集散地就出现了,一个个城镇就兴起了。丝绸之路绝不是一条路,而是多条道路组成的东西方贸易交通网络。随后就形成了一条条经济带和文化带,货物在这条经济带上交易,文明在这条文化带上碰撞、交流和融合。

15世纪大航海时代来临,欧洲的商船得以从海上直接开到中国的港口,实现了与中国的直接贸易。第一艘来到中国的欧洲商船是葡萄牙的商船。此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凋零。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亚、欧、非贸易与文化交流长达两千年。有学者说,一部丝绸之路史,就是半部世界史。

现在国内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定义,都说是起始于中国的一条东西方贸易通道。 其实更确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东起点在中国,西起点在意大利。欧洲和中国两大后发的文明(相对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已经消失的文明而言),一个自东向西,一个自西向东,相向而行,在中亚碰面。

虽然德国地理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19世纪70年代给这条通道起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在这条通道上交易和交流的,绝不仅是丝绸。茶叶、瓷器、香料、象牙、纳玻璃、冶铁技术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各个物种等,都是这条通道上的交易对象。中外文化通过这条通道碰撞、交流与融合,不断地给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这也是中华文明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重要原因。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的、包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大通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骞匈奴西域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英文摘要 关键词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