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俄罗斯电影的艺术传统和发展趋势

2018-03-19德米特里·卡拉瓦耶夫

世界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苏联俄罗斯

[俄]德米特里·卡拉瓦耶夫

当代俄罗斯电影传统奠基于苏联时期,当然,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世界文化艺术和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包括19—20世纪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对俄罗斯电影传统的形成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详细列举出来的传统就有:人文主义、精神性(心灵主义)、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等等。这些传统在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的文学作品里,在苏里科夫、列宾等的绘画以及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等的音乐作品中多有体现。当然,谢尔盖·格拉西莫夫、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等人的电影自然更能体现出俄罗斯电影艺术传统的光彩。毫无疑問,当代俄罗斯电影继承和发展着这一传统。同时,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世界(全球化)电影文化和电影业的影响,俄罗斯电影也表现出新的特质和发展趋势。

关于俄罗斯电影传统,我想从道德伦理、题材类型和表现风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道德伦理

1.人文主义

关于人文主义,我们以生命伦理立场来理解,相信人类个体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目的性,人有权利和义务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此外,多数人对它的解释还意味着乐观主义,相信人的力量,相信人能够按照正义和美的规律塑造世界。

在俄国和苏联历史上,人文主义文学和电影的经典范例体现在诸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作品之中。这些小说在苏联时期也被搬上了银幕,并作为俄国人文主义艺术电影的杰作而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可。

在苏联改革时期(1985—1991),人文主义电影表现为对斯大林时期专制主义的批评。如Т·阿布拉泽导演的《忏悔》、А·普罗什金导演的《1953年寒冷的夏天》、К·沙赫纳扎罗夫导演的《弑君者》、И·郭思杰夫导演的《无疆》等。在1990年代,人文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是А·索库洛夫的电影(如《寂静的书页》《母与子》等)。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Ф·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二战”史诗电影《斯大林格勒》,在表现爱国主义的悲怆情怀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比如,是否应该向取水的德国士兵开枪?这即是一个基本的人道原则问题,与法西斯侵略者滥杀无辜的掠夺本性有着本质区别——这一点十分重要。同样,邦达尔丘克在他最近拍摄的科幻题材电影《吸引力》(2017)中,也把人文主义作为地球上的人类与外星人交流、沟通的唯一基础。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外星人飞船降落在莫斯科郊外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2.爱国主义

在1930—1940年代以及1950年代初期,苏联电影特别强调爱国主义,其核心概念是“热爱祖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热爱苏维埃祖国”。代表作品有С·格拉西莫夫导演的《共青团员》《七勇士》,Л·阿尔斯塔姆导演的《卓雅》,Ф·艾尔姆列尔导演的《伟大的转折》。当然,也有电影表现爱国主义的重点是强调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并以此确立政治和文化的目的性。如,С·爱森斯坦导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В·普多夫金导演的《苏沃洛夫》、А·杜甫仁科导演的《米秋林》、Г·罗沙里导演的《穆索尔斯基》等。

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爱国主义主题开始转向人类社会共享的人文主义目的性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的《伊万的童年》。在这部电影里,少年英雄伊万的内心燃烧着与法西斯战斗的强烈愿望,但这不并是因为他有“党票”,而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在什米尔诺夫导演的 《白俄罗斯火车站》中,尽管那些老战友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被官方遗弃而显出几分悲凉,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作为人的基本责任。在苏联改革时期以及后改革时代,爱国主义观念受到怀疑,因此在1992年出现В·哈季年科导演的《爱国主义的喜剧》这样的影片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部影片里,“家园”的概念被贬为一栋破旧的房屋,里面住着一群被边缘化的主人公。从2000年开始,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重新回归到原初意义上,典型的例子是以俄罗斯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影片《1612》(В·哈季年科导演)和《塔拉斯·布尔巴》(В·博尔特卡导演)。当下,我们看到爱国主义电影正经历着自己的文艺复兴,从卫国战争题材、太空题材到运动题材均有所体现。除了《斯大林格勒》,还有С·莫克利茨基导演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2015)、А·沙里欧波和К·德鲁日尼导演的《潘菲洛夫28勇士》(2016)、П · 巴尔胡明科导演的《加加林——太空第一人》(2013)、Д · 吉谢列夫导演的《天空第一步》(2017)、К·希宾科导演的《礼炮—7号》(2017)、Н·列别捷夫导演的《传奇17号》等等。这些影片的显著特征是官方思想的缺席或作为隐性的存在,爱国主义的主要载体是人民而不是国家政治体系。

3.集体主义

在苏联电影中,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如同爱国主义一样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代表作品是А·阿洛夫和В·纳乌莫夫导演的《保尔·柯察金》、Ю·拉伊兹曼导演的《共产党员》。前一部作品讲述主人公在国内战争中英勇作战,此后在建设铁路的工地上忘我劳动。而后一部作品中,主人公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献给了水电站的建设事业。最有感染力的集体主义电影来自卫国战争题材,如С·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С·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他们为祖国而战》、Л·贝克夫导演的《老人们去战斗》等。在当代新俄罗斯电影中,集体主义或被表现为军队中的团队精神(А·罗果日金的《信号站》、Ф·邦达尔丘克的《第九连》),或是一个球队内部的团结一致(《传奇17号》《冠军》),或是警察在侦破刑事案件过程中的紧密合作(电视连续剧《碎灯街》《警界战斗》),当然也有像《礼炮—7号》那样表现太空飞船上宇航员之间的协作精神的。

4.精神属性

在苏联时期,精神属性(具有心灵价值和超越物质之上的需求)更多地被理解为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忠诚,当然在有些苏联电影中也表现了对普遍的人文价值的珍视,如С·邦達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А·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索拉里斯》;也有极少数电影表现了人对上帝的信仰,如塔可夫斯基的 《安德烈·鲁勃廖夫》。可以肯定的是,苏联银幕上的正面主人公确实总是具有超越物质现实的精神价值,甚至在梁赞诺夫的喜剧《请爱护汽车》中,主人公依然具有这样的特质,他把卖掉汽车的钱送给了幼儿园。1991年之后,精神属性与宗教信仰时有混淆,并且不仅限于与东正教相关的电影,如В·霍季年科导演的《穆斯林》。在2000年以后更是把信仰和精神属性等同起来,如А·普罗什金导演的《汗国》、В· 哈季年科导演的《神父》。当然,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例子对此加以区分,如П·鲁金导演的《岛》、А·兹瓦金采夫导演的《利维坦》等。

5.国际主义

这里的国际主义应该理解为对国际和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的召唤。在苏联电影中,国际主义的观念自然也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典型代表是Б·巴尔聂特导演的《边疆》。该片讲述的是:在一个小城市里居住着俄罗斯人和德国人,他们最终联合起来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斗争。1959年,在苏联银幕上出现了反映苏联和中国工人友谊的故事 (Е·吉甘导演的《在工地上》)。同样,苏联与法国合拍的影片《诺曼底—涅曼》讲述了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和法国飞行员的兄弟友谊。苏联银幕上战争题材中的国际主义,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斗友谊,如影片《自由战士》。

在后苏联时期,国际主义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宽容、友善的态度上,包括与民族文化根源、风俗相异的族群关系,代表性的作品是Г·奥洛夫导演的喜剧电影《我们的俄罗斯:鸡蛋的命运》(2010)。该片讲述的是:一群塔吉克斯坦的外籍工人来到莫斯科,他们虽然看上去有些可笑,但却非常可爱。莫斯科黑社会团伙的头目总是想找茬收拾他们,却总是无果而终。前面提到的新片《吸引力》(2017)是一部讽喻体电影,主人公们虽然长着外星人面孔,但他们的故事却和那群塔吉克斯坦外籍工人非常相似。

6.惩戒犯罪

这是从苏联电影到当下俄罗斯电影一直严格遵循的传统之一。在苏联电影中,如果犯罪分子(如小偷、匪徒、叛徒)要成为正面英雄,只有在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后方可实现。最有名的一部电影是В·舒克申导演的《红色的卡琳娜》,该片主人公改邪归正后开始新的生活。在间谍系列影片 《间谍的错误》《间谍的命运》里,描写了一个曾被西方间谍机构收买的俄国叛徒,最后被感召并为苏联侦查机关工作的故事。在后改革时期,曾出现过热衷于表现犯罪情节的一股潮流,一些电影把违法人物处理成正面角色。当然,从某种角度说,他们触犯法律是为了复仇并匡扶正义。例如:达尼尔·巴格洛夫(А·巴拉巴诺夫导演的《兄弟1》《兄弟2》中的主人公)从军队退役之后成为一名杀手,并惩治了一群非法之徒;退休老军人伊万·阿夫宁(С·伽瓦鲁信导演的《伏龙芝射手》中的角色)用步枪射杀了强暴他孙女的社会败类。从2000年开始,对犯罪人物的描写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即许多人物是在年轻人中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时尚角色,如《悲观者》和电视剧《匪帮》。目前,俄罗斯电影面临着一系列犯罪“超人”的强烈诱惑(如《别人的》《屋子》),但实际上这类人物并不具备道德伦理方面存在的理由。

题材类型

1.卫国战争

在苏联银幕上,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我们稍加回忆,就会想到Г·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Ю·奥杰洛夫导演的《解放》以及前面提到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从苏联改革时期到1990年代初,此类题材的电影剧减到寥寥几部,其中有Э·克里莫夫导演的《自己去看》。2010年以后,卫国战争题材电影重新发展出许多种亚类型,最具影响力的影片有:Н·米哈尔科夫导演的《毒太阳2》、К·沙赫纳扎罗夫导演的《白虎》和《斯大林格勒》等。新出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在科幻题材电影中也加入了有关卫国战争的内容,如《我们来自未来》和讽刺喜剧《希特勒玩儿完!》。

2.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

在苏联时期,反映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电影建立在英雄主义叙事基础上。属于这类叙事的有Е·吉甘导演的 《我们来自喀琅斯塔德》、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夏伯阳》、А·杜甫仁科导演的《肖尔斯》等。从苏联改革时期到1990年代,发生了批评或是重新评价这一历史时期和相关人物的现象,我们可以列举出来的作品包括:К·沙赫纳扎罗夫的《弑君者》、Г·潘菲洛夫导演的《罗曼诺夫王朝:帝王之家》、Л·马里亚金导演的《托洛茨基》。当代俄罗斯电影形成了更加全面、多元的视角,并以此来表现这段历史,如Н·米哈尔科夫导演的《太阳风暴》更具有悲剧色彩。当代俄罗斯影视在表现这段历史时通常回避过于简单的政治轮廓式表现,而是尽量保持历史客观的立场。

3.改编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

在苏联电影中,很多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也成为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诸如С·格拉西莫夫导演的《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С·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战争与和平》、И·贝里耶夫导演的《白痴》、А·扎尔赫依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И·赫依菲茨导演的《带狗的女人》,这些影片都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在1990年代还是在2000年以后,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热情一直没有中断。这一时期改编的特点,是在经典小说原作基础上,将其改编成具有后现代类型和问题特征的影片,使之更具有当代俄罗斯的特质。如Г·康斯坦丁·拿波里斯基导演的 《低能儿》,就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白痴》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在今天,经典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依然是俄罗斯电影创作的首要源泉,像К·沙赫纳扎罗夫根据契科夫小说改编的《第六病室》,把故事发生的精神病院地点搬到了当代俄罗斯的外省。另外一些当代改编的方法,是把原小说的叙事重点转换到新的人物方面,像К·沙赫纳扎罗夫新近改编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从沃伦斯基的视角展开叙事,这从影片的名字就能体现出来——《安娜·卡列尼娜:沃伦斯基的历史》。

电影表现风格

1.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

历史主义(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和现实主义(真实性,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是苏联电影的基本原则,甚至幻想类型的电影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并满足真实性的要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解释。除了童话类型的电影、诗电影和荒诞讽刺类型的电影可以不受这些原则的制约,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绝不允许脱离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而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作者电影或是类型电影经常不受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限制,比如幻想类型电影《我们来自未来》系列,里面的几个年轻人穿越时空,来到卫国战争的战场上。在目前俄罗斯主流商业电影中,经常出现带有神秘情节和角色的恐怖片(如复活的死人、吸血鬼、幽灵等)。在作者电影中,出现了“拟纪录片”的新形式,讲述未必真实可信但又可能在历史脉络中找到某些依据的事情。如А·费多琴科导演的《探月第一步》讲述的是1930年代苏联宇航员第一次月球探险的故事。

2.哲学文本电影

在一些苏联和俄罗斯电影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作者寓意,有时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让某些著名导演显得与众不同。在1960—1970年代,我们可以列举出的导演包括А·塔可夫斯基、С·邦达尔丘克、Л·谢宾季科等;1980年代的导演有А·索库洛夫、В·阿勃德拉什托夫、老А·格尔曼等;甚至在苏联类型电影导演中,也有Э·梁赞诺夫和Г·达涅利這样的大师级导演,在他们的喜剧情节里同样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当今电影中的哲学文本不仅是作者电影的一个标志,同时也在电影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今天俄罗斯哲学文本电影的领军人物有安德烈·兹维金采夫、亚历山大·索库洛夫、老阿列克谢·格尔曼(2013年去世)、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巴维尔·鲁金等,他们的作品常在世界主要电影节上获奖。

3.演员表演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电影艺术传统中,演员的表演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事实上,苏联时期的许多优秀电影都是因为演员的出色表演而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尼古拉·切尔卡索夫出演爱森斯坦导演的《伊万雷帝》、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一个人的遭遇》、伊娅·萨维娜出演赫芬茨导演的《带狗的女人》、斯坦尼斯拉夫·留波申出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五个夜晚》,以及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出演梁赞诺夫导演的《残酷的罗曼史》,等等。注重演员精湛演技的传统,即使是在1990年代社会发生了严重危机的时期也未曾消失过,这可以在一系列影片中找到例证,比如在彼得·托多洛夫斯基导演的《再来一次》中,演员叶夫盖尼·米拉诺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列举出来的优秀演员有:阿玛丽雅·玛尔德维诺娃(在萨和纳扎罗夫导演的《儿子》中扮演角色)、小谢尔盖·巴德洛夫(在巴拉巴诺夫导演的《兄弟》中扮演角色)等。在2000年以后,俄罗斯演员在角色创造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比如在Н·米哈尔科夫导演的影片《12》和《毒太阳2》、А·兹维金采夫导演的《艾琳娜》和《列维坦》、В·哈季年科导演的《神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同时,一批年轻演员成为俄罗斯电影界的一线当红明星,这其中包括谢尔盖·别兹鲁克夫(出演《谢尔盖·叶赛宁》)、达尼尔·卡兹罗夫斯基(出演《传奇17号》)、艾琳娜·丽阿多娃(出演《艾琳娜》)等。如今,还有一些年轻演员通过各类娱乐节目和在电视剧中扮演角色等渠道,加入电影界并成为当红明星。这其中就有谢尔盖·斯维特拉克夫、米哈伊尔·嘎鲁斯加、德米特里·那季耶夫、阿娜斯塔霞·扎瓦洛特纽克、玛利亚·阔热芙尼郭娃等。

4.自讽(“自黑”)传统

善于对本民族的一些问题进行自我批评甚至是自我嘲讽,这也是俄罗斯文化和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征。在苏联电影中就有很多表现此类风格的喜剧作品,如拍摄于1938年的著名影片《伏尔加—伏尔加》,该片由Г·阿列克山德罗夫导演,并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性格特点的喜剧角色,比如电影里有一位颇为自负的领航员,似乎不用看地图就知道河道里浅滩的位置,但是结果却把轮船引领到了搁浅的地方。此后的苏联电影,自我批评意识不仅表现在喜剧中,而且也出现在正剧和悲剧的角色身上,比如Н·米哈尔科夫导演的《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数日》(1979),里面的地主和仆人们身上就显露出俄罗斯式的懒惰;В·阿布德拉舍托夫导演的《列车停运》(1982)中的铁路工人也表现出了相似的性格特点,具有英雄主义和艰苦劳动精神的工人们暴露出马马虎虎的作风,最终导致了火车相撞的悲剧发生。1990年代的俄罗斯电影银幕上,对俄罗斯性格进行自我批评的代表影片是《俄罗斯民族狩猎传统》(1995),该片由А·罗果日金导演,通过一组颇具讽刺意味的喜剧性人物,嘲笑了无论从事什么喜爱的活动,俄罗人都要把自己喝得醉醺醺的恶劣习惯。近年出现的类似风格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А·聂兹罗宾导演的电影《未婚夫》。该片讽刺并批判性地表现了俄罗斯性格中的某些缺点,比如在外国人面前肆意吹牛、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节日里酗酒打架,甚至对俄罗人的外表特征也进行了“自黑”式的讽刺——身材硕壮的俄罗斯妇女把孱弱的男人抱了起来。目前来看,这种“自黑”式的喜剧风格渗透到了众多电影中,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5.有关暴力和性的界限

在苏联电影银幕上,表现暴力的镜头从来都不是毫无来由的,它必须受到伦理思想的制约。比如,在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电影《虹》(М·顿茨基导演,1943)中,法西斯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通过这个镜头促使她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游击队;在电影《自己去看》(1985)中,德国人把全村老幼关进仓库并点燃了大火。这一伦理思想传统,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也得到了保留,比如电影《毒太阳2》和《斯大林格勒》。另外一种情况是,从1990年代开始,电影中出现了单纯展示刑事犯罪的残忍和暴力细节(血腥、毒打、肢体伤害),比如巴拉巴诺夫导演的《兄弟》(1997)。在2000年以后,有关电影中的暴力问题呈现为更加复杂的趋势和样态。今天的俄罗斯犯罪類型片难以绕开暴力展示的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О·巴郭金导演的《房子》(2011)和Ю·贝克夫导演的《少校》(2013)。除此之外,暴力展示成为一些魔幻类型电影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们或者是讲“活死人”的进犯(如К·科姆尼茨导演的《活死人——假期》,2013),或者是“吸血鬼”(如О·阿萨杜林导演的《黑暗世界》,2013)。

在苏联电影传统中,有关性的表现问题同暴力问题一样,都不是自然和随意的状态,在展示人物性关系和裸体方面均有所限制。在杜甫仁科导演的《土地》中,曾在一个场景里出现了女性裸体镜头,但那是在她的未婚夫死后,具有喻体的特征。在影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有一个场景:当高射炮女兵们在浴室洗澡时,一个短镜头里表现了她们的身体。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它的潜台词意义,即战争和女性美丽的酮体分别属于两个不同世界。在2000年以后,俄罗斯电影中有关性关系和裸体的展示变得相对宽松,同时与此配套的是国家有关电影分级制度的出台,将这些电影严格限定在“18+”级别内,即只有成年人方可观看。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校级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电影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办的系列讲座之一。

德米特里·卡拉瓦耶夫:俄罗斯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跨学科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陈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苏联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同舟共济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严防死守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