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典民谣精灵”苏菲·珊曼妮的艺术人生

2018-03-19王冠珠

世界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苏菲民谣瑞典

王冠珠

瑞典流行音乐非常发达,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英的第三大音乐输出国,从20世纪70年代风靡全球的“ABBA旋风”开始,瑞典流行音乐产业蓬勃发展,凭借新颖独特的实验电子、当代爵士乐、民谣、独立音乐等曲风确立了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被称为“瑞典民谣精灵”的创作型民谣女歌手苏菲·珊曼妮(Sophie Zelmani,1972— )更是当今瑞典歌坛的佼佼者,她那浓浓的诗人气质和音乐个性,她那温暖真挚又耐人寻味的歌词,配以干净的旋律、清新的曲调和甜美的唱腔,为她为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苏菲出生在斯德哥尔摩郊区,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和母亲、姐姐还有继父一起生活,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和生父见面。苏菲回忆起自己跟着父亲去乡下,划船、骑摩托车的情景,说父亲是个喜欢安静的人,父女俩在一起时很少说话。虽然对父亲的记忆好坏参半,但她还是愿意把他当成一个好爸爸。她14岁时,父亲的意外离世对她打击很大,在一次访谈中她说如果父亲没有去世,自己就不会这么悲伤和痛苦,也许就写不出她的第一首歌,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父亲为她做的。苏菲说自己不善言辞,只能用歌声来表达内心。音乐带给她力量,为她找到了宣泄情感的途径,让她慢慢从少年丧父的痛苦中走出来。

年少的苏菲一直坚持用自己青涩稚嫩的创作表达着对父亲的爱。有一天,继父带回家一把吉他送给她,教了她简单的和弦,这一下子开启了小女孩儿奇妙的音乐之旅。苏菲19岁时赶上了瑞典的经济危机,一直找不到工作,后来终于有个音乐工作室让她到夜場打工,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但苏菲一直坚持演唱和写歌,并得到老板允许在工作室录制了音乐小样,随后把这些样带寄给了三家唱片公司。两个多月后,索尼音乐瑞典分公司看中了苏菲并跟她签下了一张唱片合约。苏菲开始进入录音棚录音,制作专辑。她非常投入地工作,并且结识了很多音乐人,这让她兴奋不已,因为她感到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一切就这样开始了。对我来说,能够成为音乐人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这是我唯一想走的路。”苏菲描述了专辑的制作过程:“一开始,拉尔斯(制作人之一)和我在工作室里待了几个月,我们玩得很开心,然后选了为歌曲伴奏的音乐家。我们用两周录音,但整个制作过程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苏菲是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歌者,就像一个敏感细腻的邻家女孩儿,借写歌抚平自己的心灵创伤。虽然歌声近乎孱弱,却能让听者感受到歌曲背景音乐——吉他和弦的铿锵有力,仿佛昭示着生活仍在继续,悲伤终会悄然而逝。

1995年,苏菲的第一张单曲Always You发行,她用感情细腻、纯净动人的歌声,真实记录了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简单干净却直抵人心,毫无悬念地征服了瑞典、欧陆乃至亚洲的广大歌迷。1996年,苏菲获得了瑞典格莱美最佳新人奖。随后推出的个人首张同名录音室专辑Sophie Zelmani仅仅一年内就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售出了20万张。对此,苏菲说“:我没有野心打入海外市场。我只想做好一张专辑,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1998年,她创作了第二张专辑Precious Burden,面对走红之后漫长的巡演和没完没了的访谈,苏菲感到无比苦恼,因此这张专辑的创作呈现出苦涩而深沉的氛围。专辑中的同名歌曲Precious Burden保持了苏菲一贯的独立流行乐风格,带有浓郁的瑞典色彩。21世纪音乐评论说,苏菲如挚友般分享着她的情感与心情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的音乐表现方式,依然是清脆的吉他和弦衬托着她温暖甜美的歌声,恰如其分而不喧宾夺主的鼓与贝斯,陪衬上如远方传来的萨克斯及逐渐贴近的长笛或小提琴的悠扬旋律,让我们感觉仿佛在深秋的夜晚漫步于已然结霜的路上,脚底不时传出吱嘎细碎的声响,那沁凉萧瑟的绝美意境,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1999年,苏菲在第三张专辑Time To Kill中表达了她即将迎向曙光、与伤感告别的心绪。而2002年发行的第四张专辑Sing And Dance仿佛是在回忆过去的情感创伤即将愈合,可一旦触碰还是会疼痛的微妙感觉。其中那首最著名的Going Home曾被中国歌手王菲翻唱为《乘客》后迅速走红华语乐坛,原唱者苏菲·珊曼妮也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Going Home这首歌的灵感来自1971年10月14日 《纽约邮报》刊登的一个名为《回家》的故事:长途车上坐着的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在同车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口讲述了他的经历。原来他刚从监狱出来,释放前曾写信给他的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他也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愿意他回去,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没有看到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再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了,车上的人们都坐在靠窗户的位子上往外张望,只有这位男子不敢看,他害怕迎面而来的是失望。突然间,全车的人都沸腾起来:远远望去,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上百条黄丝带,它们像欢迎的旗帜随风飘扬……故事刊出不久就出现了一首不朽的音乐作品Tie A Yellow Ribbon Around The Old Bak Tree(《老橡树上的黄丝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Going Home也反映出了苏菲在音乐创造遭遇瓶颈时的所感所想。“我们已经老大不小不能肆意妄为了,只有梦想能让我觉得自己充满朝气”,她的声音萦绕在空气中,让心底那个恐惧、不安、渺小的自我再也不需要躲藏,“我要回家了,那里生活继续”。2011年,苏菲推出的专辑Soul则更接近灵魂的表达:Free Now的爵士风格远离主流意识形态,乐曲旖旎缠绵;I Love You里的爱显得咄咄逼人——开始时只有安静的木吉他伴奏,随之力度逐渐加强,如雨点般密集,而苏菲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雅姿态,轻弹浅唱,低调迷幻,喃喃自语,在温柔的民谣中变换出一点爵士的味道,让原来的神秘换上成熟和略带性感的色调;在此专辑中,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还为自己的女儿温情演唱了一首My Daughter。

2013年4月,苏菲首次来到中国,到北京朝阳体育中心参加第一届梦想音乐节的演出,她说北京带给她与以往所到之处大不相同的全新体验。截至2015年,出道已20年的苏菲共发行了九张录音室专辑和一张精选专辑。而这么多年来,她的音乐立场、态度和表现方式从未改变,温暖甜美的歌声,清新的吉他和弦,鼓与贝斯恰到好处的点缀,以及悠扬的萨克斯、长笛或小提琴,创造着空灵绝美的音乐境界。2017年,苏菲发行了新专辑My Song。45岁的她更加成熟,正如她在主打歌中所唱的,“星光越早来到,它也会越早消退”。现在,苏菲有了家庭,有女儿需要照顾。她对生活没有过高的奢求,但她仍在坚持音乐创作:“我现在常常待在厨房里写歌。”她一开口,即刻将听者带入另一个空间,轻柔、安静、甜美、深沉,让人期待和她搭上同一班列车,并肩而坐,看窗外的景色斑斓变幻。

台上唱歌时的苏菲从不害羞,能在舞台上做自己,她觉得很舒服。而台下的她却腼腆羞涩,像个小女孩儿,不喜欢面对镜头,很少接受采访。她说自己并不是那种有天赋的歌手,只是把歌词唱出来而已,她唱的每首歌都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抒发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绪,让她回忆起每一段难忘的历程。相比于“歌手”,一直都很低调的苏菲更愿意被称作创作人:“我不是明星,只希望做更多更好的音乐。当我写下一句句歌词的时候,我感受到内心的满足与平静。”她坚持用一种独立的姿态,记录着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和音乐路上的坎坷。“通常来说,人是很难获得满足的生物。如果一个人依靠创作可以得到满足感,他就该感到庆幸。”苏菲说自己的音乐没有那么多政治因素,不恢弘,不壮阔,只关乎情感与思绪。

说到创作环境,苏菲坦言环境对她来说不太重要,但相对而言她比较喜欢早晨,更确切地说是清晨,在这个世界开始喧闹之前。不需要什么背景音乐,但需要把电视打开,这有点奇怪。写歌时的苏菲总会陷入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中,“这时你不能跟我说话,我必须要融入这种情绪里……年轻的时候比较容易做到,要长时间保持住这种感覺”。她说,灵感可能源于孤独、梦想、爱情以及忧伤之类。 “当我太快乐的时候,我反而不写歌。我需要等待那种情绪,那种情绪总是会回来。”家乡斯德哥尔摩没有给她带来灵感,因为她不喜欢城市,而更喜欢小小的乡村,她只愿意花一两天在城市里转转,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希望待在乡下。音乐如其人,时间遇到她仿佛也缓慢了下来,所有的变化都那么细微而轻柔,没有大起大落,呈现出一种近乎静止的美。

总觉得宣泄不同的情感就要听不同的歌,却发现最能触动灵魂的歌者一直都是苏菲·珊曼妮。那清澈、空灵的曲风,让浮躁的心片刻沉静下来,那温暖柔和的嗓音,像老朋友般轻轻地与你诉说,陪你一路同行。苏菲的歌讲述着她自己的成长,同时也映照着每个人的成长,没有惊世骇俗,却可以一直唱到老。

附:始终是你(Always You)

若不是这大海/这微风/这白沙/一切都将不必要/若我能在如此凉爽的夜晚入睡/一如既往地呼吸进食/在夏日劳作/或许我就不会感觉如此卑微/哦你,始终是你, 始终是你//要不是红色玫瑰如此可爱/美酒如此醇香/星光如此浪漫/我还会一如既往/哦你, 始终是你, 始终是你//如果我能够获得你的爱/能够使你明了/我可以一直追寻/ 尽管无处可寻

猜你喜欢

苏菲民谣瑞典
瑞典没有“剩宴”
开悟
开悟
十唱共产党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
古老的瑞典
拥军民谣
苏菲寻龙记
城市民谣(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