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艺术联想在幼儿诗创作中的有效运用
2018-03-19沈琼
沈琼
新颖、丰富,充满童真童趣的奇思妙想是幼儿诗歌突出的文学性与诗性体现。可以说,对于幼儿生活中童趣内容的挖掘和联想,是一首幼儿诗在艺术上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幼儿诗的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而是贴近幼儿寻常生活,联系实际观照物,因联想而产生的。
联想,既是一种心理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联想的锁链便是想象的导线”(《金蔷薇》)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常以各种联想加工和改造着知觉材料,没有联想很难触发灵感,很难展开想象,诗歌正是通过联想这一构思方式,想象创造出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汇融合而成为“意象”。正是诗人感物,浮想联翩,文思飞越,通过艺术联想创造出的意象,进而构成一种含蓄的、丰富的而又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本文从三个层次探讨联想在幼儿诗创作中的运用,将学理分析与文本解读,鉴赏体悟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逐层分析归纳出指导幼师生运用联想进行幼儿诗创作的有效教学。
一、幼儿诗歌创作常用的两种联想类型
联想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几类或单独使用,或合而用之,或交叉互见。在幼儿诗创作中常用的有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
1.接近联想,是指相互关邻的事物因空间或时间的接近而引起联想。如林武宪的幼儿诗《鞋》:
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由鞋想到穿鞋的人,由大大小小的鞋想到穿这些鞋的亲密的一家人,是“鞋”与“穿鞋的人”的关联想象,“鞋”代表着“人”。因眼前之物通过联想而产生的附着了主观色彩的意象,诗歌就有了情感意蕴的表达。
2.类似联想,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因而展开的联想,是借助类比而产生的联想,在幼儿诗歌创作中运用最为普遍。类似联想在幼儿诗歌中可以是对某个事物,某个场面、动作或情景以及对某个主题进行的一系列事物的类似联想。
(1)对某个事物的类似联想。林武宪的《鞋》的第二节通过类似联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鞋”比喻为“船”,二者在外形上的相似;由“大大小小的船”形成的“安静的港湾”想到“家的温暖”,二者在情感内涵上的类似,使作品有了意蕴无穷的诗味儿,尤其最后一句令整首诗意境全出,成为这首诗的“诗眼”。作品通过“鞋”联想到“一家人”“安静的港湾”“家的温暖”,我们仿佛顺着这边“大大小小的鞋”,看见了那边其乐融融的、“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的“一家人”。作品正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类似联想,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对某个场面、动作或情景的类似联想。林焕章的《拖地板》:
帮妈妈洗地板,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姐姐洒水,我在洒过水的地板上玩儿,像在沙漠上走来走去,留下很多脚印,像留下很多鱼。然后,我很起劲地拖地板;从头到尾,像扑鱼一样,一网打尽。
诗歌撷取幼儿日常生活中很寻常的场景,通过充满童趣的联想,描绘这个游戏的孩子,把洒过水的地板联想成沙漠,把自己的脚印联想成鱼,最后那个拖地板的捕鱼动作更是充满奇思妙想,充分传达出了属于幼儿的天真童趣。诗歌不仅对某些事物进行联想,这些事物更是通过联想形成一系列的动作和场景,让整首诗活泼起来,充满了动感和游戏化的特征。又如小诗人赵晨的《香蕉》:
香蕉是条小船,不会在水里开,也不会在天上飞。只会开进,我的小小肚子。
作品抓住香蕉的外部特征,将香蕉联想为小船,并由此展开想象,说它只会“开”进“我”的肚子。同样是联想到一个“开”的动作,使描写对象通过进一步的动作、情状而活跃起来,更加妙趣横生,充滿童趣。
(3)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的一系列事物的类似联想。如日本优秀儿童诗作家金子美玲的幼儿诗《再见》:
下船的孩子对大海说,上船的孩子对陆地说。船儿对栈桥说,栈桥对船儿说。钟声对大钟说,炊烟对小镇说。小镇对白天说,夕阳对天空说,我也说吧,说再见吧。对今天的我,说再见吧。
作品将彼此相关联的六组景物,通过类似联想巧妙地连缀起来,表现一个主题——“再见”。这里既有类似联想也有接近联想。大海与孩子、孩子与陆地、栈桥与船儿、大钟与钟声、炊烟与小镇,小镇与白天,夕阳与天空,由远而近,从低到高,整体营造画面,仿佛为我们描绘出夕阳下、归途中的美好画面:黄昏,远处的大海,延展的栈桥,西沉的夕阳,袅袅炊烟的小镇,伴着悠远的钟声,孩童们走在回家的路上,结束一天的忙碌后,在舒缓、恬静的黄昏,即将告别白天,身心归于安息与静谧,眼前的世界也将归于沉寂与宁静。最后一句“对今天的我说再见吧”,是这首诗的“诗眼”,联想落回到“我”的身上,用巧妙的联想,由前面的空间上的“告别”转而为时间上的“告别”,是真正意义上一天结束的 “再见”,表现出“我”可以安歇而轻松闲适的心情,抑或夹杂着的少许流光逝去的失落。因相关联的几组联想连缀而成的这一系列有关“再见”的意象,在情与景相互交融的作用下,共同营造出安宁、悠远、温婉、浩渺的艺术境界,意蕴深远、含蓄丰富而又充满儿童的审美情趣。
作为最普遍的一种联想方式,类似联想正是通过事物间的相似性,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此物想到彼物,或用场景、动作、情景,或用一系列事物的类比表现某个主题,与接近联想等其他类型的联想合而用之,触发人们无穷的遐思和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情景相生的美学境界,体现童趣盎然的审美世界。
探究艺术联想在幼儿诗创作中的有效运用
二、幼儿诗创作中如何运用联想
1.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联想
首先,从“形”与“神”,即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特性两个方面,找到联想的对应物,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新奇的艺术构思。如《汽水》:
跟你握握手,你就冒气。请你脱脱帽,你就生气。干脆,一口把你喝下去。看你还,神不神气。
诗歌抓住汽水的“气”多的这一特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对人的动作——“握握手”“脱脱帽”用到对汽水的动作上,产生的结果也是人的情绪——“冒气”“生气”“神气”。抓住寻常物品的最突出的特性,通过新奇的联想,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惊喜。
其次,除了要抓住两者外在和内在显而易见的共同特征之外,要使联想更新奇,实际两个事物的差异性越大,进行联想的张力就越大,联想就越新颖。比如《船》:
船啊船啊,你是只巨大的熨斗,想把大海熨平,可是越熨越糟,瞧,熨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皱痕。
作品把船比喻为熨斗,把船航行在海面上的情景,描绘成熨斗在熨布,如果把“船”类比为“摇篮”“树叶”等,船与熨斗之间相对是有着更大的差异性,也就别致新颖得多了。如《稻田》:
这本书,风爱好翻,太阳爱好读。风,翻来翻去;太阳,一读再读。一直读到——熟。
如若将翻滚的“稻田”比喻为“海浪”“地毯”等寻常的比喻,会毫无新意。这首诗将稻田比喻为“一本书”,不仅抓住外形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将风的吹动比拟为 “翻”书、太阳的照射比拟为“读”书,增添了动感和丰富了内涵——在“翻来翻去”“一读再读”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稻田成熟了,就好像书也被读熟了一样。整首诗因类比联想而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最后,将寻常用得非常多的比喻,即 “本体”和“喻体”反转过来的做法,也会收到不落俗套的效果。实际上,《船》这首诗在运用联想进行构思时,如果反过来比喻,即把熨衣服的动作比喻为船在海里航行,就会失去不少新奇的惊喜了。又如《蘑菇》:
妈妈,我打着小伞走过森林,会不会变成蘑菇呢?
我们通常将“蘑菇”(本体)联想为小动物的“伞”(喻体),作品却将寻常的比喻反过来用,将“伞”(本体)联想为“蘑菇”(喻体),画面感增强了,森林里的那把伞仿佛成了蘑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联想也符合幼儿乐于“魔幻”想象的心理,充满奇思妙想的“陌生化”的效果,显得新颖而别出心裁。
2.从幼儿的既有经验出发,表现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场景以及情感体验。联想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要贴近幼儿熟悉的生活,包括在家中、幼儿园里的;要贴近孩子的内心最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即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塑造幼儿熟悉的形象,并通过联想构思富于幼儿情趣、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的情节。
一方面,通过联想表现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场景的诗歌,如《排队》:
月亮,一定是位不称职的老师,她让她的星星孩子,排队排得那么乱。
诗歌通过将幼儿园里每天孩子们排队的生活情景与自然景观相联系,将月亮比拟为不称职的老师,把星星比拟为幼儿园的小朋友,用幼儿对世界独特的关照方式,把天空中的图景与寻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构思出童趣盎然的诗歌。同样是描写星星的诗歌《星星》:
谁家的孩子,这么淘气,把粮食洒得,满天都是。太阳来了,一粒粒,把它们捡回仓去。
对比前面的《排队》,同样是描写繁星,这首诗从幼儿熟悉的另一个生活场景中联想构思出同样童趣盎然的诗作。
另一方面,用贴近幼儿最熟悉、最深刻的内心情感作为载体赋予所描述的对象,以此进行联想和艺术构思。“母爱”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最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不仅是幼儿诗“永恒的主题”,很多幼儿诗更是以母亲与孩子的“爱”作为表现描述对象的联想方式,比如《春妈妈》:
春,是花的妈妈。红的花,蓝的花,张开小小的嘴巴,春妈妈,用雨点喂她。
将春雨滋养花朵的自然现象,通过联想,比拟为生活中“妈妈喂宝宝”的情景,赋予了人的情感,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
幼兒诗创作需要对平凡生活中物象进行新奇联想和精心设计,将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内心熟悉的主观情意通过联想的构思方式融合一致,而达到意蕴丰富的艺术境界,同时使作品更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和精神需要。
3.抓住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保持一颗“童心”。幼儿的审美心理特性首先是动态的、感性的。同时,皮亚杰指出幼儿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因此还形成了幼儿思维的“泛灵”观念。幼儿诗创作构思运用的联想要实现其审美功能,必须切合幼儿的这些审美心理的需要。
首先,幼儿诗创作要通过联想构思出有“动态”的感性形象。联想构思的过程中除了事物间“形神”兼备,更要充分考虑到多用动作、情节的表现手法,避免枯燥、静态的描写。如幼儿诗《虫和鸟》:
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
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只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
作品不仅将无生命的“袜子”“手帕”通过类比联想,比拟为有生命的“多足虫”“白鹭鸶”,而且赋予它们动作,“在阳光下爬来爬去”“在微风中飞舞”,画面中的形象动了起来,这种通过想象,营造的动感十足的意境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
其次,注意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和“泛灵”观念。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使幼儿分不清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的界限,更容易把自己投射到对象身上。如当幼儿看到一只小蜗牛,就会想到“它是不是迷路了,为什么没有妈妈在身边?”从自身出发,将小蜗牛当成了自己。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又形成了幼儿的“泛灵”思维——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情。比如,当看到墙壁因空气潮湿闷热而淌水,幼儿会想到房子是不是和自己一样太热而淌汗。在创作幼儿诗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孩子的眼光去捕捉,用孩子的心理去联想和想象,诗中多以孩童的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植物以人的情感。比如谢武彰的《春天》:
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诗歌将两个意象 “风”和“花”通过类比联想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现急切盼望春天的喜悦情绪:风是“跑”得直“喘”气,花是“站”在枝头,因看不见就“垫”起脚尖急着“找”,一个“喘”和一个“垫”用得最传神,仿佛是两个孩子间报喜讯和听喜讯的情节,把急切而喜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将春天来临的自然现象,通过符合幼儿心理审美特点的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构思出多个细节来描绘情状,以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和“泛灵论”的思维方式,用动态的、感性的孩童形象,构思出富于稚拙、幽默、欢快、有趣的情节。
最后,皮亚杰指出,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必然产生任意结合的思维方式,当他们试图获得自身活动范围以外的认识时,往往要对对象进行主观改造,他们将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东西互相扯在一起,而不管它们之间是否真正有联系。幼儿诗中的那些“荒谬可笑”的部分,正契合幼儿审美心理这种任意结合的思维方式。如《头发和胡子》:
小孩的嘴巴光光 ,小孩的胡子哪儿去了?小孩的胡子,都长到脑瓜上。
爷爷的脑瓜光光,爷爷的头发哪儿去了?爷爷的头发,都长到嘴巴上。
在这首简短的儿歌中我们感受到用幼儿特有的视野观察品评人类生活现象的可爱之处,从表面看荒谬可笑却透露出幼儿的稚嫩和天真,是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出发进行联想构思的。
幼儿诗的创作要将幼儿的以上几点审美心理特征有机融合,用一颗“童心”去联想和想象,以幻想、比喻、拟人、夸张、荒诞等手法,创作出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稚拙纯真的幼儿诗。
三、幼师生课堂上运用联想创作幼儿诗的方式方法
1.通过对幼儿诗的赏析与诵读,促进幼师生在幼儿诗创作中对联想的有效运用。
实际上,只有在反复赏析与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对诗作的审美感受,才能更好把握作家的创作思路,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更深刻地掌握幼儿诗运用联想的原则与规律,由感性体验加强对理性知识的掌握,并最终有效运用于幼儿诗的创作中。例如,在鉴赏《汽水》这首诗时,通过初读感受了解作品对汽水的“气”的特征描绘,发挥幼师生自身就具备的良好朗诵技巧,以一种调皮的、幽默的语气来表现整首诗,从而感知作家把握事物特征、运用联想进行的创作构思。
同时,课堂内外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诗诵读活动。引导学生选取一些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联想丰富的幼儿诗,采取教师示范配乐朗诵、学生朗诵比赛,小组合作进行“组诗”朗诵比赛,甚至布置背诵若干首幼儿诗作为口头作业等形式,在不断诵读、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幼儿诗意境的审美感受,领悟作家的创作思路,体会用各种童真童趣的联想来构思的精妙所在,为幼师生用联想进行诗歌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强力”联想的游戏方式进行联想的训练。可以做卡片配对联想游戏,把似乎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愈特别、愈新鲜、愈有创意愈佳。例如,海浪和大灰熊、鲸鱼和航空母舰、路桥和巨龍有什么相似? 用“乌贼”“蝴蝶”“墨水”“舞台”“花园”“作家”“甲虫”“跑车”等卡片,按不同的自由组合方式,经过大胆的联想,创造出富于儿童情趣的句子或片段等等。利用这些活泼的游戏打开幼师生联想和想象的思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新颖诗句。
3.词、句、段、篇的填空和仿写。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地掌握用联想的方式创作构思的技巧,让幼师生逐步对创作幼儿诗产生兴趣,打消创作诗歌的畏难情绪,树立创作幼儿诗的信心。
首先,从填词语入手,用幼儿的关照方式和思维方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进行类比联想的训练。例如:
春风让花儿张开嘴来(唱歌);太阳睡觉以后,灯就(醒)了;月亮害羞地跑到云里(躲)起来了;露珠儿看见太阳出来就高兴地(笑)了。
其次,还可以在一首诗中进行填空练习:《夏夜》
露珠在(荷叶)上睡觉,露珠的梦是(绿)的,星星在天空中睡觉,星星的梦是亮的,宝宝在(小床)上睡觉。宝宝的梦是(甜)的。
《秋天月亮》
秋天对枫叶说,流浪的故事。枫叶听了,感动得(哭红了脸)。月亮对星星说,快乐的童年往事,星星(笑着眨眨眼)。
可以根据《夏夜》进行句子仿写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联想到哪些事物,它的梦是怎样的?如“在羽毛上”“在花瓣上”“在树叶上”睡觉,梦是什么样的……填空部分和仿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出不同的答案。
再次,进行段落的仿写或续写。可根据上面《秋天 月亮》进行段落的仿写练习,比如“太阳对向日葵说……”“小鸟对大树说……”对学生加以引导,充分打开联想的思路。再如,对《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这首诗进行续写,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改写成《假如我是一滴水》《假如我是一朵花》等等,让学生有章可循,理解原诗运用联想进行构思的基础上,循着作者的联想思路继续下去,进行自己的幼儿诗创作。
最后,是对整首诗进行仿写。如可根据《汽水》这首诗,仿写《冰棍儿》,抓住冰棍儿冒“热气”“流泪”“甜”等特性进行联想构思,可仿写为“脱掉你外套/你就生白雾/要不理你吧/你就流泪……”,以此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诗作。
在幼师生幼儿诗的课堂上,将赏析、诵读与创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综合技能,绘声绘色地表演诗歌和大量地诵读幼儿诗,在充分积累幼儿诗感性经验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从词句到篇章的仿写、改写,运用各种联想训练游戏,逐步让学生写出单纯而又新颖别致、充满童趣的幼儿诗。
四、结语
要想提高幼儿诗写作能力,并创作出富有新意和儿童情趣的幼儿诗,就要懂得充分运用联想进行艺术构思,懂得用最纯粹、最自然、最细腻的孩子的心灵去感知世界、捕捉生活,用孩子充满新奇、欣喜的眼光去看待姿态各异、变幻莫测的世间万物。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充满奇思妙想,富于儿童情趣,让孩子产生强烈共鸣和美好审美体验,滋养幼儿心灵的优秀诗作。幼儿诗其突出的文学特性,使良好的创作能力不仅成为幼师幼儿文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更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文学感悟力、文学审美力、文学创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