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职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2018-03-19吴强
吴强
一、前言
中职公共艺术开设的目的是培养中职学生除了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创造力及审美修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发,充分说明了加大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力度已提上日程。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赋予中职公共艺术教育新的内涵,也成为目前该学科在中职学校普及和发展的新视角。笔者详读了近年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和相关文献,以泛在学习理论(U-Learning)、建构主义理论、微型学习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笔者多年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从教经验,对该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初步探讨出相关的应用举措,以期为信息技术在中职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时间不足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时,往往忽略以培养美育为目标的公共艺术教育,导致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时数不足,因此也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短板。对艺术的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需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只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实现公共艺术的教育目的。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课时量本身有限,再则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往往仅局限在课堂上,因此课后教师很难同步跟进,师生间缺乏交流。
(二)教学资源匮乏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资源常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一节课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只能选择性讲授重点的艺术知识,如书法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大量枯燥臨摹,这种单一的知识来源造成教师备课只能准备适合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这些知识要领常常是采用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见效慢、学生极易感觉到乏味和枯燥,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有在教学和培养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单一
艺术本源自生活,因此艺术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中职学校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常集中在课堂上,偶尔的外出表演、参观、交流都要受到教学场所、时间、安全、天气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原本该有的教学效果不能体现,教学效率低下。
(四)教育传播方式滞后
教育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教育传播的系统主要由四个因素构成(如图 1):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的实质是教学信息在传播者与受者之间的流通,具体来说是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借助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开放性,而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艺术素养不强,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有限,培养对艺术的兴趣也较难,传统的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学采用的多是课堂上教师一味讲授,向学生硬性灌输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知识,这种滞后的教育传播方式不适合艺术教育,也很容易让中职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三、中职公共艺术教育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公共艺术学科与中职教育的特性,中职学校在开展该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教育活动方式和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途径更为多元化,在中职学校中这种通过网络传播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得到实现,这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因此,借入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是一项更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微信公众平台短小精悍的内容与学生学习艺术的碎片化形式符合
艺术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各艺术种类的常识及掌握基本艺术创作技巧,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而公共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在中职学生心中的位置和学习期望是不同的,大多数中职学生会将公共艺术课作为舒缓压力的方式,更期待具有一定的趣味和娱乐性,如观看动漫艺术、品鉴书法作品、欣赏摄影大作、听一段美妙的音乐等,但这些都无法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来集中实现。而微信公众平台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小程序于一身,简单易学的操作方式,使用难度低,更新速度快,短小精悍的公共艺术学习内容可以在平台上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让艺术教育无处不在,并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也能反哺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共艺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信公众平台丰富的视听资源与艺术教育的视听特性符合
高级的艺术形态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视听觉产生的艺术形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内涵。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作为公共艺术微课程资源的管理平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文字、图像、视音频、动画等资源,对其进行改造、重组、排版,保证学习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移动学习服务,浏览即时推送的功能,或者下载学习资料,方便在没有网络连接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学习。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从视觉和听觉中均可感受到艺术的美。
(三)微信公众平台灵活的教学方式与中职生的兴趣特征符合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到18岁之间,属于青少年时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处于各年龄阶段最佳的发展时期。中职生生源特殊,大多数是在家庭教育、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中职生也无升学压力,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表现欲强,耐心不足,缺乏踏实刻苦的精神,学习没有动力,容易辍学。但中职生是出生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土著,喜欢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流方式,具有对新技术易于习得的能力,善于利用身边的技术促进学习,微信在该群体中认知度高,使用较为广泛,艺术教育可以借助微信平台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主题组建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兴趣和感悟能力推送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源,即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学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对艺术学习的热爱。
(四)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性与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开放性符合
中职的公共艺术教育不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也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只要能实施美育并健全学生人格就达到了教育教学目标。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公众平台的信息发表、关注者在相关信息下的留言都可以公开,根据信息需求进行定向筛选,并将分享的信息即时推送给关注的学生,还可以将公众号推送信息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与更多学习者交流心得。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即时、快速的传播特点,能让公共艺术课程的魅力通过平台共享而蔓延开来。
四、微信公众平台与中职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举措
微信平台的构建、管理和应用是实现两者有效融合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达到微型化学习效果的保障,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微信公众平台这项信息技术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信息技术与中职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一)公共艺术课程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1.规划平台组织结构
笔者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性,将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组织结构大致分为了五个层次(如图2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结构图)。第一,支撑层。支撑是基于微信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对“自定义菜单”创建,能将公众号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第二,用户层。用户层分为微信用户和公众号管理,由管理员(教师)管理平台用户的信息。第三层,服务层。顾名思义,服务层是微信公众号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主要由运营者管理员(教师或学生骨干)负责,包括素材库资源推送模块、讨论交流模块、学习评价模块等。第四层,应用层。应用层是面向用户(学生),用户端显示的菜单及子菜单,通过这些菜单提供的功能为学生学习服务。第五层,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层是对公众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求潜在的规律,由用户分析、图文分析、菜单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网页分析等构成,从数据层获得的数据经过分析可用于改善教学设计和推送内容。
2.設置合理的平台栏目
根据组织结构,设计合理的栏目,自定义一级菜单,并在其下设计能实现不同学习应用的二级菜单,在设置前不同学校的不同公共艺术课程可根据教学资源、学生特点、课程要求先进行调研,要使其设置的栏目达到内容覆盖面最广,学生接受程度最高,教学互动效果最优。
(二)公共艺术课程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
1.建设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建设微信公众平台,需要一个专业的开发管理团队。团队包括信息技术人员、中职公共艺术老师。首先,平台由管理员负责统筹协调各项事务,同时也可以邀请多个学生骨干作为运营者管理员,协助管理。其次,将公共艺术课程按其教学模块划分内容,与课堂教学计划结合,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负责人员,分工明确,轮流每天发布课程相关的信息。笔者将几个主要功能归纳如下(如图3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团队简图)。
(1)用户管理
运营者对新加入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备注年级、班级、专业、姓名,并新建标签对其进行分组,方便了解不同学生对公众号内容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素材管理
各教学模块的负责人,将其模块相关知识点的推送内容可以在素材管理器进行编辑,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器编辑,保存在素材管理,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或者各种媒体的结合。方便需要使用时拿出,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修改、添加、删除相关的内容,定期为学生推送。
(3)即时消息
微信公众平台虽然有“自动回复”的功能,但是不能与学生用户形成良好的沟通,各模块负责人可以对自己推送内容下学生的留言、建议、评论及时回复,形成点对点的沟通方式。
2.资源的分类与组织
由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具有学习类型微型化、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时间和地点任意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应遵循教学设计整体思路,分析微型学习的特征、公众号用户特征及平台菜单的功能,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再将各知识点进行分类,划分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模块。
(三)微信公众平台在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
1.大力推广,及时维护,实现学生全覆盖
建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微信公众号,要切实地将其和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联系起来,微信公众号的推广是建设完成后另一件重要的事,公共艺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对公众号进行关注,并将其纳入到课程考核中来,这样才能保证该项应用的有效性。其次任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公众号的创建中,与课程搭配使用。同时需精心准备一些好的学习资源、艺术知识、学习心得体会,及时更新公众号内容,避免推广后弃用、不更新、不维护,最终使公众号变成“僵尸号”。
2.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一种常态手段。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将那些课堂上未呈现的资源拓展给学生,从而实现课件、教案、各种丰富资源的共享,极大地丰富艺术课程的教学,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在共享的内容下留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管理员将尽可能多地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留言显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将公众号的内容转发给朋友,或朋友圈,在共同的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公众平台可以拓展学习资源、设置讨论区、开展平台教学活动、进行学习评价等,平台为教学的互动和延伸提供了可能,丰富了课堂艺术教学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时空限制,带领着学生将艺术学习由课堂引入到生活中去,在轻松地接受艺术教育,主动地接受艺术熏陶。
3.跟踪后台数据,实时教学评价
科学量化的数据,是教学评价的宝贵资源,也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后台数据,进行用户、图文、菜单、消息、接口、网页等数据分析,实时了解学生用户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趋势。依据数据能够更精准地评价教学,使评价由传统的“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可靠的参考,具有很强的教育导向性。
4.增强课程互动性及教学个性化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中职学校传统的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时间短暂,教师与学生短暂的时间要实现一对多的交流,同时要维护课堂秩序,教师和学生往往缺乏交流,不能够充分互动。微信公众平台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促进,在课后师生仍然可以通过平台互动,生生之间也可以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可将同一类兴趣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实现不同艺术学科的个性化教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中职公共艺术的教育方式应根据课程特点不断革新,大胆尝试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去丰富和促进教育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和有效改进,使其与现有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形成学习闭环,真正将艺术教育渗透到中职学生的点滴生活中去,逐步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由辅助变为引领,让公共艺术这门课程在中职课堂变得更具活力与内涵。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