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行为研究
2018-03-19王培林王文
王培林 王文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个性化需求;深阅读
摘要:文章以安徽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76名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指明方向。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2-0090-0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无论是在内容、载体或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渠道灵活等特点于一体的“碎片化阅读”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学生群体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主要人群。当代大学生作为“碎片化阅读”的主体,如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理性对待“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巨大影响,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思考的问题。
1“碎片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1.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
“碎片化”是指一个完整的事物被分割为零碎片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文献资料中,便有了关于“碎片化”的相关研究[1]。那么,到底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呢?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普及之前,“碎片化阅读”是指人们通过手边的报纸、杂志等进行片段式信息获取的阅读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处于非忙碌状态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等)获取片段信息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2]。
1.2“碎片化阅读”的利弊
1.2.1“碎片化阅读”的优势。首先,“碎片化阅读”能够提高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3]。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几乎没有充裕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读完整本书籍,因此他们更多地是选择在零碎的时间里进行“碎片化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零碎时间的利用率。其次,“碎片化阅读”可以加速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移動互联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碎片化阅读”时时处处成为可能,加之互动平台、自媒体的发展,使读者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成本获取较多的信息。读者在接收这些信息后,根据自身爱好进行分享,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最后,“碎片化阅读”可以引导人们进行“深阅读”。“碎片化阅读”作为当前相对符合大学生习惯的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对其进行持续引导,可以使大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产生兴趣,进而完成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转变。
1.2.2“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虽然“碎片化阅读”在信息获取方面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第一,“碎片化阅读”存在随意性。网络世界,信息烦杂多样,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非常随意,甚至都不能称之为阅读[4]。第二,“碎片化阅读”的浅层性。人们谈及“碎片化阅读”必然会提到“浅阅读”。“浅阅读”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知半解,对于信息只是停留在知道而非掌握上。第三,“碎片化阅读”容易产生思维惰性。由于网络信息的泛滥,读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对于信息的鉴别能力逐渐下降,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变得肤浅。图片及短视频信息模式的出现,使人们对信息接受变得更加被动,这些碎片式信息只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淡化甚至消失,这种无意义的“碎片化阅读”非常容易使人产生思维惰性。
2对“碎片化阅读”的调查与分析
2.1研究设计
为了厘清“碎片化阅读”对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笔者以安徽大学为例,以安徽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采取“问卷星”线上调查的方式,随机发放给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178份,实际有效17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8%。
2.2问卷分析
2.2.1样本群体分布特征分析。在收回的176份实际有效问卷中,男生有74人,女生有10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2%和58%;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一年级31人,大二年级30人,大三年级25人,大四年级49人,研究生及以上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7.6%、17.1%、14.2%、27.8%和23.3%;在专业分布上,共涉及10个专业,其中管理学类、经济学类、文史学类、教育学类、理工学类人数相对较多,分别占总样本数的29%、20%、14%、11%、10%,其他专业的共占16%。
2.2.2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分析。笔者主要获取的是大学生在阅读终端选择、日平均阅读时间、阅读时段、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原因等方面的信息。笔者利用数据分析工具Spss22.0进行整理,得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1显示,大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对于阅读终端的选择基本上都倾向于智能手机,达到了94%,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主流工具。另外,笔者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176名大学生中仅有6人还在坚持将传统“碎片化阅读”工具(书籍、报纸、期刊等)作为“碎片化阅读”的选择之一,占总人数的4%。在阅读时长方面,有78%的大学生日均保持0~2小时的“碎片化阅读”时间,而日均保持2~3小时及3小时以上的阅读用户则较少,分别为13%和9%。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除去吃饭、睡觉、上课等其他固定安排的时间)少于5个小时,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每天都在进行大量的“碎片化阅读”。选择在睡前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大学生有13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7%,该时间段是大学生发生“碎片化阅读”行为的高频时段。在阅读方式上,有44%的人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碎片化阅读”,这是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方式的首选。其次是移动APP,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客户端等,除此之外还有知乎、“沪江”网络课堂等阅读渠道。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反映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是由于这些阅读渠道具有便捷性、社交性、互动性等特点,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其进行阅读。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135人根据自身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占总人数的77%;只有23%的人在进行
“碎片化阅读”时毫无针对性。由上述调查可知,大学生都有主动寻求信息的意愿,但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较少。在阅读原因上,仅有56%的人是抱着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有74%的人认为是被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所吸引。另外,还有的大学生是为了打发时间、解决具体问题、因为他人分享、受益于“碎片化阅读”自身的优点等原因而选择“碎片化阅读”。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阅读是具有主动性的,大多数学生希望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在缓解读书压力的同时,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上“碎片化阅读”的缺陷以及其他因素,使很多大学生的阅读始终停留在浅层,无法真正为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服务,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浅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3“碎片化阅读”的未来
3.1“碎片化阅读”是大势所趋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大学生群体基本上都倾向于“碎片化阅读”,他们都有“碎片化阅读”经历,可见“碎片化阅读”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无线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碎片化阅读”的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也开始认可和使用这种阅读方式。笔者认为,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或许会使“碎片化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通道或载体之一。
3.2“碎片化閱读”注重个性化需求
3.2.1阅读内容的需求。由于“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受用户主观印象影响非常大的阅读方式,因此无论用户是否是在强连续性状态下或是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只要其对所浏览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会出现“指尖快速滑动”或“一瞥而过”等“浅阅读”现象,这也是大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出现“无目的浏览”和“打发时间浏览”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图书馆只有加大关注用户的信息喜好,培养用户对于某一模块或某一领域的不断学习,才会使“碎片化阅读”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3.2.2阅读形式的需求。用户在进行阅读时,对阅读的交互性呼声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单向浏览,而是逐渐倾向于双向的反馈阅读,希望可以发表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和别人相互交流[5]。用户除了阅读和搜索信息,分享、交流和互动也会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新内容,如评论、笔记、心得等。同时,用户在这样的分享交流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圈子,用户在圈子中再分享、再交流,不断产生新的信息。这样的阅读形式会不断产生新知识,激发用户的灵感,从而提升“碎片化阅读”的价值。
3.3“碎片化阅读”要强化“深阅读”
高校图书馆应在“碎片化阅读”环境中努力营造“深阅读”氛围。就个人而言,大学生应正确对待“碎片化阅读”,不能只将其视为打发时间或是猎奇的方式和工具,而应当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深阅读”模式。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应将“碎片化阅读”和传统图书馆阅读相结合,各取所长,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阅读观念,既要体现高校图书馆蕴含的深厚底蕴,又要体现“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方便快捷。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营造“深阅读”的氛围,更好地发挥“碎片化阅读”的积极作用,通过“碎片化阅读”达到全民阅读的目的。
4结语
阅读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直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时间的减少和对阅读的需求是当前人们在阅读方面面临的重要矛盾,而“碎片化阅读”恰好是化解这一矛盾的良好对策之一。因此,图书馆加深对用户“碎片化阅读”行为的研究,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阅读,弥补现代人在阅读上的缺失,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5(6):6-12.
[2]董莉莉.自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J].出版广角,2015(12):110-111.
[3]张焱.阅读“去经典化”及其对策[J].图书情报导刊,2016(7):53-54.
[4]蒋骁.移动阅读用户行为趋势与研究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4):24-27.
[5]王艳玲.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5(3):66-68.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