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洗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2018-03-19隋克毅吴积华刘天骥
隋克毅,吴积华,刘天骥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近年来,笔者用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银屑病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8例,均为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14~56岁,平均35.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3.6年。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6~64岁,平均36.2岁;病程2月~10年,平均3.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中医辨证为风热血燥证。皮损鲜红,新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愿意接受本疗法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患有多种严重疾病;③未按疗程用药,影响疗效统计。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炙甘草6g,芒硝10g,酒大黄12g,地黄20g,赤芍20g,牡丹皮10g,地骨皮20g,白鲜皮20g,白茅根30g,枳实12g(中药配方颗粒,由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每日1剂,开水冲服,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连续服用14剂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3个疗程后停药观察。另用生地黄、甘草、苦参、黄芩、地骨皮、白鲜皮、槐花、薄荷各60g,开水冲泡外洗,1剂药用3天,疗程与内服药一致。
对照组用消风散和犀角地黄汤化裁。水牛角20g,地黄30g,赤芍15g,牡丹皮10g,当归12g,荆芥10g,防风12g,石膏30g,知母10g,苍术15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标准[1]
治愈:皮损完全消退,或消退95%以上。好转:皮损消退50%以上。未愈:皮损消退不足50%。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58例中治愈38例,好转1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4.8%。对照组50例中治愈23例,好转16例,未愈11例,总有效率7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银屑病是一种红斑、丘疹、鳞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干癣”、“蛇虱”、“松皮癣”、“白疕”等。首载于《诸病源候论·干癣侯》“干癣,但有匡部,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血也。”祁坤《外科大成》首次提出“白疕”病名,因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赵炳南先生形容说如匕首刺伤皮肤之状,而鳞屑为白色,故名为“白疕”。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白疕,此症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初服防风通圣散,次服搜风顺气丸,以猪脂、苦杏仁等分共捣,绢包擦之俱效。”情致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煿致脾胃积热,或素体蕴热,复感风热之邪,内外合邪,蕴于血分,血热生风而发。血分积热,故皮损鲜红,而且新皮疹不断出现;心烦、口渴、便干、溲赤及舌脉均表现为一派热像。血与热结为病之本,生风化燥为病之标。主要病机为血热毒盛,生风化燥。
根据病机,立泻热通便、凉血解毒、祛风润燥之法。调胃承气汤加味方中酒大黄清热泻火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益气补中,缓和药性,使下不伤正。三药泻热润燥,软坚通便。生地黄清热凉血解毒又能养阴。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既能增加地黄凉血之力,又防瘀血停滞,三药使热清血宁,阴血得养而不留瘀。地骨皮、白鲜皮以皮走皮清热祛湿止痒。白茅根凉血而利小便。调胃承气汤泻热通大便,可使热邪从二便分消。诸药合用,共奏泄热通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之效。紧扣白疕风热学燥证病机,故疗效可靠。
调味承气汤为《伤寒论》治疗阳明府实证,燥热便盛之方,通过泻大便,达到清热润燥之目的。其病机为燥热内盛,与白疕风热血燥病机热毒燥盛契合。加入凉血解毒之生地、赤芍、丹皮,用于白疕风热血燥症的治疗取效甚捷,足证经方活用可统治百病。徐灵胎云外治可补内服汤药之不足。用大量地黄、槐花、地骨皮、黄芩等凉血清热之品外洗,使量大力专之药直达病所,取药效、水疗、热疗等诸多疗法之优点,与内服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内外兼治疗效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