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碘化油联合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效果观察

2018-03-19赵邦利崔新江邢辉于志军曹贵文

山东医药 2018年22期
关键词:碘化微球栓塞

赵邦利,崔新江,邢辉,于志军,曹贵文

(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31;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形态学上大部分为大肝癌,既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联合内科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案。随着最新修订的2017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1]出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已经成为大肝癌的常规治疗方案。TACE术最常用的栓塞剂为液态碘化油,但其栓塞直径小,易被血流冲刷,导致病灶部位沉积不良。近年来,随着栓塞剂的不断研发,微球作为一种新兴的颗粒状栓塞剂,在介入手术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碘化油联合微球TACE术治疗大肝癌,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9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0例大肝癌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8~78岁、中位年龄55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3例、B级57例。所有患者经一种或两种影像学检查且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临床分期为Ⅰb~Ⅲ期,肿瘤直径>5 cm,AFP>400 ng/mL,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或放弃外科治疗。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凝血功能等综合评估,具备行TACE手术治疗指征,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A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8.7±6.7)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2例、B级28例;B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9.3±7.0)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A组接受单纯碘化油TACE术治疗,B组接受碘化油联合微球TACE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先给予抗肿瘤、保肝、补液治疗,待病情稳定、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具备手术指征后,嘱患者平卧于DSA床上,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局麻后采用改良Seldinger′s穿刺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后,将5 F肝管插至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观察肿瘤的供血血管及肿瘤染色情况,并间接观察门静脉血液回流情况、门静脉内有无充盈缺损及其大小和部位,同时注意观察肿瘤有无异位供血血管。然后用3 F微导管超选择插入肿瘤靶血管,经造影明确后用栓塞剂经微导管进行栓塞。由于入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每位患者分别进行3次栓塞,每次栓塞间隔30 d(从栓塞当日起计算)。A组用液态碘化油(5~20 mL)+吡柔比星(10~20 mg)混合乳剂栓塞。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直径100~300 μm(1~2支)微球进行栓塞,待肿瘤血管血流速度减慢后,再用直径300~500 μm(1~2支)微球进行栓塞,至肿瘤靶血管消失,栓塞结束。栓塞全程在DSA监视下进行,以脉冲式方式缓慢推注栓塞剂;栓塞时,应尽可能将肿瘤的异位供血血管一并栓塞。

1.3疗效评价方法每次TACE术后1月进行疗效评价。①碘化油沉积良好率:以病灶中心层面的碘化油沉积面积为基准,≥50%为碘化油沉积良好,<50%为碘化油沉积不良[2]。②病灶控制率:根据改良RECIST标准评估肿瘤治疗效果[3]。完全缓解(CR)是指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指同原发病灶相比,病灶最大径缩小超过30%;进展(PD)是指病灶最大径增大超过原发病灶20%以上或出现新发病灶;稳定(SD)是指病灶缩小未达PR,增加未达PD;以CR+PR+SD计算病灶控制率。③AFP降幅良好率:同治疗前比较AFP降幅≥50%为良好;降幅<50%为不良。④不良反应:观察栓塞术后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1、2、3次TACE术后,A组碘化油沉积良好率分别为46%、56%、60%,B组分别为48%、74%、92%;A组病灶控制率分别为32%、34%、40%,B组分别为28%、74%、92%;A组AFP降幅良好率分别为42%、46%、52%,B组分别为40%、80%、92%;两组第2、3次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良好率、病灶控制率、AFP降幅良好率比较P均<0.05。

两组患者术后第2~5天不同程度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未出现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就处于中晚期。有文献[4]报道,大多数的原发性肝癌为富血供肿瘤,其血供90%~99%来自于肝动脉,这就为TACE术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液态碘化油是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一种栓塞剂,它进入肿瘤后优先与肿瘤细胞结合,具有良好的亲肿瘤特性;同时,肿瘤血管对碘化油有较强的虹吸作用[5],并且肿瘤内缺乏肝巨噬细胞的吞噬。经导管推注的碘化油+吡柔比星混合乳剂进入肿瘤的供血血管,能够有效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发生缺血坏死,导致碘化油+吡柔比星混合乳剂在病灶部位发生沉积。有研究认为,碘化油在肿瘤内沉积与疗效成正比,即碘化油沉积范围越广、面积越大,栓塞的致密程度越高[6]。虽然碘化油在肝癌TACE术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病灶内部及其周围仍然可见到碘化油沉积稀疏区或缺损区。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这部分碘化油沉积稀疏区或缺损区仍具有明显活性[7]。同时,TACE术后病灶缺氧加重,毛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增多,使增生的肿瘤血管侵袭转移能力增强[8],导致肿瘤复发或疗效不佳[9~11]。

国内外众多学者尝试用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等栓塞材料单独或者联合碘化油栓塞治疗肝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这些栓塞剂的性质不同,经常出现肿瘤血管的再通[12]或其非肿瘤部位误栓[13]等并发症,导致栓塞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逐渐研发和应用,微球作为一种新的末梢血管栓塞剂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特点为:①无毒,无抗原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和吸附性;②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及亲水性;③表面光滑,呈颗粒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具备良好的可压缩性和易通过性。因微球具有以上特性,从而使其能够更顺利、更容易地通过不同直径的靶血管或导管,确保肿瘤的供血血管达到完全而持久的机械性闭塞[14],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上防止微球在血管或导管内聚集。因此,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了单独应用微球、微球联合碘化油、微球联合消融等方式治疗肝癌,但取得的临床疗效参差不齐。

肿瘤血管直径变异较大,多为7~400 μm[15]。有研究[16]表明,碘化油作为一种中央型液体栓塞剂,能够有效栓塞肿瘤的末梢动脉和血管床,相当于栓塞直径为40~70 μm的血管。同时有文献[17]报道,直径100~300、300~500 μm的微球能够栓塞肝内毛细血管网前末梢动脉,按照肿瘤血管直径从小到大、由细到粗依次栓塞,这种逐级、分层栓塞肿瘤血管方式,其目的是完全栓塞肿瘤性血管。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第2、3次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良好率、病灶控制率、AFP降幅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认为,由于大肝癌体积较大、病灶边缘血供较多,且具有丰富的侧支循环,碘化油不能完全达到病灶;同时碘化油作为液体类栓塞剂,容易被血流冲刷,从而出现碘化油沉积不良、致使肿瘤复发。B组采用了先碘化油后微球的栓塞方式,真正达到了钢筋混凝土式的栓塞,两者协同作用使栓塞更加彻底、持久。可见,碘化油联合微球TACE术治疗大肝癌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碘化微球栓塞
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无水碘化锂销往印度
基于特征碘离子的非靶向筛查鉴定河北省地下水中碘化消毒副产物
悬浮聚合法制备窄尺寸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微球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葛根素生物黏附微球的制备及评价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碘化亚铁溶液的实验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可吸收止血微球在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