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18黄少芬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激励策略语文教学

黄少芬

【摘 要】本文论述激励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巧妙设计课堂导入、学会信任学生能力、教师评价大量鼓励、设立小组竞争机制、课堂提问兼顾所有学生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踊跃发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励策略  小组竞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B-0099-02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语文课堂由以老师为主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了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应用激励教学法。所谓激励教學法,就是不断地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勇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通过老师的鼓励,学生能很容易地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努力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激励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教育课本内容难度不大,但学生却很难对课程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能在课前进行导入,学生学习起来就像在啃一块坚硬的骨头,目标既庞大又坚硬,无法让学生产生“食用”的想法,而好的课前导入能够通过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中的趣味事件,把课前导入变成一道滋味十足的开胃菜,让学生不仅能够有兴趣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还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更多的乐趣,进而打开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教师在课前导入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一定的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外界的肯定中建立对自身能力、自身价值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在教师的肯定下,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关注,从而愿意在语文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例如,在学习《春》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问:你眼中的春是什么样子的?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都立刻浮现出春天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共同点,同时又各有特色,答案千千万万。开放性的题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学生的发言,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就很积极。接着,教师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请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眼中的春会有什么特点?学生积极讨论、思考,使得后续课程在学生的配合下顺利进行。

二、学会信任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首先教师要在课下充分了解课本内容,对课本中的重难点做出仔细的注解,然后再在课堂上将课本中涉及的知识进一步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出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过多地承担了课堂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做,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总是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将教学任务分散成几个小任务,并将这些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在课堂中付出努力后,能够对整个课堂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是由学生准备的,必然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其他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更加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一课时,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做好预习,开始上课以后,教师首先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出师表》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由于这一课的作者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诸葛亮,学生对他的生平大都有一些了解,很多学生积极地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并且在课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接着,教师又请学生上台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学生没有敷衍对待,十分全面地总结归纳了课文中的知识点,甚至还结合自身的理解对知识点做了引申,让教师深感欣慰。

三、教师评价大量鼓励,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生活在学生青春期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较大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家长不重视教育,导致学生自信心不强,很少在课堂上发言,也因此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更加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也渐渐失去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帮助不自信的学生肯定自己,更加敢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能够主动的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渐渐能够发现自身的长处,并且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努力,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感到更加的轻松、自在。

但在鼓励学生时,教师仍然需要注意鼓励的方式,不应对学生“一刀切”,而是在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一些情况下,过于敷衍或者明显不真实的鼓励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鼓励学生时,教师应尽可能发自内心的欣赏学生,并且找到学生身上真正的闪光点,通过大量的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信心,敢于发言,并且不怕犯错,能够接受教师的建议。

四、设立小组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如果没有对手,那么就好像温水煮青蛙,学生只会在舒适的环境中失去自己的斗志,难以再向前进步。语文教学有时的确很枯燥无味,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凭借自己的自制力保持清醒和活跃,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做出改变,如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之中,通过竞争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同学间彼此的竞争之中,学生不但能够更深入了解语文学科,还能够保持不断进步的心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中,老师可以 5~6 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课文中的“我”、爸爸、妈妈、于勒叔叔、姐姐和船长。每 6 个人为一组,组织演出一个小型的话剧,扮演于勒叔叔的故事。教师可以在他们表演之前提出几个问题:“你觉得于勒叔叔是怎样的人?你觉得作者的父母是坏人吗?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思考这几个问题,表演之后做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以及回答评出最好的一组,适当地给予一些奖励。每个小组之间都有竞争,这些竞争督促着学生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缺点,愿意为了学习去付出自己的时间。通过组内的竞争以及组外的竞争,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人物,揣摩人物的性格,琢磨故事的发展。在竞争之中,学生开始不断地进步,真正的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意义。

五、课堂提问兼顾所有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往往只是提问某些成绩好的学生,而没有兼顾性格内向或者成绩差的学生,不主动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中。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尽量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偏向成绩好的学生,那么课堂就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为教师所关注的学生会逐渐的放弃自我,尽管有的时候他们想要好好学习,但也会因为教师的态度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这种两极分化会使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失去继续进步的动力,同样也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平等对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要在课堂上兼顾所有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在事先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答出问题,从而建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成绩好的学生也能感受到难度,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例如在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层次比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母亲从不在他人面前打骂我?母亲对我的爱都表现在什么地方?”對于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提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为什么母亲哭一场就有婶婶来道歉?我们应该从母亲身上学到哪些优点?”如果对问题进行分层,可以是提问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成为课堂的一分子。

课堂不仅仅是属于老师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激励教育,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语文课堂的一分子。教师在进行激励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对不自信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太过自满的学生也要适当地给他们增加难度,预防他们产生骄傲的情绪。激励是有度的,教师应该合理地掌握激励的程度,对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适当地给予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走得更远、学得更多。

【参考文献】

[1]孙士杰.成就学生,构建激励机制——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激励机制关系[J].亚太教育,2016(22)

[2]叶金松.浅谈激励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8)

[3]吴少杰.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写作[J].赤子(中旬),2014(1)

[4]黄兄宝.高中语文课堂自主激励评价新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3)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激励策略语文教学
高职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励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探究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策略浅谈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