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祛湿补肾法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经验探讨
2018-03-18朱培成李红毅郑伟娟熊述清
熊 佳,朱培成,李红毅,郑伟娟,裴 悦,熊述清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广州510120)
主题词 扁平苔藓,口腔 中医师 @禤国维
禤国维,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是岭南皮肤病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有“岭南皮肤圣手”之称。禤国维教授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周易》、《内经》中的阴阳理论,提出“阴阳之要,古今脉承;平调阴阳,治病之宗”的皮肤科治病准则,针对皮肤顽疾提出补肾法这一独特的学术思想。补肾之法,一法中寓多法,法中有法,圆机活法,总结为“补肾八法”:滋阴补肾法、温阳补肾法、养血补肾法、凉血补肾法、活血补肾法、解毒补肾法、祛湿补肾法、祛风补肾法[1]。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方式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肾水不足的因素太多,肾水不足,相火上越则为害。平人先天之水火应水多于火,才能封藏相火于肾水之中,故禤国维教授认为,补肾八法应尤其注重滋补肾阴,临床上多运用补肾名方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各种皮肤顽疾,屡起沉疴。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planus,OLP)是一种慢性浅表性皮肤黏膜疾病,目前仍无法治愈,如何控制其病情复发加重、维持长期的缓解状态对临床医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相关统计数据显示[3-4],近年来我国患有OLP患者越来越多,患病率逐渐升高,多发于中年女性,发病部位多见于颊黏膜后侧、舌背、齿龈、腭部、唇等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的树枝状或网状银白色条纹及小丘疹,周围发红,表面光滑,上皮破坏后可形成溃疡或糜烂,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和情绪,病程易迁延反复,少数有癌变的可能[5]。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维甲酸类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治疗[6-7]。西药虽然能缓解症状,但容易复发,疗效欠佳[8]。禤国维教授根据其行医环境,运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治疗,认为本病与脾虚湿蕴、肾阴不足有关,在临床上多以祛湿补肾为主要治疗方法,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随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禤国维教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目前对于OLP的发病机制尚未了解,有研究表明,口腔扁平苔藓这一慢性口腔炎症与患者与自身免疫、神经内分泌因素、心理因素、感染、遗传等密切相关[9]。中医古籍无相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可归属于中医“口疮”、“口糜”、“口破”等范畴[10]。《素问·气厥论》中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说明了热邪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咽喉疮候》中论述“咽喉者,脾胃之候也。由脾胃热,其气上冲喉咽,所以生疮。其疮或白头,或赤根,皆由挟热所致。”说明脾胃湿热可致口舌生疮。《外科正宗》中记载:“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白斑细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因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心火妄动发之。”指出口破有虚实之分。近现代著名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病专家认为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致使黏膜粗糙、肥厚,苔藓样改变[11]。脾虚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久之湿热,内结郁热化火,结毒伤阴,致使黏膜水肿充血、糜烂;阴血亏虚,血虚生风化燥,口腔黏膜失于濡养,致使黏膜干燥、脱屑、瘙痒。另外风、火、燥等外邪侵入肺、胃,肺失宣发,胃火循经上炎,火热伤津,灼伤黏膜也可发为此病。禤国维教授根据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本病多由于脾虚失运,湿热蕴结,日久伤阴,导致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1.1 脾虚失运,湿热蕴结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 “脾开窍于口”,所以脾的功能可以从口反映出来,口腔病变可从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为本虚标实之证,故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11]。禤教授常年行医于岭南,岭南之地,介于山海之间,北枕五岭,南临大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空气湿度偏大,常年气温偏高,阳热炽盛,致使岭南人最易感受湿热之邪,酿成湿热体质。正如《太平圣惠方》所述:“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医方考》中记载“口糜本于湿热,湿热不去,必至疳浊”、“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别,湿热不能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均说明口腔扁平苔藓为湿热蕴结黏膜肌肤不得疏泄而成。故禤国维教授认为,久居岭南湿热氤氲之地,脾虚失运,水湿停滞,郁久化火,湿热互结,熏蒸黏膜则变生糜烂、白斑,经久不愈。
1.2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禤教授强调“平调阴阳,治病之宗”,认为人体各脏腑阴阳失调中,以肾的阴阳失调最为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此一升一降,谓之水火相济,符合阴平阳秘之意。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者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忧思过度,情志失调,郁久化火,暗耗阴精。又兼饮食不节,偏食膏粱厚味、辛温燥热之品,食之过度,生湿生热,恣用寒凉泻药,耗伤阴液,损及真阴。古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亢张而不敛,阳气虚亢则煎灼阴液而伤阴,使津液不能上润咽喉,咽喉失于濡养而黏膜起刺、粗糙、疼痛。同时阴虚不能藏火而火更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2 分期论治,随症加减
禤国维教授认为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湿郁化热,蕴结于黏膜肌肤,病程日久,肾阴不足,水火不济,真阳无根,虚火上炎于口所致。临床以健脾益气,清热祛湿法治疗初期之脾胃湿蕴证,以滋阴清热法治疗中期之阴虚血热证,以补肾健脾治疗后期之脾肾两虚证。
2.1 初期脾虚湿蕴,益气健脾,清热祛湿为法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辅相成。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日久则化热,终至湿热,上达口腔,形成病损[12]。症见口腔黏膜充血,出现斑纹、网纹,甚则糜烂,舌黄苔腻,脉滑数。因岭南之湿邪,更兼热邪,更伤人气阴,故禤教授常强调祛除岭南湿热之法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消而不伐”。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13-15],太子参、白术、茯苓等均有调节机体免疫作用,故临床上禤教授常用沙参、太子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配伍茯苓、泽泻、薏苡仁等一类平淡温和之药味,以防祛湿伤阴之弊,同时增强患者免疫力。也有研究发现[16-17]运用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热的OLP,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生命质量。
2.2 中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以滋阴清热为法 病程日久郁而化火伤阴,症见口干咽痛,口腔黏膜起刺、粗糙、疼痛,舌红少津,脉细数。肾阴不足,水火不济,真阳无根,虚火上炎,正如古人所喻“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治疗上应采取“清寒泄热取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滋补肾阴,引火归元[18-19]。禤国维教授临床上常用。治疗上予知柏地黄汤配伍少剂量肉桂,少许辛热药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
2.3 后期脾肾两虚,以补肾健脾为法 湿热渐去,脾肾两虚之象渐显,宗六味地黄丸方而治其本。六味地黄汤为补阴经典方剂之一,原为小儿发育不良而设,因其配伍巧妙,疗效明确,后世医家宗其滋阴补肾之法,将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医贯卷之四·先天要论》谓六味丸“肾虚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20-21]。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故禤教授常运用此方治疗多种因肾阴不足所致皮肤疾患。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咸,咸先入肾,合山药而滋肾阴;丹皮味苦、辛,入肾而敛阴火,益少阴,平虚热;茯苓味甘而淡,“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淡能渗泄,故用之以制水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22-23]。虽只六味,但经过几百年来无数次验证,其临床疗效确实有口皆碑。
3 典型病例
张某,女,55岁,2011年12月17日初诊。因口腔黏膜糜烂1年来诊。自述1年前口腔不适,继而出现糜烂面,曾按口腔溃疡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外院行病理检查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先后予激素、硫酸羟氯喹片、阿维A等口服治疗,症状可暂时得以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效果不佳,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双颊黏膜广泛充血、色红,左右侧分别可见一约0.8 cm×1.0 cm、1.0 cm×1.2 cm大小的片状糜烂面,色白,局部可见wickham纹,有触痛和紧绷感; 纳一般,夜眠时手足心发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弦细。西医诊断: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诊断为口糜(阴虚血热)。治则:滋阴清热解毒。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生地黄、蕤仁肉、山药、茯苓、丹皮、北沙参、白花蛇舌草、石上柏、泽泻、麦冬各15 g,甘草5 g,牛膝10 g,肉桂3 g。其他治疗:修疡口服液(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并嘱患者少食辛辣等刺激食物,加强口腔护理,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而加重病情。
二诊:口腔黏膜疼痛减轻,两侧黏膜糜烂面减小,仍口干欲饮,纳较前好转,眠时仍有手足心发热,舌红、苔少,脉弦细。前方生地黄加至20 g,加有瓜石斛15 g以养阴生津,加青蒿15 g后下清虚热,百合15 g安神助眠。
三诊:口腔黏膜糜烂面基本消退,无明显口干,纳眠较前明显好转,无明显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续巩固治疗。前方加减,知母、黄柏减量至10 g,去牛膝,易生地黄为熟地黄,加薄盖灵芝15 g调节免疫。药后定期复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加重情况。
按:《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咽喉》中所述“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本例患者病程日久,郁而化火伤阴,肾阴不足,而虚火上炎循经熏蒸黏膜发为口糜,除局部皮损外,尚有阴虚内热诸症,治疗上宜滋阴清热解毒。禤国维教授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中蕤仁肉,甘微寒,主入肝经,滋补肝肾;山药甘平,主入脾经,补后天以充先天;丹皮清相火;茯苓渗脾湿,助山药健脾之力;泽泻泄肾浊,知母、黄柏清热泻火,牛膝引火下行,并以白花蛇舌草合石上柏来加大清热解毒之力,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本方之妙在少佐肉桂,将咸寒滋肾之力,引入肾宅,而安肾阳,以此真阳归原,而口舌糜碎得愈。肉桂与生地黄、麦冬、北沙参等滋阴生津之品相配更有水火既济之功,大队补阴药中少佐温阳药,意在阳中求阴,正如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所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特色用药方面:因山萸肉味过酸,多数患者不能接受,而蕤仁肉与山萸肉两者作用相似,作用平和,口感佳,故禤教授常以蕤仁肉代之。治疗后期,禤教授常加一味薄盖灵芝,《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灵芝有“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之功,现代研究其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护肝等作用,禤教授临证常用此药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