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四
2018-03-18林家坤
林家坤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林家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萍乡337000)
11 建阳法
《黄帝外经》说:“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也。阴生阳则缓,阳生阴则速。救阴而阳之绝不能遽回,救阳而阴之绝可以骤复,故救阴不若救阳也[1]。”这说明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阳气出现病变必须从秘固角度考虑治疗,秘固虽说是阳气病变的治疗准则,但是在临床上面对众多纷纭复杂的症状表现,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去秘固阳气呢?这是历代医家上下求索苦思冥想的大问题。《伤寒论》中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更是直言:“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3]。”一个小建中汤证的各个具体的症状摆在我们面前,从这些症状表现分析:你说阳虚嘛,那烦热咽干口燥如何解释?你说阴虚嘛,那里急腹痛四肢酸疼阳脉涩阴脉弦又当怎么论?更有和事佬说阴阳两虚者,这不是没说一样,将中医理论这样理解下去,自己都不信,还拿什么真东西去说服病人呢?干脆废医存药好了。一个好端端的中医药宝库摆在我们面前,须好好挖掘才是。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一个体弱多病的慢性病患者,常年疾病缠身,经年不愈,感染了伤寒或其他毛病后,出现了上述症状,温补阳气又怕辛燥过度;滋阴补血又恐碍气滞血;疏散通达则忧体质虚弱,恐难于承载药物性味功能之重。这种情况,一般高明的医生都会从健脾和胃,顾护后天之本入手。而张仲景是一个重视阳气的高明医生,他巧妙地将饴糖,也就是麦芽熬成的糖,放入桂枝加芍药汤中,从建立脾胃阳气的生成来源及运化秩序入手,阳气健,运化强,体质自然好,那阳气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诸证焉有不解乎?临床上常常看到一些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结肠炎的病人,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营养不良的慢性贫血病人,采用建立中焦阳气的办法,解决了很多人的疾苦。小建中汤方中没有一味补气养血之品,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用它从建阳入手,起到了那些所谓补药起不了的作用。我们都有一个生活小常识,饿久饿极的人,只能慢慢喂他几口稀饭馒头,如果马上喂他大鱼大肉,其肠胃是难以承受的。同样的道理,体弱多病之人,一旦出现新的疾患,必须先从建立中焦阳气开始,徐徐图功。君不见,张仲景《伤寒论》[2]说病人腹中痛,先与小建中汤建阳强体,如果效果不好也不要紧,因为中阳运转秩序已经建立起来了,再开几包小柴胡汤就可以取效了。
后世的脾胃论学者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实际得益于张仲景的建阳法。其阴火理论的创立,说穿了就是张仲景阳气理论的进一步发挥。体弱多病者,多为免疫力低下,阴阳气血整体水平低,但是离明显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尚有一定距离。掌握了这个体质特点,建阳法就好用了。一旦出现了明显的阴阳气血虚的指征,就不在建阳法的使用范围内了。脾胃为后天之本,一切的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输布散精,全赖脾胃中土功能健运与否。建阳法抓住了根本,就是建立中焦脾胃阳气,启动其自我修复,自我补充的生理功能。但是前提必须是体弱久病所导致整体阴阳气血水平低下,而非阴阳气血亏虚致病。这个也恰恰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建”字,建设也,建设什么?就是建设产生阳气的脏腑的功能,先天之阳有定数,后天之阳则无定数,全靠个人努力所产生,即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是也。所以建阳法,即建设后天之阳产生的器官中焦脾胃也。中医是一门实践科学,治病时讲究三因制宜。古代医家学术经验之所以效验如神,跟他们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分不开。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与我们祖先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了。我们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被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所代替;以谷物粗粮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被三高饮食所取代。所以现代人普遍阳气损耗厉害,体质多痰湿瘀。无论内科疾病,或者是骨关节疾病,发病都呈现年轻化。为什么?因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气过度损耗,所以邪气乘虚而入,发病年轻化就顺理成章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用药也需跟上时代的变化。古时候,百姓缺衣少食,一旦生病,更是雪上加霜,本元虚损,所以用药加点补气补血之品,祛邪不忘固本,往往有奇效。现代人饮食不节,很多人本就营养过剩,得病后又有几个是真正要补气血的呢?反而真正要顾护的是阳气。现代有些医生滥用消炎药,也是在过度损害人体阳气。
12 宣阳法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4]。”阳气在胸部,是要靠肺的宣发功能及心主血脉的作用,将体内的浊气呼出体外,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气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的。若阳气壅遏于上,轻则肺失宣发,重则心脉不畅,气急于上,则非宣发阳气不可,宜用宣阳法治疗。综观仲景宣阳药之用,若风寒邪气,水饮水气结于心下,多投以麻黄之属,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主用麻黄宣发阳气。若风热邪毒壅堵,上焦阳气失于宣发,导致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浊唾腥臭、吐如米粥样,主用桔梗宣发阳气,如桔梗甘草汤。更有痰饮壅遏于上,心脉不畅,喘息不得卧者,主用葶苈子宣阳通脉,如葶苈大枣泻肺汤。
宣阳法实质上就是宣肺法,上焦阳气与居于上焦的肺脏功能是一致的,谈上焦阳气功能,实质上就是说肺的功能,故上焦宣阳法即宣肺法,提壶揭盖也是宣阳法的作用之一。
13 越阳法
越,超出,度过的意思。水气为病,水气与阳气相搏,最易使阳气怫郁在表,在出现水气病症状的同时,出现面色缘缘正赤、烦热躁扰,甚则皮肤瘙痒、破溃流黄水等症,此时发汗易伤津液,清热易伤阳气,利水易引邪深入,必须有一个超越上述诸法的冶疗方法,解除水气与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那就是越阳法。越阳法的代表方是越婢汤,越阳法的代表药对是麻黄配石膏。麻黄配石膏,可以使麻黄不热,专门发越肌表之水气;石膏配麻黄,可以使石膏不寒,专门清泄怫郁之阳气。两药相配,互取其长,互制其短,各自都超越了自己本身治疗范围,成为越阳法的千古绝唱,迄今还找不出可以用其它药物代替它们发越阳气水气者。它如仲景方中,用麻黄配石膏发越阳气者,比比皆是,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等等。现代临床上多用于发热不退、急性肾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大叶性肺炎等病,效果不错。
14 复阳法
复,指恢复到位的意思。阳气的运行都是有一定规律和轨道的,像昼夜时辰、春夏秋冬等都是按照规律进行的;像卫行脉外、营行脉中,脏腑藏气藏血多少,子午流注等等,说明阳气是按照一定轨道运行的。如果阳气出现病变,我们在辨证论治时,仅仅祛除了病邪,阳气功能走向正常是还不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要考虑,那就是怎样使阳气正常复位,走入正常的运行轨道。这就是中医的精准定位,也叫复阳法。
复阳法最主要的用药就是炙甘草,生甘草都不行,必须是经过蜜制的、经过火炒的甘草,汲取了火的阳刚之气,才具复阳功能。后人理解炙甘草的作用,多为调和诸药,是一个和事佬,可有可无,也有说炙甘草健脾和胃,那是对炙甘草的最大误解,也是对炙甘草功能的最大漠视,更是对阳气学说的最大不理解。大家可以看看仲景所创诸方,其用的最广泛的药物就是炙甘草。用炙甘草干啥?就是复阳嘛。君不见仲景创制的炙甘草汤,后世又叫复脉汤,把炙甘草作为主药推到台面上来,治疗脉结代,心动悸。心脏是运行阳气的主要器官,心主血液,使血液能够正常地在脉管内运行,全靠阳气推动固摄,心脏出了问题,靠什么使阳气复位,绝对是炙甘草!而后世漠视这个问题,对炙甘草汤中主用炙甘草,不了了之,避而不谈,反而大谈什么生地、麦冬、阿胶补血,桂枝、生姜、酒通利血脉,至于方中主药炙甘草则语焉不详,含糊了事,这是对炙甘草复阳功能,对其能够使阳气恢复到位功能的最大不理解,也是对炙甘草汤功能的最大不理解。至于炙甘草在其它方中所用,则属于从属地位,在其它主药将病邪祛除,阳气功能恢复正常,炙甘草就起到将阳气复位的作用。
通过炙甘草复阳法的探讨,通过这么多方剂中用炙甘草事实的揭秘,可知阳气在人体内是多么重要。仲景阳气学说,绝不是凭空而论,它是有其存在基础的。复脉,就是恢复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的功能。血为气母,气为血帅。血液能够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全靠阳气率领。所以复脉者,复阳气也。阳气不复位,何来血液正常运行?用炙甘草复脉,确切地说,就是用炙甘草复阳气也。所以说炙甘草是复阳法的主药。炙甘草复阳气到指定位置的作用搞清楚了,对我们正确理解主阳学说就通了一大半,对主阳学说能够指导临床的意义就更深入了。
仲景阳气学说不同于火神派。火神派太偏,太固执,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全面发展。蜜制炙甘草,甘草本身性平,有蜜相伴,蜜是蜜蜂采天地雨露阳光之精华而成,本身是属阳和阴复合体,经过纯阳之火一炼,甘草属性大变,变为载天上太阳自然之阳,合地上人工之火的产物。甘草本身产地为阳光多、雨水少的西北苦寒之地,这样一炮制,其复阳作用显而易知。炙甘草能复阳,在于其本身属阴体,经炮制而能引阳入阴,安全到位。炙甘草复阳的佐证,还可见四逆汤中用炙甘草。四逆汤是著名的回阳救逆方,如果炙甘草没有复阳的作用,干脆径用干姜附子。但仲景却是在干姜附子基础上加炙甘草,这是因为干姜附子虽可以温阳祛寒,但没有回阳救逆之功,只有加上了炙甘草,才能使阳气回转复位,所以炙甘草在炙甘草汤中是起复脉即复阳作用,其病位在心,心主血脉,故又称复脉汤。炙甘草在四逆汤中是将阳气回复到肾,肾主封藏,为阳气之宅,所以将阳气回复到肾宅,就称作回阳救逆,说到底也是复阳到位作用。张晓琳等[5]用四逆诸方复阳固本,将四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扩大至六经病之阴寒证以及内、妇、儿、外科等多种阳虚阴寒危重病症的治疗。
四逆汤中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炙甘草为君,量最大。炙甘草汤也是类似剂量。炙甘草有使药效留而不去,作用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