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探究
2018-03-17魏斌
魏斌
【关键词】 数学教学;提问;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4—0113—01
课堂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宽阔的天地,通过恰当地引导及有效提问,促使学生探究获得知识、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由于范围过大、表述不清、指向不明等等,使得课堂提问低效或者无效。下面,笔者就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谈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课本以细胞分裂引入“某种细胞每30分钟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教学过程,问学生:“我们兰州有一本书,一条河,一碗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有学生回答:“《读者》、黄河、牛肉面。”学生已经有了兴趣,此时笔者先让他们拿出准备好的毛线,继续问:“牛肉面,你们爱吃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爱吃!”又问:“拉面师傅最开始拉面时,手里的面有几根?”“当然是一根。”又补充:“大家知道,拉的次数越多,牛肉面的根数越多。现在怎样利用我们手中的毛线,得出牛肉面的根数与所拉次数的关系?”此时,所有学生都开始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发言时争先恐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时机,适时切入
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都回答:“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是圆形不能是三角形、四边形……”学生被逗乐了,纷纷回答:“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造成鸭蛋的形状行吗?”学生大笑:“车一定会忽高忽低!”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车轮行走时不会忽高忽低?”学生们活跃起来,最终找到答案:“车轮上任意一点到轴心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可以引出圆的定义,学生有了兴趣,学得省力,效果也很好。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A(-1,2),则这个函数的图象一定经过 ( )
A(2,-1) B(-12,2) C(-2,-1) D(-2,-1 2)
由已知条件可确定k=-2,然后依据教科书上强调的“图象上的点一定满足函数的关系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内涵非常深刻,即要求:如果点的横、纵坐标相乘的积为-2,则该點一定在此函数上;如果积不为-2,则该点一定不在此函数上,排除B,C,D三项,应选A项。经过分析,总结出:若点(a,b)在双曲线上,则(b,a)、(-a,-b)、(-b,-a)也一定在双曲线上。关键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横、纵坐标相乘的积都为ab,即它们都满足函数的关系式。
四、难易适当,层进提问
计算:(a+2b-3)(a+2b+3)
当学生分析之后仍无思路,出现计算障碍时,教师可给出题目,计算:①(a+b)(a-b)②[(a+1)+b][(a+1)-b]对于第①题,大多数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可得出正确的结果,无任何难度;而对于第②题,教师加强引导,强调(a+1)是整体,把它看作“一项”可得出正确结果,有了①②题的铺垫,对于例题学生可迎刃而解,渗透整体思想,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
五、灵活处理 ,提问有法
计算:
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如下:
解:
此时,教师提问:“错了吗”?学生回答:“错误。”再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分式相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教师应继续问;“如何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应该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最终学生能答出“两个分子都是整式,相当于分子有括号,就是(a+3b)-(a-b)=a+3b-a+b=4b。”
从例题中,可以感受到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教师讲解问题时,应根据认知规律,适时引导,分析错误的原因,客观上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分子相减,其实就是整式相减。
六、及时反馈,恰当评价
评价是提问的组成部分,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发自内心的赞扬和鼓励,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当然,评价应客观公正,恰到好处,不大肆渲染,过度表扬。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