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研促进教学视角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沈阳医学院的实证研究

2018-03-17赵宇丹马坚刘海艳王洁李荣梅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创新型医学

赵宇丹,马坚,刘海艳,王洁,李荣梅

(沈阳医学院科技处,辽宁 沈阳 11003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重视本科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其中心任务,而教学和科研是这一中心任务的基本衍生,服务于人才培养,也统一于人才培养[1]。科研促进教学,即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将科研融入教育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2]。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旨在通过五年的学校教育,使医学生获得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而且具有不断求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以沈阳医学院为例,深入分析科研促进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探讨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科研促进教学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意义

1.1 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3]。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会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前沿命题和前沿成果带至课堂,形成案例式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多元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其学术视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观念,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科研内容丰富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事创新科研活动的教师,可以将本学科前沿研究融入教学内容,补充学科知识,也可将其科研成果写进教材、融入实践活动,在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参与实验研究和相关科研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其自学意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

1.3 科研指导与科研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自主申报和承担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活动,可在实践中切实体会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的过程,熟悉本学科领域基本科研方法,掌握资料查阅、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学习实验操作或社会调查技能等。引导学生参与和领会从理论学习到科研实践、专业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 以科研促进教学视角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保障机制

2.1 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获取和巩固医学知识为基础,以训练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手段,以开发和拓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4]。深化科研促进教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从以下几个维度予以实施。

2.1.1 科研维度 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科研管理角度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打造高水平科技团队,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努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科研反哺教学奠定基础。倡导教师科研项目吸纳本科生参与,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科学研究,对学生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予以奖励。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科研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培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载体。

2.1.2 教学维度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教学管理角度搭建有利于科研促进教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完善科研促进教学相关规定,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自觉树立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将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开展和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将大学生科研创新纳入学分制管理,相应科研创新学分可免修选修课,提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意识。

2.1.3 管理维度 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围绕各部门基本职能,为科研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有利条件,并形成长效机制。学校从发展全局进行宏观统筹、综合协调,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建立保障机制。人事部门在教师评聘等评价、考核体系中侧重对科研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认定;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做好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和国内外交流工作,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水平,提高其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为科研促进教学持续增加动力和实力;发挥团委和大学生科协、科技社团等学生团体的作用,组织和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提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2.2 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医学院校基于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两方面保障工作。(1)充分重视科研促进教学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统一思想,明确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效方法[5]。(2)立足高校实际,建立并完善基于科研促进教学的师生评价机制和激励体制[6-7]。从教师角度来看,高校在工作量考评、职称聘任中要侧重体现其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贡献,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促进科研、教学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的教师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予以奖励,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学生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异表现和取得优秀科研成果予以奖励。

3 沈阳医学院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实证研究

沈阳医学院坚持将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真正把科学研究融入到学生的创新培育和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3.1 科技平台全面开放,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科技平台(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实验中心、科普基地等)面向学生全年免费开放,支持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理论和实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对实验室进行规范、有序、科学的开放管理,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在实验室进行各类科研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研方法和实验操作规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将对教师和科技人员的实验技术培训延伸至学生,先后举办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应用进展学习培训、膜片钳技术培训、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等实验技术培训,60余名本科生参加培训,为学生开展创新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学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自2017年起,学校要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必须有本科生及以上层次学生参与,每个项目学生参与数量不少于3人。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作为科研助理的作用,让其切身体会科研工作的内涵,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质疑现有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倡导自己动脑、动手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基础医学院等二级学院建立学生导师制,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专业辅导,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近三年,本科生累计351人次参与到教师123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其中,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其他项目78项。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查阅文献、动物实验操作、细胞培养与检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工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3.3 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学校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科技信息应用于学生课堂,使学生拓宽科学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增强创新意识。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授课教师主动将自己及其科研团队的研究结果写入授课教材,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弥补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短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与老师探讨相应课题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在课外进行相应的资料查找,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础医学院机能学与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赵润英教授自2006年起将其发明专利“在体蟾蜍心脏恒压灌流实验系统”应用于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几种药物对在体蟾蜍心功能的影响”机能实验教学中,相关内容写入科学出版社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机能实验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将科研项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写入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项目监测数据应用于学生实验教学,充实并丰富了授课内容,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4 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沈阳医学院自2007年起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申报承担科研项目。学校逐年加大资助力度,在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方面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近三年共立项资助大学生科研项目111项,投入经费合计45.3万元。资助学科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10余个一级学科。自然科学类单项资助金额达到5 000元,社会科学类单项资助金额达到1 500元。同时,学校积极推荐优秀项目参与国家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9项,学校按照1∶2的比例进行经费配套,保证优秀的大学生项目顺利开展。本科生参与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人数达749人次,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公共卫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7篇。独立申报并系统完成科研课题,已经成为我校本科生了解科研过程、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不仅了解了科研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并且部分学生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自己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培养了创新性的科研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8-9]。

3.5 组织和参与创新科研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 利用学校科研、学科优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科研项目支撑大学生实践创新,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创新、创业、创优”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海峡两岸大学生科普动漫作品展等科技活动。学校每年举办沈阳医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节等活动,开展动植物标本大赛、综述译文大赛、医学巧绘、计算机设计大赛、名家讲坛等科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6 倡导学生参加学术交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各类学术讲座。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设科研训练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由院士、知名专家、教授等主讲的科研学术报告,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了解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定期在学生中举办“教授论坛”、“博士论坛”等学术讲座活动,以拓展其学术视野,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鼓励更多学生发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

3.7 发挥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作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在管理体制方面,学校制订并完善了《大学生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各司其职,并充分发挥各级大学生科协的重要作用。各部门形成联动,协同推进大学生科研工作稳步前进。在激励机制方面,一是将教师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目;作为通讯作者指导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计入教师科研工作业绩,并在学校年度科技奖励中予以体现。二是学生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大学生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创新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获得12分科研创新学分可免修选修课;在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中,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予以加分;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创新科技成果予以奖励。通过完善激励制度,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4 结语

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奠基石,科研是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10]。地方医学院校在深化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过程中,应注重从科研维度、教学维度和管理维度创造有利于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政策和条件,加强观念更新和机制体制保障,深入推进科教融合,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创新型医学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