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轻松驾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

2018-03-16郭璐玫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

【摘要】“托物言志”越来越成为散文这一文体运用普遍且常见的艺术手法,它以化抽象为形象的的言说优势,同时也是语文课堂必练的传统写作法。本文从学生“托物言志”的习作存在的问题入手,侧重探讨学生如何通过提高对所“托”物品的敏锐捕捉力,进而揭示与此联系紧密的“志”,感知“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的写作乐趣。

【关键词】学生习作 托物言志 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75-02

采用“托物言志”这一艺术手法的文章各种体裁的都有但以散文居多,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情理兼美。这些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言一定的“志”,譬如杨朔的《茶花赋》、许地山的《落花生》、巴金的《灯》等,都是成功运用“托物言志”的名篇,另外中职语文教材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也是该写作手法的典范。语文教师在解析文本、串联主题之后基本都会布置一道习作留给学生——请模仿本文的写法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托物言志”短文,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熟悉的某种物品,不做直接交代而是展开联想去描述,营造出一定深度的意境,其间渗透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通过对学生该类习作的批改,我发现了学生对“托物言志”技法掌握得比较肤浅笼统,现对如何轻松驾驭“托物言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失误现象

(一)所托之物不新颖、不形象

所托之物既该是写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文章主旨和形象的载体。自然界中的万物,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光声色,器物用具……无论其大小,本都可能成为学生描摹歌咏的对象,怎奈从批阅学生写作片段并结合学生各自的语文程度来看,发现所托之物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凸显高洁的志向;“仙人掌”意喻顽强生命力和无限生机;“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但学生总拿这几个“物”来写却也实在缺乏新意,难以写得形神兼备。

(二)所言之志无个性、不超拔

所言之志可以指写作者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在学生习作中多的是合理的以物喻人,即直述“小草的奋发,竹子的坚韧不屈,青松的傲霜立雪”之类毫无生趣的老生常谈,唯独少了些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的甚至是无病呻吟的矫情。所言之志就犹如水中浮萍随风飘扬,内容毫无个性;寄托的志根基薄弱,无法启人心智,勉强由物及人再连缀成文也无法品出超拔脱俗的味道,而新奇美妙、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更是奢谈。

二、针对该类习作的写作标准去分析存在的问题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爱憎分明,显而易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或刻画,其间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意愿。然所托之“物”不是信手拈来,也非刻意搜寻的结果,而是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特性的自然契合,且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充分、更明理、更富有感染力。那么,学生为何难以达标呢,究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捕捉“物”的能力欠缺

学生的习作往往空洞无物、浮光掠影,缺了“发现的眼睛”。只有增强状物的观察力,捕捉“物”的外形,才能进而挖掘“物”内在的“神”。我们学过张抗抗的代表作《窗前的树》一文,作者对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的挺拔與骄傲。还有像茅盾的《白杨礼赞》里头写道:“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如果不是这两位作家对笔下“物”抓住其某种突出的特征,掌握好状物的切入点,加上敏锐入微的观察、体验、玩味,怎会妙笔生花,又怎么能够在状物中获得生活的启示:做人应像洋槐或白杨那样保持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匹配“志”的能力薄弱

匹配“志”的能力薄弱主要表现为所托之”物“与“志”不恰当、不统一,牵强附会。台湾作家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强烈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作者匹配“志”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的学生A写的是“三叶草”这个象征幸福的物件,但从代表幸福的稀有三叶草要过渡到人世间对幸福的看法这个通道就没有打通,匹配不了“志”就成了没根没据,更别提能做好文章;学生B写“我每当看到被子,我都会想到和被子成为好朋友,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以后要好好珍惜被子。这就是大公无私的被子。这篇文章难能可贵的是选材新颖,但匹配的“志”就不够恰当,“大公无私”这个词太空泛,应结合“被子”的具体特点作巧妙引申,比如“送人温暖”、“默默关怀”等就合理、生动多了。

三、学生该如何把握好该类习作的写作方法

要写好采用“托物言志”艺术手法的文章,重头戏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即“物”要能承载并传达“志”,下笔之前对“物”必先进行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精挑细选。其次是描述时“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把握所依托之“物” 与个人之“志”的匹配联系,个人志向在对某一具体事物形象、特点的描绘中融合升华。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两者齐头并进才能使“物”附着思想、灵性且具有典型意义,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言志的使命。

(一)托何物——所托之物的选择和描摹

学生都很熟悉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多赞美“花之君子”荷花红艳凌波的风姿形态,很少看重荷叶,即使写到也只是用以渲染、烘托荷花的,荷叶仍处于被人不屑一顾的“陪衬”地位。记得有人另辟蹊径托“荷叶”写下了一曲颂歌:“盛夏时候,它们从不与人争风,反而像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久旱初雨,对这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它们一滴都不沾唇,而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鱼儿;当风雨来袭,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忘我地保护着朵朵荷花:当烈日吐火时,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当人们把荷叶从茎部掐断时,千丝万缕连着根,那是它们不忘湖塘养育之恩的证明”。作者细微传神,出奇制胜地托”荷叶“道出自身也具有朴实无华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读者过目不忘。

学生习作中我印象较深的是有学生写“蝉”能在地下蛰伏三年,无悔只能在短短的一个夏天鸣叫之后就告别自己的生(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5页)

命。人生不正是如此,让你真正辉煌的时间都很有限,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蛰伏,韬光养晦。还有这篇写“薰衣草”的习作:“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穷人的草药”。或许它就是不慎落入凡间的精灵,被上苍罚为草木的形式,却偷偷保留了珍贵的香气和袅娜的花朵,等待着朴实而善良的人们去欣赏它,采撷它,探索出它更为丰富的营养、药用价值。因此,对所托之物新奇细致地选择和浓墨重彩地描摹是文章脱颖而出的关键。

(二)言何志——所言之志的匹配和升华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先是抓住所托之物的固有特征给人以自然启示,接着学生尝试打破常规,运用发散性多元思维,顺向或逆向匹配出准确、深刻的“志”,“物”因“志”而生辉。作者在外物触动之下引起了自身不可言喻﹑难以穷尽的情绪意念,赋予了作者独特的创作角度,加之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效结合使得所言之志不落俗套,富有感染力。学生C的文中写道:“‘粉笔不是无情物,化作粉末传知识,这个洁白无瑕的粉娃娃,你的内心充实丰厚,你的灵魂冰清玉洁,你的腰杆宁折不弯,你用你瘦削的身躯默默演绎着一个个不朽的神奇”,其最大的亮点是从真实生活中选择平凡的事物匹配他所要诠释的内涵和意义,又因这样的独特眼光、独特感受,由表及里散发着个性化意味。

总而言之,要驾驭好采用“托物言志”艺术手法这类的文章,作者苦心摄取入文的物无所谓高下优劣、巨细新旧,重在强调“托物的形”与“言志的神”不能割裂游离,二者须在文中浑然天成,或流露写作者的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着生活的道理。与此同时,素材与写法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像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写法)”二者有机地契合起来,才可奏出优美的琴声(优秀的习作)。

参考文献:

[1]杨青栋.写景抒情诗文“五部教学法”尝试[J].现代语文,2013,(32)

[2]任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3]王月欣.浅谈托物言志[J].学苑教育,2015,(6)

作者简介:

郭璐玫,女,漢族,福建经济学校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
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解题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