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2016-12-23潘建芬王瑞燊张奡
潘建芬 王瑞燊 张奡
摘 要:艺术手法作为将艺术融入到体育课堂中的教育理念和具体教学策略与方法,能够引起体育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变化、更新、改组和微创,有助于构建创造性学习环境,有助于将学生摆在正中央,有助于体育课堂“活而有序”,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艺术手法;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17-02
笔者参加了一期加拿大约克大学专家团队的“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高端国际培训项目,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艺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了解了其背后所渗透的西方教育价值观,并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努力体会和感悟活动背后的理论和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让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自我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分享,保护和促进学生自信心与创造性发展等。更重要的是在体验过程中就如何将培训所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应用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了思考,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将学生摆在正中央的教育追求而努力。
一、体育课堂需要艺术手法融入,创造性构建学习环境
所谓艺术手法,就是将艺术(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融入到体育课堂中的教育理念和具体教学策略与方法,通过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学习,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构建学习环境,给予学生一个宽松而自由的心理环境、获得“意义发现”的文化环境、留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环境、可自主协作的课程环境和平等对话的交往环境。
1.艺术手法助力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师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育教学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成功引起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的提高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获得,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性的体育课堂教学,必将是促成体育课堂走向艺术的教学,是可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体能素质、加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段、用以提高有效性的教学,也是艺术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并将这种动机转变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内驱力的教学。
2.艺术手法为体育教师提供广阔舞台
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富有艺术性的活动,如果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能将体育教学以艺术手法处理,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引导,那么体育课堂教学或许会走出一些禁锢,或是摆脱学生心中无趣的印象。艺术手法可以贯穿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艺术性的导入和热身,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情绪,是良好体育课堂的开端;艺术性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的艺术参与性和愉悦性,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和投入;艺术化的语言运用和肢体动作语言,可以营造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氛围,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审美情趣活动融为一体进行学练。
3.学生喜欢有艺术细胞的体育教师
“你喜欢什么样的体育教师”或是“你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教师是什么样的”,发现多数学生的回答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幽默”。所谓幽默,就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给人带来欢乐。可见,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要有幽默因子,还要有艺术细胞,以掌握体育教学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智的启迪、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二、融入艺术手法的破冰游戏活动,将学生摆在正中央
首届全球未来学校大会暨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提出:北京教改的核心是把学生放在正中央,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教师不重要,而是教师要随着社会变、学生变。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就是读懂学生,使课堂中处处充满接纳和开放,强调人人参与。项目中融入艺术手法的破冰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将学生摆在正中央的教育教学思想。
1.有原子核的“原子活动”
游戏设计:所谓原子活动,就是让所有人都分散,在空间里进行游移,当老师说某个数字的时候,大家按相应数字的人数手拉手结合在一起。倘若有人没有进入到其中,可以在某个组的中心站住,充当原子核,每个组只能有一个原子核。
游戏分析:活动看似简单,和我们常做的“喊数抱团”“凑数”活动没什么大差别,而不同在于活动对于“落单”学生的处理。往往我们的活动,一般都潜移默化中传递着“胜负”的观念,或是直接忽略“落单”学生,或是尴尬一下“落单”学生。而这个活动,把“落单”学生称为“原子”,落单学生可以走入任意组成好的原子圈内,成为一个原子核。有了原子核这个巧妙的设计,就不会让每个人脱离集体,既起到了放松身心的作用,还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从活动的命名,到活动细节的设计,都体现着教育者要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就是约克大学教育者教给我们什么是接纳,传递给我们“接纳”每一位学生、“接纳”每一个观点的观念,并体验着接纳与被接纳的乐趣。
游戏思考:在各类体育游戏活动设计时,我们可以不只为活动而活动、为游戏而游戏,还可以在活动中传递理念,在细节中传递价值。或者,为我们想要传递的理念,精心设计我们的活动。
2.每个人都是一份子的“了解我”
游戏设计:为了让所有的学员能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外教老师进行了一个活动,她每问一个问题,就请指到的人起立,并互相观察,简单交流。以下是她提问的问题:请女士起立;请男士起立。步行来的、骑车来的、公交来的、地铁来的、热爱数学的、不喜欢数学的、会乐器的、会舞蹈的等等。
游戏分析:这些看似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问题,却让每次起立的学员对周围的其他学员都有了一丝丝的了解,外教老师也参与到交流之中,让大家都放松了身心,并逐渐融入到了新的集体之中。这个活动,有效地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班中的一份子,让每个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人在进行活动。
游戏思考: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第一次体育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尽快融合,也可以设计类似的活动,就可以请指到的学生出列,或是请指到的学生摆一个pose、做一个动作,如可提出问题:跑得快的、跳得高的、爱踢足球的、爱打篮球的、有运动特长的、有运动竞赛经历的、有害怕跑步的、父母爱运动的等。也可以在体育课结束之前的小结交流中提问:有出汗的、有累的、有成就感的、动作有改进的、成绩有进步的、有帮助同学的、有挑战自我的、有困难的等。
三、融入艺术手法的课堂管理策略,助课堂“活而有序”
体育课一般都是在室外开展教学,从要求到方法、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任务,都体现出开放性。要使如此开放的体育课堂做到活而有序、散不乱,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设计的一个个精巧的课堂管理策略。艺术手法项目中运用的每个小策略,不仅小而实,其背后还有着它存在的道理和理论依据,使课堂教学有底线,使体育课堂活而有序。
1.让学生安静下来的“瀑布”
体育课上要让沸沸扬扬、热热闹闹的学生安静下来,体育教师一般用的招术就是大声呼喊、吹哨或是倒计时等。当学生安静不下来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模仿瀑布的声音和动作,学生们就会安静下来。具体动作就是双手从上到下,手指如水流般摆动,嘴里发出“嘘”的声音。这个策略就是通过兴趣抑制,以声音和肢体而让学生制动静下来。
2.举起手指示意
体育课上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时,因为学生基础和水平层次不齐,难免出现完成任务时间不一致的问题。体育教师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举手示意,或是教师根据经验简单判断。当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是时间已经到的时候,体育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两只食指举起来放在两肩之上,只要学生们都做到这个动作,那就证明每个学生都完成任务或是没有再做手里的事情,体育教师就可以继续安排其他的内容了。这个策略就是让学生习得一种行为习惯,与教师之间保持积极、正面的互动反馈。
3.用大拇指表达心中想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表扬,在语言、鼓掌、目光肯定等形式外,在对学生的动作或表现进行表扬、评论的时候,可以不用语言,而是用大拇指(竖起/朝下)的两种手势来表达心中的想法,大拇指朝上表示夸奖和赞许,意味着给予学生表扬、赞扬、好、妙、了不起、高明、绝了、最佳、顶呱呱、盖了帽了等;大拇指朝下则表示相反的意思,意味着给予学生不行、不好、不同意、输了、失败、挑战等。这个策略可以面向集体,也可以指向个人,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直接反馈评价。
4.重现活力的YMCA舞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年幼儿童在课堂上每小节的内容讲授5~10分钟时间合适,青少年则是10~15分钟,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安排学生“脑休息”。对体育课来说,多数体育教师是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脑休息”的,或是让学生安静坐下、原地站立一会等方式进行休息。因此,在学生练习身心疲惫的时候,或是学生注意力出现不集中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YMCA的舞蹈音乐,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音乐节奏下跳跃舞动、舒展肢体,以放松身心,带来欢声笑语。这个策略是一种借助音乐舞蹈将头脑风暴运用在身体上的身体风暴,让学生自发即兴得以身心放松,从而转换调节教与学节奏,使体育课堂重现活力。
5.“热坐”也可“热做”
在项目进行中,外教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热椅”活动:请某个学科、某个话题、某个领域的学员为老师,坐在指定位置,为大家开展咨询解答活动。在其他学科课堂上,也有这样一些“热坐”的位置和学生,为前去咨询的同学答疑解惑。同理,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不少学生对某方面的体育知识、对某个运动项目的了解掌握或是有一些运动特长,在体育课领操、在动作示范、在专项运动介绍、在游戏创新等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骨干发挥、师友互助等形式,让学生作为教师进行“热做”。这个策略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给予学生展示、发挥和鼓励。
参考文献:
[1]加拿大约克大学专家团队.“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高端国际培训项目内部资料,2016.
[2]《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简报.北京教育学院内部新闻网,2016.
[3]张光洲.艺术手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8):122-123.